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可行性分析
2014-08-15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研部,吉林吉林132022)
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已逐渐成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新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传承、发展、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作用,制定我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建设规划,以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建设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严重不足、运动时间和强度急剧减小;学习和工作压力加大,脑力劳动比例过大,心理负担严重;过分追求物质享乐,道德观念失范,信仰缺失。文明病对青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随着现代化步伐,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遗失或没落。
与之相比较,印度瑜伽、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在其国家蓬勃发展,全民普及参与和社会健身市场的高调占有,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修正青少年心态,培养了坚韧、耐心、内省、礼义廉耻的个性品格的文化修养和熏陶,增加了社会青少年的交流学习机会,使之感受、习练和传承传统文化并融入社会。以致这些运动传播到中国社会后大有占领体育教育和社会健身市场的趋势。虽然与武术多同为儒家文化,但近代历史造成的民族兴衰以致影响到文化优劣的心理,侵占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1]。同时也展露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成功的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强盛,呼唤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基础急需发展,而具有坚实技术基础和深厚理论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应成为软实力的突破点。
民族传统体育集儒、道、佛、医、武等传统文化的养生锻炼方式,以精气神合一的内外兼修为准则,集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竞技于一体,健康身心、延年益寿[2]。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和研究,改变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心理个性和道德修养有待提高的现状。在继承传续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融入现代元素和包装传媒等市场因素,重新焕发古老运动的活力而实现传统文化复兴。
二、我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建设现状
从建校伊始就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以省精品课、省优秀课和校重点学科为依托,“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已建设成为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条件良好、学科特色鲜明、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校特色建设学科”。
基地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民族传统体育市场推广为切入点,以场馆设施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和“东方传统体育”两个学科方向和“一个突出,二个并重,三个评价,四个模式”(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注重传统体育技能和传统体育理论并重,体质评价和技能评价相结合、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科学知识评价与人文心理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坚持选项制、俱乐部制、导师制、拓展制的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个性素质与创新能力共同培养、校内教育与社会推广结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三三式”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传统体育技能,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学科发展的典范。
基地建设以改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为重点,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社会健身培训紧密结合。近年来,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6篇;出版教材著作3部;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基地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场地面积3 082平方米,学校计划投入建设武术专项场地1 500平方米、散打专项场地500平方米、跆拳道专项场地380平方米、瑜伽专项场地400平方米、养生健身专项场地3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85万元。基地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播民族精神、开拓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教育平台。
三、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观念,坚持厚心理培养、重技术教学、宽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专业教育和人才发展服务,整体优化社会健身培训课程结构,使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化社会推广。
四、基地建设目标
(一)建设目标
改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促进基地的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推广及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功能。包括武术综合教育中心、散手中心、养生保健中心、跆拳道与剑道中心、瑜伽中心等五大模块。研究科学的教学、训练、科研、培训体系;开展所有建设项目的本科教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工作;增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能力水平;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基地教育教学,探索和尝试健身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推广到社会社区健身中心健身培训产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化。
作为广东省SCI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联合基金资助的SCI论文产出数量大、增速快,对广东省SCI论文的产能及其科研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贡献。本文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联合基金资助产出的高质量论文进行总结分析,从SCI收录论文和国内论文的产出数量与被引频次及其增长趋势、高被引论文情况、论文的学科与研究方向分布、科研机构分布、来源出版及影响因子、国内以及国际论文的合作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
(二)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
学校投入资金建设5个中心,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基地。基地具有专业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条件,学科梯队建设合理,学科理论和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基地组织和管理制度健全。充分利用我校传统体育师资条件和学科建设平台,更好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研究。依托已经开展的武术、散打、跆拳道、养生保健和瑜伽等教学项目,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剑道、空手道等项目,促进青年了解和认识传统体育文化,提高青年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道德品性和文化修养,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复兴。进一步拓展散打、跆拳道和瑜伽的社会培训工作,加大社会社区健身产业的推广,强化培养模式、运动包装、环境高雅、传播媒介等市场元素,挖掘市场开发潜力,助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市场化。
五、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及内容
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根本,以综合素质提高和就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训练科研为途径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教学和市场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为主要目标,注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兼顾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强调教学、训练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和文化修养,积极创办实体经济,为学生提供就业途径。
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引进与培养拔尖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积极参与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会议,以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人才培养
基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民族传统体育市场推广为切入点,以场馆设施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和“东方传统体育”两个学科方向和“一个突出,二个并重,三个评价,四个模式”(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注重传统体育技能和传统体育理论并重,体质评价和技能评价相结合、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科学知识评价与人文心理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教学管理坚持选项制、俱乐部制、导师制、拓展制的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个性素质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校内教育与社会推广结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三三式”素质能力培养体系。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利于培养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能为高校吸引更多的投资,解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增强青少年传统文化兴趣和思维,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成为青少年课余健身文化产业的主体,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培训、表演和比赛的市场化运作[3]。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市场化手段,加大其时代性元素和包装传播力度,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使之成为中老年工作减压、文化娱乐的社会社区健身市场的主要内容,加强社会普及与推广,提高社会影响力,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健身培训实体产业[4]。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经济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的真正结合,强化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
4.强基地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
在建设期内,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开发等三个学科研究团队。科学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规律、市场开发模式、现代文化内核等,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建设任务
1.以制度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
加强基地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制度建设,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完善教学、训练、社会培训、科研体系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成果评级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更加规范、灵活的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5]。加强教学、比赛、市场推广的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增强文化和技能的创新能力,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
3.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继续加强工作条件建设,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服务平台。争取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提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设一流的教育基地,包括一流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工作空间以及工作氛围,为教育教学和社会推广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教学培训环境。
4.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争取显著成果
挖掘各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完善,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文化内核;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来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开发等三个学科研究团队。力争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奖2~3项,出版专著1~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30篇,市场化社区产业创造经济效益20万元以上。力争成为省部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
5.加强产业市场推广,促进成果转化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培训、表演和比赛的市场化运作,加大其时代性元素和包装传播力度,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经济能力。加强社会普及与推广,提高社会影响力,培育和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健身实体产业。
六、预期效益分析
基地将建设成为集教学、训练、科研与社会推广为一体的教育基地,成为高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培训的教育平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播民族精神。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增强青少年传统文化兴趣和思维,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成为青少年课余健身文化产业的主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市场化手段,使之成为中老年工作减压、文化娱乐的社会社区健身市场的主要内容,开拓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健身培训实体产业。
(一)基地建设能够加强对青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
开发民族体育的健身、养生和竞技文化,基地将成为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学生民族传统文化修养[6];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激发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兴趣,强健身心;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市场产业,推动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的民族精神追求。使我校体育省级精品课和省级优秀课进一步凸显。
(二)基地建设能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开发等三个学科研究团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教学研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现代改造和完善教学培训体系,展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核与现代元素外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研究,进行运动的竞技化规范,通过嫁接、改良中国民族传统武术、吸收西方体育搏击、拳击、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的精华,使之便于学习、训练、比赛和推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开发与利用研究,探索市场元素包装,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社会普及推广。力争成为国家或省部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
(三)基地建设能够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开发
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培训、表演和比赛的市场化运作,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其竞技性,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基地建设,加强社会普及与推广,提高社会影响力,培育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国际学术和比赛交流。
[1] 王永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向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38-42.
[2] 罗刚,郑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刍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82-83.
[3] 段永华,王志杰.贵州省高校在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97-99.
[4] 王智慧.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J].体育与科学,2012(6):12-17.
[5] 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31.
[6] 孙威.从哲学“类”的角度对体育文化的审视[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