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诞的世界与孤独的存在——《禁闭》与《现实一种》之比较分析

2014-08-15焦红乐位俊达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境遇山岗存在主义

焦红乐 位俊达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萨特是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独幕剧《禁闭》。作品通过描写在地狱中的鬼魂,你追我逐,相互折磨的荒诞故事,揭示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带给人们的地狱般的痛苦,从而也宣传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哲学观点。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实一种》就是他在这种影响下创作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作者通过亲人相残的故事,营造了一个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残酷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残忍的,人与人之间冷漠、仇视,即使是至亲骨肉也形同陌路,互相残害。

中国当代的先锋派文学受到了很多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的影响,其中余华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很多存在主义的影子,本文将用萨特的《禁闭》和余华的《现实一种》进行比较,以两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为切入点,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探讨,进而分析这两部作品的时代意义。

一、相似的封闭环境和极限的境遇

萨特把他的戏剧叫做“处境剧”,他对其创作的戏剧最感兴趣的就是“处境”。他的剧作的具体境遇往往是特殊条件下的极限境遇。在这个极限境遇里,主人公一般只有两条出路:或生或死,或成或败,是一种两难选择的极限境遇。在《禁闭》这部作品中,故事就发生在一个荒诞的极限境遇——地狱中,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屋,门是紧锁的,没有镜子和窗户,空间狭小,与外界隔绝。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外边的人进不来,里边的人出不去,形成了一个极限的境遇,从而表现了存在主义人学的基本特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现实一种》的故事背景也是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极限境遇。在作品中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仔细阅读文本会发现,那个地点就是相对隔绝的家庭,故事发生在这个家庭内部,没有任何的外部信息。在这里,发生了哥哥杀死弟弟、叔叔杀死侄子、妻子为丈夫报仇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互相折磨,互相仇杀,从而反映出了人生的荒诞性以及作者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颠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是相似的——把人物放置在封闭的环境之中,不仅能凸显作品的荒诞性,还能更好地去捕捉每个人的内心,反映人的异化和孤独,这样的处境设置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另外这种极限境遇的设置,为存在主义的人物提供一个紧张的主观感受和在两难中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虽然这两部作品的环境选择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可否认它们又各具特色。《禁闭》选择的是一个“地狱”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人死后被打入地狱的观念一直被写入西方文学作品。《现实一种》选择的场景则是日常家庭生活,它的场景塑造其实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这种场景的不同选择或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在中国,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余华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家庭这个场景之中,更具有讽刺意味。

二、荒诞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荒诞是现代主义作家惯用的表现手法。在《禁闭》这部作品中就始终充斥着荒诞性。首先是作者在选题上的荒诞性,作品描写的是生前犯下罪孽死后聚在地狱中的三个灵魂之间的矛盾纠葛。其次在人物的选择上也具有荒诞性,三个人物在作品中聚在一起纯属偶然,但恰恰是这种偶然性导致了人物选择的荒诞性。就如埃司泰乐和加尔森的对话所说的那样“为什么要把咱们凑在一起?”“赶巧。”[1](p268)另外,在作品中作者还设置了大量荒诞的场景和情节,例如作品中的三个人物,他们虽然身在封闭的地狱但是却能看到人间的事情,加尔森身在地狱,但是却看到报馆同事们对他的议论,“当时戈麦斯正站在那几张桌子中间说话呢。报馆的同事都在听。……他已经不说了,他对我的全部看法统统收进他的脑袋里去了”[1](p278)同时他还可以看到妻子因他的死而痛苦。剧中的其他两个人物同样也能看到人间发生的事情。作者从这些鬼魂的视角,透过地狱来观察人间,充满了荒诞色彩,这种荒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题材新颖,凸显了人生的荒诞。在荒诞手法的运用上《现实一种》和《禁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现实一种》中,作者把荒诞和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故事的开始就引入了一个荒诞的情节,皮皮把堂弟当做玩具一样抱起来玩弄,当感觉抱在手中的堂弟很沉重时,便松开手,将其扔了下去,直接摔死在地。另外还有很多荒诞性的描述,如“那时候她体内已经没有完整的骨骼,……那时候她脚上的骨头也许会从腹部顶出来,而手臂上的骨头可能会插进长满青苔的胃”[2](p8)“第二枪打进了山岗的后脑勺,……他仍然没有死,他的屁股像是受寒似的抖个不停”[2](p45)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荒诞的、非现实性的场景描写,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的场景在《现实一种》中被描写得生动逼真,却恰恰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从而凸显了世界的荒诞。

