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日焰火》中的悖论体现

2014-08-15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力焰火火热

田 梦

《白日焰火》是由刁亦男执导的一部讲述发生在东北的犯罪爱情影片,2014年2月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金熊奖。一般认为文艺片与商业片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该片成功将文艺片和商业片结合,既实现票房收入,又获得艺术认同。就该电影取得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还与电影展现的悖论特征有关。有关悖论的概念,M.H.Abrams在他的《文学术语汇编》中解释为“表面上看来是逻辑荒谬或者混乱的陈述,结果却能从赋予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①电影《白日焰火》可谓是悖论迭出,本文就分析该影片展现的悖论特征。

一、人物:寻找与迷失

影片共有三个主人公,一个是警察张自力,一个人是洗衣工吴志贞,另一个则是“活死人”梁志军。三个人虽然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寻找与迷失。张自力作为警察,基本的诉求就是将罪犯绳之以法,但是在影片中,张自力却必须面对两个身份的纠葛,一个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身份,另一个则是满足自我欲望的自然人身份。为了获得对自己职业的身份认同,张自力负责接近令人扑朔迷离的吴志贞,但在接触过程中,却爱上了这个女人。可随着案情的进展,吴志贞被发现是当年的杀人犯,原以为即将寻找到真相的张自力就此迷失,他迷失的不仅是他的社会身份,更是他寻找已久的爱情。对于爱情的寻找也是张自力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的事情,但是影片给人的结局却是这些努力之后的迷失。在这注定没有结果的各种事情面前,却还能从张自力身上发现一点积极的意义,就像他对警察队长所说的:“我就是想找点事儿干,要不然也活得太失败了。”当队长开玩笑地问他:“咋地,你还想赢得人生啊?”他的回答是:“至少可以输得慢一点吧。”在这看似没有希望的悲剧面前,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去损害社会的身份,但是却可以让悲怆的结局来得自然一些。

吴志贞是影片中唯一的女主人公,像普通的女人一样努力寻求一份安稳,但美丽的外表却遭到了不怀好意的人的觊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小心酿成大错,但甘愿为自己牺牲一辈子的丈夫挺身而出,帮自己躲过一劫,而丈夫的离开却成了永远,他成了一个“活死人”,对于未来充满担忧的吴志贞很难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活死人”身上,于是她迷失了自己。张自力的出现可以说让吴志贞看到了希望,并且张自力在为自己所作出的种种行动中,也证明着一个警察的职责。在案情发展的最后关头,张自力的一举一动将决定着自己的生死,然而吴志贞没有机会去享受这份安稳,她迷失了自己。

在电影《白日焰火》中,梁志军虽然出场不多,但对故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扮演的“活死人”角色,看似没有什么追求,但却是影片所有人物中最坚定的一个,他为了自己的妻子免受法律的制裁,甘愿自己隐姓埋名一辈子,为了能够保持与妻子的关系,杀害了所有想要追求妻子的人。然而这种追寻只能是短暂的,当这种短暂的追寻面对现实的时候只能自动走向灭亡。

二、情节:重复与差异

整个影片几乎所有的情节有重复的地方,但是这些重复的地方又存在差异性,在差异与重复之间的互动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话语的重复是我们在电影中最常见的重复方式,本片亦是如此,但本片话语重复的意义又别出心裁。在影片中吴志贞在不同场合对张自力总共说了3次“别跟着我了”,但每次我们都会看到其中的差异。第一次是在洗衣店里,张自力通过店老板打听有关吴志贞的事情,正好说到那件引发所有故事的物件——皮氅,为了引开话题,吴赶紧写了张纸条让他“别跟着我了”;第二次是张自力为了能够继续接近吴志贞,在晚上下班的路上跟着吴志贞,此时的吴志贞已经被张自力的执着所感动,因而只是口头上拒绝了张自力,最后还是同意了张自力滑冰的邀请,可以说到这里吴对张的抵触心理已经大大减少;第三次是在梁志军被警方击毙后,吴痛苦无助只想一个人静一会儿,但也不会真正拒绝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吴在影片中对张说了3次“别再跟着我了”,但每次的内涵都不尽相同,通过这3次有差异的重复,看到了吴张两人关系出现的转机。就“别再跟着我了”的重复除了在话语上进行表现外,还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动作也在暗含着这3次话语重复,从而起到强化重复与差异的审美效果。

