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2014-08-15陈武
陈 武
(1.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01;2.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文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推手。在高校内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各项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杨润高认为,环境道德是继伦理道德、社会道德之后的第三种道德,这种道德是用以科学地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一种健康协调关系的道德。[1](P68)生态道德教育是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并在其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饶国宾、华启和认为,生态道德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为己任,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的一种教育活动。[2](P212)祝士明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把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仁爱生物、取物有时和取物不尽”[3](P73)。曾建平认为,环境道德教育就它的指向性而言,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以它的空域性而言,是一种社会教育、大众教育;从它的时序性界说,是一种全面的、持续的终身教育。[4](P237)结合学界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高校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的需要,而将生态思想、理念、原理与方法融入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道德规范,还包括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方面的理论。生态道德教育将生态与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交叉联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生态理念,对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功能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高校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全面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关系着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6](P8)。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实践,形成理性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生态道德教育具有为大学生提供生态价值导向的功能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美丽中国,需要全体国民走出唯经济价值导向的误区,树立生态理性优先经济理性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理想社会,大学生是这种理想社会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是向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主渠道。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都有赖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者树立生态价值理念,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兼顾生态价值目标。
(二)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生态责任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生态平衡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已成为共识。大学生在即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岗位之前,有必要加强生态责任教育,并贯彻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之中。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发展速度、资源的可开发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全球生态大局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国际问题,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结果,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如果我们不增强对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共同体——即我们分担责任并共享相同的命运这一事实的意识,我们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就可能无法得到解决。”[7](P1-6)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正好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大局意识,认识到生态问题更多的是世界问题,需要联合更多的国家协同解决。尤其要联合第三世界的国家共同防御生态帝国主义的扩张。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推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依托高校学科体系建设,重视生态道德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来实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应该涵盖:思想道德教育基础课程、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和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德国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它学科中,既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生态基础知识,又促进学生生态价值观、环境伦理态度的形成。[8](P47)俄罗斯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设有生态学专业,同时还将《普通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教给学生。[9](P18)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很少直接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只有极少数高校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相关专业的课程。因此,高校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建设,把类似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哲学、生态文明史、自然美学等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合理性应用到国土规划、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立法等社会实践之中。
(二)创新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体验是深化,课堂与实践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达到生态育人的教育目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理论教育的一种路径是设置生态知识基础必修课、公共生态原理选修课、生态专业知识讲座等课程。生态知识基础必修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生态环境发展史、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历程。其次,公共生态原理选修课内容设置可以相对专业一些,可以把诸如景观设计与规划概论、循环与低碳经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生态哲学、环境政策与法规等理论编入其中。专业知识讲座邀请的往往是本领域资深的专家或学者,借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种路径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及时补充进思政课教学,把生态理念渗透到思政教育中。生态道德的实践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外的企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博物馆、农村社区、环保组织等部门联系,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工厂、进社区、进社会,通过体验式教学、开展艺术创作、成立绿色社团、设立科研课题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人类、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外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学习风尚。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保障
1.生态道德教育的经费保障。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贯彻执行,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按照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思想,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生态教育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力度。生态道德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供给。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级各类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广泛拓展社会筹资渠道。高校可以设立不同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金,开展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来源途径。[10](P71-74)高校一方面应该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中专项经费[11]的要求,并从中划拨一部分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项经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生态道德教育的组织、制度保障。为有效推进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教育领导机构和常设机构作为组织保障,统筹指导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可以由高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副书记兼任组长,成员可以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后勤保障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常设机构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设立生态道德教育办公室,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教育活动的开展。办公室还应承担起机构的资金的筹集、预算和供给职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能。此外,为细化机构职能可以设置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科,具体负责生态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的组织实施,包括教材的编写或选订,课堂理论教学的安排与实施。还可以设置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科,主要负责加强对外联络,拓展校外合作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校外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组织保障的同时,应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制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提出明确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并且纳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做好生态道德教育规划,首先应把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统一起来,把专业课程教学、公共基础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统一起来,避免同一种课时的过分集中而降低教学的实效性。如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可以同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生态基础知识公共必修课,把大学生的入学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态教育结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其次,要突显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生态德育教育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突出位置,把生态道德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培养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规划;最后,要全面制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施细则。把理论教学的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机统一,相互交替,从而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师资与教材资源保障。师资和教材资源解决的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教育者与教育载体的保障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大力引进生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自主培养,通过多渠道选拔年轻教师外出研修。生态道德教育的教材同样可以采取校外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办法。既可以征订其他高校编写的教材,也可以组织本校生态、资源、环境等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材的研究开发。由此可见,师资培养与教材开发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材的研发质量,教材的研发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做好这两个保障,生态道德教育办公室应做好经费的预算,加大人才培养和生态科研项目方面的经费投入,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生态道德教育有效贯彻实施的人才保障,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1]杨润高.试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意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2]饶国宾,华启和.试析德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3]祝士明,曲铁华,袁媛.儒家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0(01).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2).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6.
[8]王英.德国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5(2).
[9]文传浩等.论我国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J].生态经济,2001(5).
[10]姜树萍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1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DB/OL]http://www.edu.cn/zong_he_793/20110215/t20110215_5772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