陶行知的“走心”
2014-08-15朱向明
朱向明
最近读到陶行知先生坦然“走心”于孩子的一则故事,颇感慨。
1932年,国民党政府查封了晓庄师范,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由学习好的学生当老师,连校长、工友也由学生担任。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琅琅。
消息传出,担任晓庄学校校长的陶行知不由得写了一首诗称赞道:有个小学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
受到赞扬后,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有个年仅八九岁的小同学却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气地提意见:“照先生的写法,我们学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你只管说,我的诗错在哪里呀?”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说:“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们学校里,就有成绩好、做大龄同学老师的小孩。要是像先生写的只是‘大孩自动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说得对,说得对。”陶行知诚恳地认错检讨说:“小朋友,非常感谢你的指正,我马上就改。”说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然后又问:“这样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何谓“走心”?它起于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百度的意思是“(方言)放在心上;经心、专心”。想来,做校长的,许多时候都应该像陶先生一样“走心”于孩子!要不,你总是一副“官样”,总怀着一颗飘在云端的心而不屑于把孩子当作一个大写的“人”来尊重,那校长一旦和孩子“交集”起来,所得效果断不会如你所愿,有时说不定会造成极负面的影响,弄不好会让师生双方身心俱疲。
许多深受大家推崇的校长都像陶先生一样深谙“走心”之道,因为他们确信只有“走心”于孩子,工作才算落到最实处。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案例。
在巴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小学生高里亚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负面印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儿打那儿。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道:“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蜷起身子滚了下去……
有一天,苏霍姆林斯基到高里亚家做家访,得到了这样令人窒息的信息: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10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高里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大家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找到这些由头,苏霍姆林斯基决定“走心”于他。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他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钟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苏霍姆林斯基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栽树施肥。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因势利导,在班级植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苏霍姆林斯基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已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如此“走心”,充分彰显了苏霍姆林斯基高超的育人智慧: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其实,作为普通的学校管理者,“走心”于孩子也应是我们最应拥有的品质之一!我在教学中,也尽力践履这样的实践。
施铭在我校“老出名”了。到什么地步呢?如果你到学校找人打听谁是校长,可能有人茫然不知,倘若你打听的是一个叫“施铭”的学生,定会轻易如愿。
施铭的出名,我给他归因为四点——一是成绩差,每次考试都白卷一张;二是从来没交过作业;三是手头平常没有一本书,都丢光了;四是上课时座位上常常空荡荡的,哪儿去了呢?或躺在教室地面上,或溜出教室晃荡。事实上,施铭的情况我知道一些,因为其出生时先天脑瘫,狠心的母亲在他不到两岁时就抛家出走,而那一直和他相依为命的父亲据说从此脑子就“坏了”,常常把老婆出逃的恶气撒在呆傻傻的儿子头上,听说动辄就对他往死里整!
这样一个学生到了六年级再分班时,分到哪班哪班摆手,的确,谁碰到谁怕——不是怕他零分,而是怕他出事。天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从校园里失踪呢!最终,我利用校长的“优越身份”恩威并重地说服了我的教学搭档——班主任T 老师,总算让其有了归宿。
由此,我决定“走心”于他。
为了解决施铭的“躺课”“溜课”问题,我把他以前老是坐的“垃圾位”,即教室里最后边最旮旯的位置,调整到“黄金位”,即讲桌前“首席位”。这样,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他想“躺下”“溜走”都难。同时,对他保有一项“政策优惠”——上课时特许他可以“想睡就睡”,但只准趴在课桌上迷糊。
为了解决教科书丢失问题,我把发给他的一套书放在一个蓝布包里,要求他每天放学后及时放到我的办公桌上,第二天上课前再取。为了缓解他的识字障碍,我借来了一年级识字课本,要求他每天只识一个常用字,不计较笔画笔顺,只要能读能写就行,并让他左边的男孩子做他的识字指导小老师。
为了解决他的阅读障碍,我让他右边的女孩子每天手把手教他诵读《三字经》,每天仅仅要求他会读“人之初”之类的“三个字”而已。为了激越施铭的成就感,我每天放学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对他一天的成绩进行“点赞”,检查他的生字读写和“三字经”的朗读情况,过关了自然有“赞”,物质方面的奖励有——或一个棒棒糖,或一个熟鸡蛋,或一块面包……精神方面的奖励有——“今天你真棒!”“你看你也可以了不起不是!”“老师为你竖个大拇哥!”……
一学期下来,他不仅可以嘟嘟囔囔地背出整本《三字经》来,还在期末试卷上破天荒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并结结实实地留下了18分的成绩。
当看到家长会上,施铭的父亲捧着儿子那有好些大红钩钩的试卷泪流满面时,我的眼角瞬间也濡湿了。
说来道去,作为一校之长究竟怎样做才能养成“走心”的气度呢?事实上,陶行知先生早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就这样说过:“校长对于我们,我们对于学生,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要不得的独裁作风。我们所要学习的民主作风,至少应该包含这些:
(1)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
(2)天下为公。文化为公,不存心包办,或征为私有。
(3)虚心学习,集思广益,以建立自己的主张。
(4)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吃饭,也让别人吃饭,最好是大家有饭吃。自己要安全,也让别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长进,也让别人长进,最好是大家共同长进。”
窃以为,陶先生所说的四点,可谓句句都到“点子”上去了!特别是其中的第四点,我们细琢磨一下,那的确是校长得以“走心”所应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啊!
敬爱的校长们,请适时地放下你们过度的那部分的尊严感、荣誉心、成就欲吧。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入师生心里,走入家长心里,直至走入教育教学的核心。唯如此,校长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教育家型的管理者,才能真正引导师生积极向上地工作、生活、学习,才能真正引领一个学校走上“向上”发展的正确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