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2014-08-15沙筱平
沙筱平
(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00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这是由中央反复酝酿成立,也是国内重要的制度安排,显示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重视程度,也可见党的领导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要认清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角色地位
(一)从历史经验上看。回顾过去,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关键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成立,一路风雨,一路坎坷,带领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艰苦奋战,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建设成了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事实证明,在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扮演着领导核心的重要角色,指引着中国巨轮在历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以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也应当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二)从改革开放实践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来,经过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改革开放走过的三十多个春秋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到十七大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看出,党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领导全国人民搞好改革开放上,而党的每一次重大会议、每一个重要文件,也都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关键。党的领导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紧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须深化、拓展。随着社会多元化程度增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继续处理好一系列更加复杂的关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健康有序进行,更加离不开党过去领导改革开放总结而来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撑,离不开党一以贯之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力支持和全情投入,离不开党凝聚起全国共识、最大限度集聚推动改革合力。在当代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甚至无法更好地沿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人搞起了“包产到户”。在他们按下手印的《保证书》上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这份《保证书》的内容让如今的我们感觉那么地触目惊心,让人由衷地为他们敢于人先、舍我其谁的勇气所折服,也同时让我们意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才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小岗村星星之火照亮各地。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百舸争流,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人民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正如邓小平所说,经济建设为了人民,改革开放为人民;《决定》在提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总揽全面深化改革全局。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从改革开放开启之日,就与人民利益密不可分,与人民力量休戚相关。改革开放是人民利益追求的体现,其动力和活力源自于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和发展,源自于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必须牢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时刻把握人民群众这个关键。
一方面,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原则不能变。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之心为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然而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4]四种危险。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坚持、落实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和曲折的环节。
我们要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让群众明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意义和措施,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认清全面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内在联系,引导人民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需求,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权益,把落实好党的宗旨、维护人民利益转化为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要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位置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统筹兼顾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关切。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和责任追究查处机制,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民群众力量。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党的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决策形成上要集中人民群众的想法形成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指导行动。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参与改革的热情,引导人们将精力和智力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去。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尽可能地扩大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范围,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工作思路。要把工作结果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准,要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对照群众意见反思方法,改进工作,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一)要加强学习,提升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学习,是我们党从革命到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习惯,也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在党性修养上进一步增强,在提高工作本领上有明显进步。
增强党性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敏锐。紧紧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核心,始终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党性观念,不断强化党员意识,牢牢站稳政治立场,打造出一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群众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找准群众利益和改革开放大局的结合点。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实际出发,保持改革开放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为承前启后、推动发展的新起点。
提高工作本领,就是要增强胜任工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新兴产业、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现代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加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不断改进社会治理、应急处置、舆情应对的方式方法,着力增强领导深化改革、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二)要集聚人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和关键要素。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相继提出了人才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蓄势发展之时,正是用人之际。要化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为现实,必须突出人才优先。
得才。“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如何得才?温家宝说:“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在这方面要舍得花钱。”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育和培训力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锻造一只德才兼备、作风务实,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协作、勇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用才。人才工作,培养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用好人才,一要重实绩。打破唯我独尊、唯权是用、平衡照顾等不良倾向,真正做到凭实绩使用人才,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努力形成干事者被尊重、得认可、受重用的鲜明导向。二要重能力。坚持干中辨才、赛中识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以能力辨优劣。大胆使用各类优秀人才,放手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在锻炼中推动人才成长。三要重民意。要防止和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真正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尺度。
留才。要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政策环境上,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物质奖励和政治关爱,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表彰、宣传力度,激发其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服务环境上,大力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意识,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人文环境上,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宽容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风气,让人才进得“顺心”、干得“舒心”、过得“安心”。
(三)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发展快慢取决于人,更取决于党员干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完善推荐和测评的程序,增加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同时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结合干部德才和实绩情况,综合考虑人选。二是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选拔的范围和规模,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方法,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三要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下大气力抓好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据此改革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和鼓励改革的导向。
完善干部管理相关制度。重点是要打破干部部门化,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统筹用好干部资源,增加干部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着力破除“官本位”观念,干部任免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干部退出机制,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切实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对干部严格考核、选拔和监督上,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7.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