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弘农杨氏与颍川荀氏发展的共同特点

2014-08-15王莉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杨震杨氏家族

王莉娜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颍川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当时有“汝颍多奇士”之说。颍川荀氏是一个官僚士大夫世家,其子弟见于正史记载者百余人,多在朝中担任文职官员。颍川荀氏奉行当时大族的内婚制,婚媾状况有国婚、身份内婚、地域婚等。其联姻之家多为一流的高门士族,包括皇室。两晋时期,颍川荀氏都与皇室保持亲戚关系。

弘农杨氏亦是汉晋时期绵延时间较长的著名士族,在约六百余年的历史潮流中,弘农杨氏经历了由兴起到鼎盛再至衰落的发展历程。其家族呈现出三个较为明显的重要形态:西汉中期,弘农杨氏成为地方豪强,在地方享有一定声誉;东汉时期,弘农杨氏通过研习儒学经典而质变成为全国著名的士族之一;两晋时期,弘农杨氏的主要房支实现了由儒入玄的转化。

颍川荀氏是当时的著名士族之一,前人研究甚多。刘静夫对京兆杜氏和颍川荀氏两家的兴起和仕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总结了两家发展的特点①。石振平对颍川荀氏的家族文化传承进行了分析,认为颍川荀氏家学以儒学为主要传统,这一研究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②。李丽莉则着重分析了颍川荀氏子弟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③。在弘农杨氏研究方面,马力群等学者探讨了弘农杨氏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人物杨震的活动④,并对弘农杨氏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梳理⑤。孙大英论述了汉晋时期弘农杨氏主要人物的政治活动及学术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弘农杨氏的发展历程⑥。陶新华则对魏晋时期弘农杨氏的仕宦和婚姻及其房支的变化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发展的特点⑦。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的兴起与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并总结其发展共性。

一、两者都是以经学起家,具有深厚的家学传统

颍川荀淑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他学习儒学,但反对僵化的章句形式。史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年六十七,建和三年卒。”[1]2049荀淑与党人交往,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士人代表之一。

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初,荀氏旧里名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1]2049。可见,颍川荀氏在荀淑时逐渐发展,其家族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荀淑八子中,有几个较为有名,如荀绲在当时有一定名气,被周瑜从祖父征为豫州刺史,“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荀绲、沛国朱寓(党人“八俊”之一)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2]1259。荀绲后来官至济南相。荀靖品行出众,但终生未仕。在《世说新语·德行》“陈太丘诣荀郎陵”条的笺疏中,余嘉锡先生说:“观诸书所述,八龙之中,慈明(荀爽)名最著,叔慈(荀靖)次之,余六龙碌碌无所短长。”[3]10荀淑八子中,荀爽名气最大,他在党锢之祸时隐居著述,对一系列儒家经典进行注释,成为一代宿儒。董卓执政后,荀爽被征为平原相,仅过了95天,又被任命为司空。由此可见,荀爽以及荀氏家族在当时社会的名声之大。荀爽的侄子荀悦写了《汉纪》和《申鉴》两部重要著作,以期通过借鉴明君贤臣的事迹,为统治者提供参考。自荀淑开基,至荀爽登台司,颍川荀氏的门户逐渐形成,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马彪先生所说:“在汉代通经与做官结下不解之缘。所以,‘累世经学’的结果必然是累世做官,或曰:‘累世公卿’。……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累世公卿’是‘累世经学’的产物。”[4]93

东汉时,弘农杨氏的杨宝习《欧阳尚书》,闻名全国,连光武帝都佩服他的才学。杨宝之子杨震亦研习《欧阳尚书》并以此扬名。杨震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使得弘农杨氏名声大振。杨震之后,子弟世代相继,潜心学习《欧阳尚书》。史载:“震少子奉,奉子敷,笃志博闻,议者以为能世其家。敷早卒,子众,亦传先业,以谒者仆射从献帝入关,累迁御史中丞。”[1]1769累世经学在杨氏子弟仕宦过程中十分重要。史载:

赐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禄勋。[1]1775-1776

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1]1786

杨宝之后的弘农杨氏世代承袭,专攻一经,和颍川荀氏荀淑之后世代相习儒学从而位居高官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两家子孙正身行事,不畏强权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轮流当权,破坏了士人正常的仕进之路,正直的士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公开与宦官外戚势力相抗衡的集团,被称为党人集团。颍川荀氏家中出现了党人领袖荀淑和在与宦官斗争中献出生命的荀昱以及被禁锢终身的荀昙,他们坚持反对外戚和宦官,赢得很高的声誉,提高了家族的声望。

