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浅析*

2014-08-15梁永宏黎安康许茂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个性化校园大学生

梁永宏,黎安康,许茂增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新媒体的诞生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紧密结合的时代产物,是21世纪信息技术变革中给人类带来的最大便利之一。在四网四屏(卫星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以及虚拟屏)融合推动下,新媒体铺天盖地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大学生除物理空间之外的重要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学生所面对的世界,已不是一个由原子所构成的物理世界,而是由没有颜色、质量和长度的比特(bit,信息的最小单位)所组成的信息世界[1-2]。这一重要变化,使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延伸到学习、学业和就业等等相关领域,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个性化教育”一直是人类教育的“千年遗梦”,而人们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以终身教育为显著特征的学习化社会里,必然会历史性地升华为一种更具革新意义和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时代精神的衍生物——个性化学习[3]。可喜的是,目前新媒体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新的思路,使个性化学习正在由理论场向实践场转变,也给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背景:校园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校园新媒体及其种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各种数字媒体开始占领高校校园,逐渐演化为校园新的媒体。所谓校园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Web2.0技术和社会类媒体软件,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学生、教师和社会进行信息传播、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媒体形态。狭义的校园新媒体是学校主办或者基于学校的校园网和媒体通信网络的运行,主要指校园新闻网、校园BBS等。广义的校园新媒体是传统校园媒体无法延伸的业务关系的总称,不一定隶属学校官方的媒体,但是却是以学生、教师和学校官方作为中心传播的。

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走进校园,丰富了校园媒体的种类,带来了校园媒体种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呈数字化发展,同时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逐渐向校园媒体演化。目前新媒体大致分为数字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据此校园新媒体也可以暂划分为三类:一是数字化发展的广播电视类等传统媒体类,如数字电视、校园电视、校园数字广播点播系统、校园微电影、校园电子阅览室、校园电子图书馆等。二是网络类,比如各类网站(校园新闻网、校园网络论坛、校园网络社区、校园视频网站等)、校园博客、校园播客、校园微博(个人的、学校官方的)等。三是以手机等其他移动媒体为载体的 QQ、微信、飞信、MSN、Facebook、微博等社交网站、学习网站等其他社会化媒体;又称“触”媒体类,通过个人短信平台和手机中的大众传媒,成为校园新媒体中一条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二)个性化学习涵义

到底什么是个性化学习?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个性化学习或者个别化学习,不能理解为单个人学习,而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4]王艳芳认为:“个性化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针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能力、学习需求、偏好以及具体学习情境而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促使学习者的能力与个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5]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轲教授认为:“个性化可以给人们提供适应性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基于超媒体的适应性学习系统,已经把人类带到移动和泛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可以是一种非常微妙自动发生的行为。”[6]因此,个性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就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言,学习者本身已经具备主体性学习的意识,其学习行为的自主性尤为明显。大学时期是个性化学习策略实施的最佳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可以离开教室,离开专任教师的指导,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手段和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只要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备,就可进行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

(三)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的可行性

1.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两千年以前已经反映了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但短板在于当时教育资源有限。如今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知识存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如今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下,海量知识的分享和有效共享成为时代发展的典型特征,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个性化的资源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其中典型的案例是中国教育电视台打造的“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和国家开放大学构建的“国家数字化资源学习中心”,实现了从海量资源到无疆学习,标志着中国正走向没有围墙的“全民学习”时代。几乎每所高校都有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其中包含文献资料、图书视频、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等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学习资源,凡是学生所需的各种资料,高校几乎都会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已经创造了“按需选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条件。

2.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已经具备。校园新媒体的普及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使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给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的“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SNS)实现向“知识关系网络”(KNS)的转变。学生能依据自身需求,与其他人建立起联系,并进行沟通。知识关系网络除了可以建立人际网以外,还可以产生知识语义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一定的学习圈子、兴趣圈子和互助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找到其他的学习者、知识的发布者、媒体的编辑,以及这一领域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可以和专家交流。同时圈子内部可以在某个时间内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圈子内部交流进行评价和反馈,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基于此个性化的个人学习环境,校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可能。

二、实施意义: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是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体出发,细心、耐心地保护和支持学生潜能的生长和强大[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从《教育规划纲要》来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高等教育。而合适的教育,就是针对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个性化的培养,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学习计划,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因此,个性化学习,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教授提出:“个性化教育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如果我们让一个喜欢文学的学生偏要去学奥数,那对他是不公平的。”[4]和个性化教育比较,个性化学习更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选择符合自身兴趣需求的学习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公平的学习方式。而反思国内的高等教育,近些年高校学生数量膨胀,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个性化学习难以实施。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提出,新媒体有六种特性:“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内容与服务个性化与个人化、终端集成化。”新媒体走进校园给个性化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限的知识资源经过校园新媒体的加工处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无限放大,通过网络和移动存储设备为每个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有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形成有限资源的无限个性化服务体系,这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新的趋势。

三、以生为本: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培养对策

(一)高校应以生为本,转变培养观念,把个性化学习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从《教育规划纲要》传达的精神来看,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才,且为社会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就必须教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精神。反思现实中“千人一面”高校人才模式化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在以Web2.0为基础的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把个性化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贯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他们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相关师资培训力度,成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把个性化学习模式的落实提上日程。

(二)高校应以生为本,合理设置评价体系,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全面融合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的,大学生也应该寻求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大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规划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时,个体之间会出现较大差异,这将会对高校的评价体系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应该一刀切,也不应放任发展,而应是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和认知能力,提供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次要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检测指标、办法,重过程而轻结果,重差异而轻统一。最后要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让每个人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三)高校应以生为本,加强校园软硬件投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

新媒体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需要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支持。所谓学习支持系统,是指高校为保障师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所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后勤保障系统和校园服务制度,以及数字化校园平台、场馆建设等。这一学习支持系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软件支持系统和硬件支持系统。软件支持系统主要是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和政策引导等。硬件支持系统主要指校园网络、电子资源建设和与学习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校园新媒体的充分运用,使个性化学习在新媒体时代里已不再是乌托邦,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人们应该正确面对这种新的变化给传统观念、思想与模式带来的变革,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使个性化学习切实为人类服务。

[1]陈琳瑛,林艾雪,王治城.论高校校园媒体定位——以广东省高校的调查为基础[J].现代视听,2012(6):63-66.

[2]王 涛.四网四屏融合的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实践[G]∥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7.

[3]李 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152-156.

[4]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5]王艳芳.支持个性化学习的e-Learning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02 -107.

[6]贾积有,马小强.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前沿——与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轲教授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0(6):1-5.

[7]朱小蔓.学校品牌管理:一种道德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4.

猜你喜欢

个性化校园大学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开心校园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