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室外养蚕实践与回顾
2014-08-15王荣根
王荣根
(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农技中心,浙江嘉兴 314001)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重点蚕区,蚕桑生产是秀洲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全区现有桑园面积3万余亩,养蚕户2 余万户,蚕桑生产仍是秀洲区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上世纪60年代,秀洲区为了发展蚕桑生产,发动当地生产队的蚕农培育桑苗,面对不会培苗的广大蚕农,区蚕桑站首先举办培苗培训班,教会蚕农如何采摘桑果、淘洗桑籽、播种桑籽、培育实生苗、培育嫁接苗。在培好嫁接苗的基础上,再发动生产队蚕农建设专业桑园,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秀洲区桑园面貌明显改善,桑叶产量明显提高,蚕种饲养量明显增加。而当时秀洲区蚕农还比较贫困,而且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蚕农自己本身也住在十分简单的房子里,也没有办法建造蚕室,这就促使蚕桑技术人员与蚕农一起千方百计想办法,突破传统的养蚕方法来发展蚕桑生产。长期以来,由于蚕宝宝比较娇贵,养蚕不但在蚕室内进行的,而且还要将蚕宝宝是养在蚕匾里的,同时还要进行温度与湿度的调节,这是传统的养蚕方法。要突破传统,就必须结合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当时的秀洲区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室外养蚕的探索、实践,并在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示范与推广。
在室外养蚕的探索、实践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的嘉兴县(现秀洲区)高照公社率先开展这方面工作。高照公社旱地较多,是一个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公社,群众也有发展蚕桑生产的愿望。在县农业局蚕桑站的支持下,首先举办培育桑苗的培训班,发动群众自己培育桑苗。从第一年采摘桑果、淘洗桑籽、紧接夏播桑籽、当年培成大号草桑(实生苗);第二年嫁接成嫁接苗;第三年成片移栽成专业桑园。通过二、三年的努力,高照公社的专业桑面积,从1963年的不到1 000 亩,到1966年已经达到了4 000多亩。
桑园面积迅速扩大,桑园面貌明显改观,亩桑产叶量显著提高,高照公社各生产队饲养蚕种的数量也跟着快速增加。原来春蚕只养2~张的生产队,一下子增加到10多张,甚至有的生产队增加到几十张。这就必然地带来了养蚕设备远远跟不上养蚕数量增长的矛盾,高照的蚕桑在发展,其它地区的蚕桑也在发展。蚕桑界的各级技术人员与广大蚕农,都在为解决这个矛盾而动足了脑筋。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
当时秀洲区不少蚕桑技术人员搞了室外养壮蚕的少量试验,这些不同形式的“室外养蚕”的试验,虽然都证明了“室外”能养蚕,而且能养好蚕。但是,要大面积推广,就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如有的地方在空地上用毛竹或地方小土竹搭成斜披形单面棚架,在棚架上覆盖“草苫”(建造草房时用稻草编排在小竹条上的那种稻草片,群众叫它为“草苫”)用来遮阳、挡雨,但也需要用一定数量的毛竹或小土竹来作为搭棚架的材料,大量搭建的话,材料来源也是有困难的。而且,搭单面斜披形棚架,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太阳晒和防雨淋的作用,但西晒太阳和斜风斜雨还是会侵害蚕体,“安全系数”并不理想。如果搭成双面对合的棚架,那和搭建一座草房的用材差不多,大面积推广还是不现实的。对此,高照公社蚕桑技术员陈起濂同志受水稻生产上“尼龙育秧”的启发,在1965年中秋蚕时,与高照公社卫东一队的蚕桑队长金永观同志一起商量,在蚕室边空地上,用小竹搭成半圆形棚架,直径一点五米左右,上面覆盖芦帘遮阳防风,再在芦帘上覆盖尼龙薄膜防雨保暖,下面地上开成深一市尺左右,阔(宽)约一米,长十米左右的倒梯形地窖,窖底铺上稻草(铺稻草前在窖底撒上一层防蚁药粉—氯丹粉),然后在所铺稻草上放养五龄蚕。并在蚕儿老熟时就地放上蜈蚣蔟(群众叫它草龙),让熟蚕自行爬上草龙结茧,获得了成功。群众看了都拍手称好。因为所搭的棚架像船的棚架,我们就称这种养蚕方法为“室外船棚育”养蚕法。1966年春蚕期,又在该队搞了3 张蚕种的“室外船棚育”养蚕,棚架上覆盖的遮阳芦帘改为稻草编的“棚简”,并提前在四龄出室饲养,也获得了成功。四龄出室的室外蚕棚,要比原来五龄出室的蚕棚略为宽深一点,窖底中央有一条高出窖底二至三寸的操作道,以便饲养员蹲在棚内操作(后来“全龄室外育”的蚕窖都是这种形式搭建的)。
这次成功,不但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肯定,而且还得到了同时原嘉兴地区蚕桑技术人员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是蚕桑线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创举,是发展蚕桑生产解决养蚕设备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好出路。纷纷组织蚕桑界同仁来高照参观指导。高照公社党委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号召全公社各党支部把推广“室外养蚕”作为党的任务来抓。从此,高照公社的“室外养蚕”在全公社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高照公社是“室外船棚育”养蚕法的首创地,也是推广“室外养蚕”比例最大的一个公社,这不但进一步促进了高照蚕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面积推广“室外养蚕”期间,获得了全国蚕桑界数万人次来高照参观指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整个农村的经营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桑养蚕由原来生产队集体经营改为分户经营,每户蚕农的春蚕种饲养量由原来生产队饲养时的几十张减少到每户1~2 张。一般农户都能在自己家里养了,“室外养蚕”也就不搞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蚕桑生产总体形势很好,秀洲区广大蚕农通过引进新品种,改造老桑园,新种新桑园,每户蚕农的桑园总面积与桑叶总产量大幅提高,部分蚕农的房子已经养不下所订的蚕种,部分蚕农又开始搞室外养蚕了,其方式主要是在自家房子附近田里搭简易蚕棚。
本世纪初期的前几年,秀洲区结合农村土地整理,开展了大规模的现代蚕桑园区建设,建设了一批土地平整、能排能灌、品种优良、合理密植、优质高产的现代蚕桑园区,部分养蚕大户的蚕种饲养量迅速增加,他们家的蚕室只能饲养小蚕,根本养不下大蚕了,对此,在省、市、区蚕桑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秀洲区建起了不少钢管大棚,浙江省大棚养蚕现场会也在秀洲区召开。但由于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力成本较大,再加上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较高,蚕桑承包大户难以发展,近钢管大棚又要占用不少土地,因此,钢管养蚕大棚难以推广,到目前为止,秀洲区的钢管养蚕大棚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