荀爽以挽救社会危机为己任,审时度势,希望辅佐贤明之人。五府辟征,荀爽没有出仕;大将军何进征其为从事中郎,因何进兵败而不了了之。董卓专权时征诏荀爽,荀爽深知董卓并非明主,本想遁命隐居,但“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1]2057荀爽此次入仕与以往不同,史载:

荀爽、郑玄、申屠蟠俱以儒行为处士,累征并谢病不诣。及董卓当朝,复备礼召之。蟠、玄竟不屈以全齐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意者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荀公之急急自励,其濡迹乎?不然,何为违贞吉而履虎尾焉?[1]2057-2058

荀爽被董卓胁迫入仕,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投身于政治。董卓要迁都,杨彪、黄琬谏阻,董卓生气道:“公欲沮国计邪?”[1]1787荀爽担心杨彪等人因此而被害,故从容答道:“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1]1787董卓听后怒气有所缓解。荀爽此举既可以全杨彪等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董卓迁都后,荀爽与王允、何颙等人谋诛董卓,但未几而卒。荀爽虽然未能实现夙愿,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成为了士人的典范。

杨氏子弟亦有正直的政治性格。汉顺帝下诏称赞杨震“政治是与,俾匡时政。”[1]1767安帝永宁二年(121),邓太后去世,安帝乳母王圣与外戚、宦官相互勾结,干扰朝政,沆瀣一气,气焰嚣张。王圣因抚育安帝而居功骄纵,其女伯荣随意出入宫禁,而“王侯二千石至为伯荣独拜车下”[1]1563。杨震上书安帝,建议他断绝王圣与官员的来往,打击其气焰并将其遣出宫门。但安帝没有采纳,反将此事告知王圣等人,于是以王圣为代表的内宠势力便忌恨杨震,伺机报复。刘环娶伯荣为妻而加官晋爵,不符合汉朝制度,杨震又上书进谏。延光二年(123),安帝下诏为王圣修住宅,中常侍樊丰等人趁机煽动附和,混乱视听。杨震再次上书安帝,劝其以社稷为重,“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赡。重以螟蝗,羌虏钞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大司农帑藏匮乏,殆非社稷安宁之时。”[1]1764杨震屡屡上书规劝安帝,但安帝未能听从其建议。

杨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延光二年(123),杨震任太尉,安帝的舅舅耿宝写信给杨震,希望他能征用中常侍李闰之兄,杨震拒绝。耿宝于是亲自出面对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1]1763但是杨震依然不为其所迫,断然拒绝,从而得罪了耿宝。

杨震坚持正直行事得罪了宦官等显赫势力,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地与之作斗争,直至被陷害致死。

杨震子孙秉承其勇敢无畏的精神,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桓帝时,外戚梁冀专权,“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1]1185。梁冀之权已经僭越于皇帝之上,但桓帝还私访梁冀府舍。杨震之子杨秉则上书直言,说自古尊卑有序,君臣各有其相应的礼节,意在劝阻桓帝这种有损身份的行为。

延熹五年(162),杨秉和司空周景针对宦官肆意培植自己势力、随意援引朋党的现状,上书桓帝罢免宦官子弟。于是,“饕戾是绌,英才是列;善否有章,京夏清肃”[5]882。

杨秉之子杨赐亦对宦官专权的现象不满。光和元年(178),虹蜺出现,灵帝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杨赐祥异祸福。杨赐毅然上书指陈宦官干政的事实:

方今内多嬖佞,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畎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殆哉之危,莫过于今。[1]1780

杨赐之子杨彪同样与宦官作过斗争。史载:“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1]1786

东汉中后期,正直士大夫与宦官势力的斗争贯穿始终,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均出现了士大夫的领袖人物,他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不惧生死,成为世家大族之楷模。

三、两家子弟均为官清正廉洁,不谋私财

颍川荀氏中的荀彧和荀攸以及荀勖等人,虽然位居高官,但仍家无余财。弘农杨氏子弟亦不为一己之私谋利。史载,杨震“性公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1760最能说明杨震清正廉洁的是著名的“四知”故事。杨震在就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荐举之恩,夜里送黄金于杨震而自觉无他人知晓。杨震却十分生气,认为此事天知、神知,还有他们二人知道,愤愤然将黄金退回。此事体现出杨震的清廉品质,也是其践行慎独理念的表现。

