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建交后美国“第一夫人”的中国缘

2014-08-15

视听 2014年7期
关键词:第一夫人中美关系两国

白 阳

美国是最早使用“第一夫人”称呼的国家,也是将“第一夫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国家。在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美国开始全面主导国际事务,为美国“第一夫人”们在随同总统出访过程中展现柔性魅力提供了契机。她们到访中国,通过自己演绎中国故事。

一、美国“第一夫人”的角色

有历史学家说,美国第一夫人理应扮演好11大角色,妻子、母亲、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言人、名流、国家的女主人、外交官、美国女性的象征、白宫历史真品的保护者、竞选期间的政治斗士、总统发言人及政治伙伴。当然,这一系列标准是在总结美国历届第一夫人的所作所为后得出的。在20世纪前期,美国第一夫人都是以居家女人的形象出现,她们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管理家庭内部事务。 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确立,标志着美国成为主宰世界的霸主,美国总统在到访各个国家中,经常会偕带自己的妻子,这为美国第一夫人们走上国际政治舞台,展现柔性魅力提供了契机。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她们的角色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原有涵义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色彩。

二、中美关系发展中的美国“第一夫人”中国行

从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到2014年米歇尔访华,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2年到1989年),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第二阶段(1989年到2001年),中美两国关系在动荡中不断发展;第三阶段(“9·11事件”至今),中美两国关系相对稳定。在这40年里,作为惯例,美国总统访华的时候,他们都愿意带上自己的妻子,而总统妻子的出现本身也具有意义。她们在总统身边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正面形象,也从侧面烘托出总统重视家庭、关爱妻子的个人形象。正如女性主义政治理论家杰·爱尔希坦指出:“男性是官方的制度性权力和统治力的运用者,妇女则是非官方的非统治性权力的源泉。”因此,美国第一夫人在到访中国时,所参与的议题往往集中在文化、教育、医疗、名胜古迹等领域,通过私人化信息的展示和传播,来发挥其女性特有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柔性情怀。她们极力塑造美国政府行为与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无距离感,从而为中美两国平添亲近和好感,这与其政治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深入息息相关。

(一)第一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分属两个不同阵营,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因此,美国第一夫人们也无从随访,与中国无缘。这种局面直到尼克松访华,签订《上海联合公报》,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第一夫人的访华时代也正式拉开大幕。

帕特·尼克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她的丈夫在与周恩来秘密会谈的时候,帕特则在北京市区参观,游览十三陵、走访医院、在一所公社学校与学生一起上课,在北京饭店品尝佳肴,还意犹未尽地参观饭店后厨们表演掂锅、蒸小笼包等绝活。在上海,她去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与乐队共唱美国少年儿童歌曲《小伙在比雷》。在即将离开中国的那个晚上,帕特对于周恩来赠送的两只熊猫喜出望外,她的表情在美国晨间新闻节目中播出,成为美国当天的热议话题,而美国人也通过帕特夫人的眼睛看到了中国。

贝蒂·福特 中美两国虽然在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有合作,但信任关系依旧脆弱。福特1975年访华增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稳定了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保持了两国已有的发展势头。贝蒂夫人在随访期间,游览颐和园,观看摄影展。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她,在参观北京舞蹈学校的时候,忍不住脱下鞋子,加入到翩翩起舞的老师行列中去。

南希·里根 1984年,罗纳德·里根偕夫人南希访华。在北京访问期间,南希代表美国儿童将1万多美元的支票和两辆吉普车送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救助那些因为竹子开花而受到生存威胁的大熊猫。她在西安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一边听导游介绍,一边对中国古代文明赞叹不已。

(二)第二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历经了不少摩擦与波折,但总体来说,双方保持着密切的磋商和对话,双边关系在政治、经贸、军备防务、地区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发展。

芭芭拉·布什 1989年老布什刚上任一个月就来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妻子芭芭拉参观了恭王府,在天安门前与老布什合影,他们俩个人像久违的老朋友那样与市民打招呼。在上世纪70年代,老布什在北京工作期间,他们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领略中国民俗文化,还会在周末去崇文门教堂做礼拜。芭芭拉和老布什对于中国感情之深可以体现在他们的金婚婚宴上,其中一道菜便是二人都喜爱的北京烤鸭。

希拉里·克林顿 1998年克林顿带领1200人的访问团来华,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希望美中两国业已存在的富有成效的关系能在新世纪里发展成为一种更全面的关系。因此需要彼此之间了解对方意愿和利益,减少分歧。

而他的妻子希拉里则带着自己的女儿爬慕田峪长城,逛潘家园古玩市场,仔细挑选商品。在上海,她看望了儿童医院里的孩子。在西安,她与老公挽手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在桂林,她与克林顿一起游览漓江,领略美景。即使在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紧张的时期,希拉里这个第一夫人也会身体力行地出面赴中,与我国领导人进行谨慎对话。

(三)第三阶段:在上一个阶段,中美关系起伏不定,但两国在经贸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成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新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劳拉·布什 从小受父母与中国情结耳濡目染的小布什,自是不会对中国感到生疏。2005年,劳拉随同小布什访问中国,虽然整个行程只有40个小时,但是劳拉还是忙里偷闲到天津百饺园西单店吃了一顿饺子。此外,她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参加开幕式,并和女儿一同游览了紫禁城。

中美关系不断稳定向前发展,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中美两国似乎又进入了一个问题多发期,最根本的原因是两国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10年,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未改变“美强我弱”的态势,却导致双方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没能让美国停下从中东回归亚太的脚步,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2012年,习近平主席访美,道出了“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事实。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会晤,围绕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达成了重要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果。

米歇尔·奥巴马 最近的米歇尔访华,更是为中美关系平添了一抹亮色。她的行程充满了“软”色彩,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谈教育,诉说个人故事。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鼓励青年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留学开阔视野,改变自己的人生。其二,忙参观,偕母亲及一双女儿爬长城,游颐和园,观赏京剧。在西安城墙下跳绳、扭秧歌,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在成都参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中国“国宝”进行亲密互动,赢得民众好感。其三,尝美食,感受味蕾跳动。在北京品尝了正宗的北京烤鸭、炸酱面、水饺,以及美国留学生向她特别推荐的宫保鸡丁。在成都一家藏餐厅,她品尝了白水煮人参果、炒青稞、糌粑、酥油茶,又意犹未尽地点了清炒白菜、土豆烧肉、樟茶鸡、馒头、玉米棒。

她的到访贯彻着奥巴马的政治意图即寻求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新关系,她为中美关系传递了正能量。米歇尔的直率、活泼和平易近人,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好感,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美国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实现中美友好、亲善的目标。

三、结语

从帕特·尼克松到米歇尔·奥巴马,美国“第一夫人”的角色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她们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每一任总统夫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定义着“第一夫人”。从她们到访中国的行程中可以看出,她们往往选择学校、医院及福利机构等领域来展现自己的人文主义关怀,避免对于重大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通常都默契地遵守着“勿谈国是”的潜规则,在推行软外交和关注社会民生中,润滑两国关系,或者减压两国在某些议题中的纷争。她们虽然不谈政治,却在客观上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了解,成为两国领导人大国外交的有力补充。可以说,这是美国“第一夫人”出访的一贯风格。美国“第一夫人”们正在通过真实、魅力、人性等特点展现自我,在演绎中国故事中树立美国形象。

猜你喜欢

第一夫人中美关系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公共外交中“第一夫人”的角色分析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
第一夫人内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