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

2014-08-15王素英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协商协商民主

王素英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内蒙古 包头 014060)

一个国家所选择的民主道路,受这个国家历史的深刻影响,反映这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要求。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特点所决定的。协商民主制度是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实践共同成长的,不仅成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也成就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实践。

一、协商民主的涵义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主要是对西方多元文化社会存在的道德冲突,种族文化团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等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回应。。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对选举民主的修正和完善。协商成为人们解决诸多难题的一种选择,只有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相妥协、互相包容,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协商民主在西方政治学界得到深入发展,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米勒认为协商的性质是,针对某一决策,所有参与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公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博曼和雷吉则认为,协商民主是对民主的规范描述,是一种实现政治自治的理想,即公民通过公共协商的实践,实现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民主体制。在罗尔斯看来,协商民主要具备这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在民主体制中,政治争论是围绕公共利益展开的;第二,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参与;第三,以自我尊重为基础、提高政治能力意识和促进正义意识的形成三者建构了有秩序的民主政治。

协商民主思想作为当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被我国学界借鉴后,也并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定论。最早将协商民主理论引入国内的是陈家刚博士,他认为,协商民主指自由的公民通过平等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合法性。协商或公共协商是其核心概念。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的、理性的决策形式。每个公民通过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同时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平等、理性的协商中制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则认为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形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即为协商民主。

简而言之,协商民主指一种民主形式,即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开广泛讨论的过程,各方的意见在公共讨论中互相交流,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而言,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产生与发展具有特殊的背景。

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历史演进

尽管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成果丰硕,但在制度构建实践方面却进展缓慢。反而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虽然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但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民主革命时期实行的“三三制”至新中国成立是协商民主在我国的萌芽期。

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的协商民主的产生,是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统一战线基础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客观环境中,为了取得胜利,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强调走群众路线,并在政治过程中强调磋商和听取并重视群众的声音。毛泽东认为,一切有意愿与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产党员必须采取和他们一道商量问题和一道工作的态度。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形式。抗战时期实行的“三三制”治理形式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一个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 “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其实质就是民主。"三三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被视为是政治动员的一种形式,使边区各级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另外,"三三制"也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这一时期的“三三制”,在选举民主的基础上拓宽了民主治理形式的领域,增进了协商民主的要素,它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也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开创了先河。

(二)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初步形成了我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辅相成、交融互补的格局。这一时期,协商民主有了较快发展,主要是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原本为协商建设新中国应运而生,但却开启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民政协不仅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而且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完成了“选举民主”所能承担的建国重任,包括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等重要法律。这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互相交融的开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选举民主制度。同时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中共老一代革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协商民主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政协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民主性质。周恩来认为协商是新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指出,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是,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是临时提出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而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拿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新民主主义议事的贡献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即新民主的特点就在于凡是重大的议案不只是在会场提出,事先应提出来或在各部门讨论。因此凡是重大的议案提出来总是事先有协商的。这个阶段政协民主与人大民主各有机构,各自制度,但两种民主形式在运行方式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融的,在制度设计、党派结构方面实现了互补,仍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从思想认识到内容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包括选举和政治协商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受到极大破坏,当时许多政协委员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打击和迫害,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被迫停顿。

(三)1978年至今,协商民主发展呈现出内容多样化丰富化的趋势。协商民主具有了政治组织间的政治协商和社会公众与政府间的社会协商这两种基本类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主要形式,即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选举民主和人民内部各阶层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协商民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整个社会处于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特殊时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社会发展呈现出利益格局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阶层结构复杂化的特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我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要求日益增多,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利益表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在政治领域,要求我们的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前进。

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协商民主有利于畅通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机制,缓冲不同利益群体要求,以达成一致和协调。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更加重视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协商民主较之政治协商的协商渠道更为多样化和丰富化。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提供了平台,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协商民主要求有丰富的渠道和程序来容纳不同阶层的参与,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有更多的团体组织的形成。社会协商在中国表现为民情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情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居民论坛、乡村论坛和民主听(议)证会等,允许公民将自己的利益诉求自由的表达出来,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平台。协商民主领域不断拓展。政治协商体现的主要是政治生活的民主 ,而协商民主还注重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更广泛领域的民主,更关注利益的整合和利益的协调。可见,政治协商体现的是国家形态的民主,而协商民主着从国家形态的民主拓展到公民形态的民主,政治的重心从国家转向公民社会,建立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良性共治。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国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在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在最大程度上反映、融合多元利益诉求,带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商动力在一个良好的民主协商氛围中探索针对具体问题的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协商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见,协商民主作为现代民主形式的一种发展和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确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在现阶段,协商民主对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具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改变传统顺从型臣民文化,培养现代参与型公民,有利于避免过去常常凸现的动员型被动式政治参与的弊端;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协调社会阶层日益分散化、复杂化引发的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回顾协商民主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协商民主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追求人民民主、组织和不断实现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必然结果。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

[1][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詹姆斯·博曼 威廉·雷吉 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学习时报》,2006年8月28日。

[4]李君如:《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北京日报》,2005年9月27日。

猜你喜欢

政治协商协商民主
《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是做好新时代政治协商工作的基本遵循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人民政协是否具有作为政治协商载体与主体的双重性——再谈政治协商的主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