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4-08-15牛序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化应用型素质

牛序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一般发展的规律。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争取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应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其全面发展和教育培养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一、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问题。

1998年“博耶报告”提出,“探索、调查和发现是大学的核心。大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发明者和学者,这是大学的中心使命,大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这个使命中去…”,对美国乃至世界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学术训练,在本科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并已融入整个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培养生产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大量在生产、管理等领域运用知识的人才,而国际间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其在竞争中的优势,这就使得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应用型”大学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为目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点。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目的,以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创新创业。然而,目前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不适应培养职业化人才的要求。

第一,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各种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模块设计不鲜明。基础课基本一致,专业课特色不突出,不同方向学生的专业优势不明显。学生宏观把握学科知识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欠缺。

第二,教学方式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程式化培养方案仍未全部摆脱,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的个体需求难以满足。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创新、创业的个性特点不鲜明,个体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第三,教学环节上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安排,实习、实训课时不足。学生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机会较少,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化锻炼缺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合作意识弱,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学的理论

马克思在其代表作《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论述: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个人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及其实现的前提和条件都离不开社会。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自己同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因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人不仅是对象性存在物,而且是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社会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1]

(一)人的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2]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个性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美好愿景。“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2]这是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条件的论述。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使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观点的前提下,树立群体中成员对组织的基本认识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

(二)人的能力全面而自由发展

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在主客体对象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力量,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都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变化,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人的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在新的实践课题下,不断整合革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质文化的进步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成为心灵安宁、视野开阔、事业成功的人,进而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人的活动始终要受到自然条件、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人的价值实现必然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人必须立足于社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而社会只有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为个人提供平等自由公平的氛围和机会,才能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与创造精神。

所以,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构建以项目课题为载体的导师制度,拓展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市场竞争和职业发展的比然要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五大类,而培养职业化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包括好奇、求异的创新思维,独立、扎实的实践能力和顽强、执着的团队精神。

第二,尊重个性和差别,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在对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诉求,如自由、平等、公平、民主以及正当的物质利益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沟通学生的感性生活和书本上的理性世界。而对一些低层次的或不合理的需要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对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个性特质如敢于创新、追求进步、追求个性等要鼓励、支持和引导。

第三,增加实践学时,强化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本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具有生命力。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链条,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社会实践是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态度;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把沉默的文本变成鲜活的体验,既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又能对照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矫正,从而避免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和定位错位,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

第四,培育团队意识,满足职业化需求。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大学生具备这些品质,有利于向社会推销自己,有利于建立广泛而健康的交际网络,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必须随时进行心理调整,才能形成心胸豁达、意志坚定、性格开朗、情绪稳定、个性健康的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独立的个体,还要善于合作、共事,才能立足社会,服务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建立客观正确、符合实际的职业化评价体系。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创新新型应用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评价行为,努力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适应社会、”的评价环境。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人生焦虑困境和现实功利主义,赋予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以更高的精神支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过程中,教育者从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将其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化人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649.

[3]经济发展有赖于人的因素[M]国外社会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职业化应用型素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