三、圆形的人物结构关系设置

《禁闭》和《现实一种》这两部作品的人物结构关系的设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一种圆形结构。在《禁闭》中,三个鬼魂因为罪孽深重而被投入地狱之中,但是在地狱中的他们仍本性难移,你追我逐相互折磨,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形结构:伊奈司是一个同性恋,爱上了贵妇人埃司泰乐,却讨厌作为男性的加尔森;埃司泰乐是一个耽于肉欲的女人,她钟情于加尔森,渴望得到加尔森的关注,所以她讨厌同性的伊奈司;而加尔森为了证明自己,一味地渴望说服伊奈司承认自己不是胆小鬼,同时对没有脑子,只有情欲的埃司泰乐甚是讨厌。这三个人谁都不能如愿,他们争风吃醋,互相挑拨,他们就像追逐的旋转木马一样,永远不能相遇,永远这样无休止地重复下去。萨特对于这三个人物的圆形结构设置,正好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的你、我、他,这是一种畸形人际关系的表现,凸显了世界的丑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同样,在《现实一种》中,人物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圆形结构。在作品中,以皮皮把堂弟当做玩具一样摔死了这个事件为契机,开始了亲人之间的相互仇杀,在皮皮首先杀死堂弟之后,皮皮被堂弟的父亲山峰杀死,接着山峰又被皮皮父亲山岗杀死,山岗又被山峰妻子以捐献器官为借口被医生肢解,最后正是山峰妻子的复仇成全了山岗,使得山岗被移植到别人身上的生殖器官又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样山岗便后继有人,而这个生命其实就是皮皮的再生,这样人物关系之间的圆形结构便形成。皮皮是整个仇杀故事的起点同时也成了这个故事的终点,这部作品的题材复仇本身就是一种圆形叙事,是无止境的杀戮,运用这种圆形结构,正是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止境的、循环往复的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这个世界荒诞性的表现。

四、体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人际观

在作品的主题上,两部作品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在《禁闭》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对于这一观点,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有很大偏颇,萨特曾对其进行过解释“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3](p38)对于这一哲学观点,外国文学史将其解释为三层含义,而作品中的三个主人公,在各自身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三层含义。他们三个人在生前都是罪人,败坏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最终被打入地狱,正如伊奈司所说“有些人,直到死都为了咱们受尽苦难,……现在,该受报应了。”对于加尔森来说,他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使他精神上备受折磨,在进了地狱之后,他希望通过梳理自己的一生来解脱自己,但是他的这种梳理仍是建立在另外两个灵魂的看法的基础之上,这就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地狱之中;埃司泰乐也是如此,她没有脑子,一心只想得到加尔森的关注,所以加尔森对她的讨厌和排斥使她痛苦万分;伊奈司虽然有着清醒的头脑,但是却不能控制自己,即使知道是错的,仍是不计后果的继续。作者通过设置这三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观点。

同样,在《现实一种》中也体现了这种观点,但是它主要体现在存在主义的人际观上。在作品中,作者颠覆了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兄弟相残,人际关系遭到扭曲,从而使他人成为地狱。在作品最开始皮皮把堂弟摔死后,山岗企图通过把全部积蓄拿给山峰来对其进行补偿,但是山峰却不同意,而是要求皮皮去舔舐堂弟死时留下的那滩血,可是在皮皮那样做的时候,山峰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将皮皮一脚踢死,从而导致了叔叔对侄子的仇杀,这样便导致了山峰和山岗兄弟关系的彻底破裂,这时对于山峰来说,他人就是地狱,所以他生活在恐惧之中,精神恍惚,日渐虚弱,最终被山岗折磨致死。山岗对山峰的杀害其实是另一个“他人即地狱”的开始。整部作品其实在每一个仇杀环节都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观——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实一种》除了体现了存在主义观点之外,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冷漠、残忍以及作者所凸显的暴力充斥现代社会这一现象。

总之,虽然《禁闭》是西方存在主义代表作品,《现实一种》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形成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二战期间的西方社会也是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们悲观、彷徨,找不到出路,看到的只是荒诞、恐惧和痛苦,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采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的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表现了作为生存个体的人在本质上的孤独、恐惧、冷漠以及世界整体的荒诞性,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困境。虽然作品有国度之分,文化差异,但是文学所表达的全人类性的主题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两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东西方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一次心灵对话。

[1]萨特著,李恒基译.间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张月楠.《禁闭》译后记[J].当代外国文学,1980,(1).

[4]张蓓.《山上的小屋》与《禁闭》的比较研究[J].文艺杂谈,2009.

猜你喜欢

境遇山岗存在主义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请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境遇与对策
羊儿过山岗
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治理面临的境遇与挑战
野蔷薇
野蔷薇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白雪覆盖山岗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