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2014-08-15李国银
李国银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截至2012年5月,河南省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73所[1]。这些学校担负着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的重任。因此,各地方高校应根据中央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及时转型,厘清办学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服务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小康”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中即已出现,原意是指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新中国成立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中国共产党的这三个重要文献,都是依据形势的变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展,提出的全民族的奋斗目标,并逐步完善了小康社会的建设标准。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对小康社会的表述也从“全面建设”变成了“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提出了“两个翻番”,而且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表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表明未来中国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目标,还要实现其他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百姓生活的改善。
(二)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穷省办大教育困难,但人口大省不抓教育没出路!”[3]“十二五”时期河南既面临着产业转移、扩大内需、后发优势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五年,河南省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就为河南地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河南省的快速发展急需人才支撑,地方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从河南产业集聚区的调查数据来看,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需求增长效应明显,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子信息设备业、冶金化工业和新材料产业。从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来看,对工程师、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供给少,缺口较大。据专家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航空港区)至少可以带动航空业20万以上的人口就业,如果再加上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等各种产业,人才的缺口将更大。目前,航空港区最缺乏实用型技术人才,如出口保税、航空物流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技术等高端人才的供应也远远赶不上航空港区需求的数量。
另一方面,河南人力资源受教育情况分析。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及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显示,河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有24108人,低于全国26779人的平均水平,这代表河南人口的基础素质有所提升。河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2460人,高于全国38788人的平均水平,说明河南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是有成效的[4]。但河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与中部六省数据对比后发现,河南省位列倒数第一,远远低于湖北与山西,这说明河南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仍需努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南要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大量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解决科技创新需要和关键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地方高校是输送这类人才的主要摇篮,所以,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是地方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5],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胡锦涛同志首次把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地方高校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改革,也尝试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制定各种方案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如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仅仅是将改革思路罗列成清单,却未真正展开,依然照搬部属高校标准,仅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还有些高校依然是传统培养方式,以课堂讲授科学文化知识代替学生综合素养训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战略,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更不利于为建成小康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
河南没有“985”院校,没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没有财政部直属院校,只有一所“211工程”院校,河南缺少一流大学,而普通地方高校就成了为河南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基地,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河南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推动地方高校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河南教育改革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依据现有办学规模和专业机构,走面向经济社会需要、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为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2014年1月16日,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谢伏瞻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深入实施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显然,高等院校要想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转型势在必行。这种转型应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结构、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等方方面面的整体转型。只有结构与制度合理,高校的转型发展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权,尽快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加大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研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有效推动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推进产学研加速融合,真正培育出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当前的症结不在于毕业生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却又屡见报端[6]。这说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出路,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首先,依据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按照服务需求、调整供给、完善机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中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不盲目追求高、精、深,而是结合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推进产学研合作,优化地方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7]。地方高校必须根据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对培养目标进行更加细化的定位。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转换人才培养模式诸多途径中最深远、效果最明显的一条途径,也是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最后,凝练方向,培育地域文化特色。大学作为思想的策源地、文化传承创新的守望者和担当者,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方面,高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引导人们识荣辱、讲诚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坚持“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引领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地方高校在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应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对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才。
[1]河南省普通高校达到120所[N].河南日报,2012-05-16.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十二五”期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EB/OL].http://wenku.baidu.com,2011 -01-12.
[4]侯宏业.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研究[J].河南农业,2013(12).
[5]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5.
[6]多培育应用型人才[N].河南日报,2014-01-1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