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2014-08-15王盛明黄夕斌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骨科八病区江苏姜堰225500
王盛明,陈 成,黄夕斌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骨科八病区,江苏 姜堰 2255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近年来兴起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此类骨折能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笔者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0例59个椎体,男14例,女36例,年龄68~86岁,平均74.2岁,病程1 d~1个月。胸椎骨折、腰椎骨折例数分别为15例、35例;单椎体压缩骨折、多椎体压缩骨折例数分别为41例、9例。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以腰背疼痛、酸困为具体临床表现,上述症状在活动时加重,基本不能下床或腰部疼痛不能独立行走。
1.2 术前准备:常规检查,根据X线、CT和MRI来明确椎体受累范围及损伤程度,伴有基础疾病者治疗后手术,对椎体后壁完整,脊柱压缩程度在15%~75%和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的骨折患者行PVP手术。
1.3 方法:患者取俯卧位,C形臂透视正位两侧椎弓根影与棘突对称,形状大小相等,上下终板平行,侧位的椎体垂直不偏斜,体表做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正位透视下将穿刺针针尖自椎弓根影的外上缘(左侧为10点钟,右侧为2点钟位置)针尖达椎体前中1/3处,穿刺针针尖应靠近棘突(如针尖位置超过棘突,则应该调整角度,重新穿刺,拔出针芯,将配制好的骨水泥,吸入10 ml注射器,并将注射器安装在加压注射装置上,待骨水泥由“稀薄期”刚进入“黏稠期”时,在侧位X线透视监测下,将骨水泥缓慢推注。一侧注射若骨水泥越过中线者即不再对侧注射,体外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针,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约3.5 ml。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后返回病房。术后继续观察生命体征,有明确的外伤史及骨折的患者至少卧床4~6周,无外伤史的患者卧床24 h后可在佩戴腰围或者扶持下试行下床活动,常规拍X线片;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口服骨化醇等促进骨代谢药物。中药选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制订适合个体的腰背部功能锻炼方法,给予镇痛药物尼美舒利100 mg,1次/d。
2 结果
残留下腰痛的有11例,5例表现为下腰部的酸痛而且伴有臀部不适感,4例表现为下腰部的酸痛但不伴有臀部不适感,2例仅仅表现为臀部酸痛不适感;11例中有8例通过局部治疗在2周~1个月内症状消退或者得到了明显地缓解,有2例1个月后症状缓解,有1例残留下腰痛症状明显。没有病例发生肺栓塞、气胸、脊椎感染和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PVP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趋势,其可以有效地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但是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仍旧残留下腰痛,这会延长患者卧床制动的时间,降低生活质量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甚至降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1],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量目前无统一的标准,建议使用小剂量骨水泥填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是否越少越好,剂量不足是否也是残留痛的原因之一,到底多大量才合适。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根据颈、胸、腰椎来划分注入多大量的骨水泥适宜,还应该结合患者骨质疏松的情况以及椎体压缩程度,术中C臂透视下骨水泥的弥散程度来决定,适量调整,从而减少因骨水泥注入量的不当残留的下腰部疼痛。
其次,通过病史结合MRI分析发现,腰背筋膜损伤与下腰部残留疼痛有很大的关系,但此种情况多见于有明显的外伤史患者,其在MRI上可以敏感地显示出筋膜损伤的水肿信号。徐人杰等研究表明高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时[2],更容易伴有腰背部肌肉、筋膜损伤。术前要重视MRI阅片,充分沟通,征得患者理解与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
最后,与所选的病例以及术前是否存在症状也有一定的关系,笔者发现对于那些MRI上表现出椎管狭窄以及椎间盘突出影像的患者,术后都不同程度存在下腰部的酸痛感,是否由骨水泥注入改变了脊柱内环境引起还需要大样本的随访以及试验来支持。同时50例患者中,约有1/3不存在明显的外伤史,而残留下腰痛的大部分病例都在其中,值得进一步思考。
总之,PVP已经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需要在术前重视阅片,考虑各方面的可能,充分的沟通,提高治疗效果。
[1] 苏 健.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3(11):74.
[2] 徐人杰,朱国清,蔡小强,等.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与腰背筋膜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