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2014-08-15董延升
董延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10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宗旨和纲领的重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对于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首要观点。它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阐释,准确界定和把握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从而为无产阶级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为执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从方法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确回答了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就是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1]
再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里的“绝大多数人”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观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谋取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即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最崇高的价值目标和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共产党执政“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我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了群众观的思想萌芽,许多党的早期文献中,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到党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其最显著标志就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的群众观,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时俱进,使党的群众观不断得到新的升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领导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对群众路线的内容做出了完整表述,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错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主要是围绕着“三个代表”展开,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重点突出出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体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领导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动力源泉
评判党组织、党员干部先进性的最终标准就是“群众满意”。“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尺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具体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和丰富,是新形势下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和标准。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必然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3]通过确立这一评判尺度,可以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建设,用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和工作实绩造福群众,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一)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选择
与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做群众工作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能否秉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系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
(二)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异常繁重和艰巨。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水平。只有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才能凝聚人民群众无穷智慧和力量,向着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阔步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一个政党要想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一个重要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并赢得广泛的群众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
(四)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取得90多年辉煌成就的根本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群众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提高群众工作本领,使群众工作在改进作风中融入群众,在务实干事中凝聚群众,在艰苦奋斗中赢得群众。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要求
(一)思想上要尊重群众
思想上尊重群众,首先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二要深刻认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并执好政,必须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要牢记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既然权为民所赋,就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
(二)感情上要贴近群众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6]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在感情上真正贴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虚情假意、缺少真情实感是难以做好群众工作的。感情决定态度。只有在感情贴近群众,才能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
(三)作风上要深入群众
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强化民本意识,淡化“官本位”思想。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积极解决民难,准确把握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加合乎民心、顺应民意、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工作上要依靠群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要充分相信群众,真正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坚决摒弃‘基层群众层次低,出不了高招’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越是急事难事越要依靠群众。要畅通民主渠道,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发挥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7]
(五)行动上要服务群众
从行动上服务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人民服务并不是抽象、空洞的道理,需要通过党员干部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人民群众不仅看我们怎样说,而且更重要的是看我们怎么做。服务群众,最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到工作中,以真情对待群众,以真心服务群众。
(六)内心上要敬畏群众
敬畏群众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敬畏群众,首先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其次,敬畏群众,就要找准自己在群众中的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当老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再次,敬畏群众,就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群众利益。否则,将会激化社会矛盾、破坏党的形象、损害群众利益。最后,敬畏群众,必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否则,就会失去人民信赖和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七)目标上要造福群众
造福群众,就要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先进性最本质的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造福群众,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必须坚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福群众,就要坚持正确用权。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把行使职权与造福群众紧紧结合在一起,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和目标,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和强化公仆意识。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3-02(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3]廖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N].人民日报,2011-12-05(07).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
[5]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
[7]于泽良.坚持“问计于民”[N].青海日报,2010-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