杨秉继承其父优良的品德,有淳白之誉。其为官期间以清廉著称,“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1]1769。袁宏称赞杨秉道:“(秉)虽三公之子,经历州郡,常布衣蔬食,老而不改。”[1]426杨秉的高尚品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蔡邕称赞其“厨无宿肉,器不镂雕,夙丧嫔俪,妾不嬖御,可谓立身无过之地,正直清俭该备矣”[5]882。

杨秉之子杨赐亦能安贫乐道,“手执勤役,远涉道里,以修经术。险阻艰难,曷所不尝”[5]893。

孔子有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6]1119杨震及其子孙都能做到为官清正廉洁,不受私谒,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这是与弘农杨氏齐名的汝南袁氏所不具备的。故有“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1]1790之说。

四、两家都是兴盛于西晋,而后逐渐衰落

颍川荀氏中的荀勖和荀顗依靠司马氏政权并和其联姻,众多子弟在西晋为官,家族势力达到顶峰;至东晋时期则子弟凋零,人数锐减,从而走向衰落。弘农杨氏则主要是凭借与皇室缔结婚姻(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和杨芷均出于此),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显赫一时。但是杨氏专政仅仅一年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诛三族。东晋以后,杨氏因渡江较晚而又受到其他士族的排挤。东晋士族素来轻视武事,但颍川荀郎父子和弘农杨亮父子均以军功而显达,缺失了士族历来重视文化修养的传统。田余庆先生曾说:“士族的形成,文化特征是必要条件之一,非玄非儒而纯以武干居官的家族,罕有被视作士族者。”[7]333

另外,两个家族衰落的原因中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男性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方北辰先生认为,士族在形成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家族男性人口数量要持续不断增长。任何一个世家大族,首先要保证本家族传宗接代的过程不致中断,才有可能谈到世代为官的问题。第二,对家族男性人口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上面两点,简言之即是家族男性人口的数量与素质。”[8]125-126而弘农杨氏的杨奉一支,至魏晋时期子孙凋零,如杨文宗和杨骏无子,杨珧之子杨超⑧和杨济之子杨毖均未有重名。杨毖仅见于史的记载如下:

元康元年,出就东宫,又诏曰:“遹尚幼蒙,今出东宫,惟当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使共周旋,能相长益者。于是使太保卫瓘息庭、司空泰息略、太子太傅杨济息毖、太子少师裴楷息宪、太子少傅张华息祎、尚书令华廙息恒与太子游处,以相辅导焉。[9]1181杨毖很可能被牵连致死。

另一方面,杨奉一支子弟没有很好地继承家学文化传统,杨骏及其弟杨珧及杨济均无习儒的记载,史称杨骏“闇于古义,动违旧典”[9]1178。杨济则“以武艺号为称职”[9]1181而被任用。杨奉一支的子弟既丧失传统的儒学家学,也没能由儒入玄,其家族地位未能提高。

颍川荀氏家族在东晋时期,多位男性子孙相继谢世,人丁不旺,家族势力也渐趋衰落。

两个家族发展的不同点是弘农杨氏的杨秉一支在东晋末人口凋零;而杨奉和杨牧两系在北魏重新兴起、发展而进入高门士族之列,孝文帝定族姓确认了其地位。弘农杨氏有后起之秀撑起家族的声望,历经周、隋、唐继续壮大,成为关中郡望之首。而颍川荀氏在东晋末年时,家族世系不明,弟子散落飘零,家族势力逐渐衰弱,以致在随后的历史舞台上默默无闻。

注 释:

①参见刘静夫的《京兆杜氏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和《颍川荀氏研究》(《南充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②参见石振平的《汉末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述论》,《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③参见李丽莉、刘晨的《试论汉魏两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的文化贡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④参见马力群的《两汉时代弘农杨氏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⑤参见何德章、马力群的《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2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5年版。

⑥参见孙大英的《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⑦参见陶新华的《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⑧杨超的身世未见于《晋书》。杜葆仁、夏振英的《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5期)一文,推测杨超是杨珧之子。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2002.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程树德.论语集释[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9]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杨震杨氏家族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杨震两袖清风
HK家族崛起
Fort Besieged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的灸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