就重复与差异的表现方式除了话语与动作表现外,还有场景的重复。警方和吴的几次问话都是在车里进行,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隐喻着故事的隐秘。第一次是给了全景显现,交代了张吴整个谈话过程;第二次给观众留下了空白,从而也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在第三次车的场景描写中,才让观众看到整个故事的结束。可以说在这三次车内场景的重复中凸显出的差异性,为整个故事的变化提供了预设与总结。此外影片中的重复还有吴坐在地铁中,身边没有任何人陪着,只有对面的张,这都预示着在人生的路上吴的孤独一人,而张也只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并不能真正地帮助自己。

最后还有物象在重复中所透露出的差异性,这也为故事的审美张力做足了准备。从整个故事的发源“皮氅”开始到后来若隐若现的“冰刀”,再到多次出现的“烟”的意向,这些物件每次出现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要么换了主人,要么换了环境,这些物是人非留给人的伤感,让观众回味无穷。就影片的核心物象“白日焰火”,更是通过多样的重复方式透漏出差异性,从而让观众在对影片相似认同的基础上充满差异感。

三、环境:冰冷与火热

影片拍摄的环境是在冰冷的东北,但冰冷的环境也有火热的内心,在冰天雪地里滑冰时的翩翩起舞,在舞厅里的尽情释放,都使人感受到东北人的豪爽与火热。除此之外,主人公张在冰冷的冬天里与吴发生性关系,也使人体会到冰冷的环境里的一份燥热不安。影片片头发生在夏天,之后的故事都发生在寒冷的冬天,这也象征着主人公张自力的遭遇,从刚开始时感情工作上的突变一点点进入人生的冬季。另外,观众也可以体会到影片中部分角色看似火热的外表下冰冷的内心,例如,张自力因为喝多了倒在路边,一个陌生人看似热心地帮忙,实际上最后骑走了张自力的摩托车。

电影中在冰冷与火热之间游走最为明显的是吴志贞,她在电影中总是以冰冷的外表出现,几乎见不到她的任何笑容。她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不惜出卖为自己隐姓埋名的丈夫。她的这些经历让人不寒而栗,但是在这冰冷的外表下,还是可以看到她为了求得生存,为了能够在这生活中获得一份尊严的火热的渴望。

四、主题:封闭与开放

影片的主题,就像悖论的本质那样很难给出确定的答复,但这却是悖论结构所追求的效果,因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独白小说式的电影叙事方式的浸染,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惯性,且编剧和导演为了让自己的影片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其叙事思维大都与观众的逻辑判断相契合,这种公式化的叙事表达手法慢慢就培养起观众近乎麻木的、毫无波澜起伏的观影接受心理,观众便无须对影片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层次地挖掘”②。悖论结构正是对这种僵硬模式的瓦解,从中可以看到更多开放的可能。但就影片来说,影片在主题上设定了一定的封闭性。随着案件的告破,整个故事也随之结束,真凶吴志贞也即将被绳之以法,但故事的开放性也在这里体现出来,吴志贞到底是不是罪大恶极,吴志贞到底有没有真正喜欢张自力,或者他的丈夫梁志军?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许回答会众说纷纭,但这却是本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除了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以外,在对影片意象“白日焰火”表面化的理解趋同的前提下,也很难对其深层次的理解达成统一。导演刁亦男在答记者提问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白天放(焰火),这本身是挺可笑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他在白天放焰火,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他想展示自己,他想挽救某种东西的决心有多大,宁肯你们看不见,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释放这个焰火,它其实比夜晚的焰火更美丽,更绝望,但是绝望当中,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希望,真正的温暖,真正的复苏,所以我更喜欢白天的,哪怕看不到的焰火的,通常的那个美的白日焰火”③。就算导演,在对影片意象进行解读的过程中,给出的解释也可能只是一种,也很难将影片的主题进行封闭化的设定。但是影片中存在的封闭性,即白日焰火的引出,白日焰火的释放,但开放的是对于白日焰火的理解。

注释

① M.H.Abrams:《文学术语汇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巩艳丽:《从复调小说到复调电影》[J],《电影文学》,2014年第2期。

③ http://tv.sohu.com/20140325/n397184835.shtm l。

猜你喜欢

自力焰火火热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焰火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火热”的水世界
焰火花
《白日焰火》中英片名从虚到实的顺应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