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强运动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2014-08-15陶克祥廖祥龙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运动竞赛礼仪大学

陶克祥,廖祥龙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国家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1]。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中的高等教育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两个《纲要》都把“品德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包含了丰富而独特的运动礼仪文化内涵,是开展运动礼仪教育的理想教育场域。运动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在“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体育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门性人才,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运动礼仪文化教育,致使大学生成为智商(IQ)高而情商(EQ)低的“单向度人”(马尔库塞语),或“异化人”(马克思语)。毋庸置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方面功不可没。可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对运动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运动礼仪教育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缺失,由此造成大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贫瘠,这显然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相符。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就我国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动礼仪文化教育现状进行剖析,阐明运动礼仪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加强运动礼仪教育的途径,为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1 礼仪及运动礼仪的内涵

1.1 礼仪

“礼仪”一词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谓是耳熟能详,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在世界上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隆礼兴邦历来是国家民族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不学礼,无以立也”。可见,无论是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对于个人来说,“礼仪”都极具重要价值。如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外交礼仪,事关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个人生活中的社交礼仪和职业礼仪,事关个人的修养和形象。至于“礼仪”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将其解释为“礼节和仪式”[3]。据考证,礼仪在我国古代是用来敬奉神明的文化活动。分而论之,“礼” 字在我国古代与“履”字相通,意指鞋子,人只有穿了鞋子才能好走路。在我国西周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将“礼”上升为政治观念,于是“礼”就成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贤愚的社会准则。“仪”字的含义在汉语中有法度、准则、典范、表率、形式、仪式、容貌、风度等之意。《说文解字》将“仪”字解释为“仪,度也”;《荀子》中说:“上者,下之仪也”[4]。概而言之,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而且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展示。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2 运动礼仪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本质在于运动,运动礼仪是体育文明的重要体现。所谓运动礼仪就是社会礼仪规范在运动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主要表现在体育工作人员、体育运动员以及观众的仪容仪态、行为举止,运动比赛中的礼仪,以及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仪式等。体育工作人员礼仪是他们在履行工作职能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礼仪,通常包括裁判员、志愿者、体育新闻记者等人的礼仪。运动员礼仪主要是运动员在运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节,如与对手握手或拥抱;向观众挥手致意或鞠躬等。运动项目的礼仪体现的是该项运动特有的礼节,如中国武术比赛中的抱拳、韩国跆拳道比赛中的鞠躬、足球比赛的出场仪式、垒球比赛的敬礼、篮球和排球比赛中的相互握手等。

运动礼仪是体育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运动精神的高度映现。从奥林匹克运动会到学校运动会、从世界锦标赛到普通运动比赛等多种多样的运动比赛,运动礼仪文化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体育工作人员、运动员,还是教练员和观众,无不受到运动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运动礼仪文化向人们表达了尊重、理解、宽容、感谢、友谊、友好、团结等高尚的人文情怀,向人们诠释了善的真谛,向人们传达了美的音符,使人们获致“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震撼。运动礼仪可谓是人类文明的使者,人际交往的亲善。运动礼仪增强了运动比赛的教育价值,运动礼仪提升了运动比赛的审美境界,运动礼仪升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正因为如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先生认为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美和尊严”。可见,运动礼仪文化在运动竞赛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2 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的困顿

众所周知,大学是传播知识和文明的文化圣地,大学生的言谈举止都应符合大学精神的要求。大学教育精神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 “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这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阶层,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同影响,加之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受的不同影响,他们的礼仪修养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5]。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科学知识中的精英分子,而且更是人类礼仪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尽管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达到“知书达礼”的修养境界,既懂得礼貌礼节,又注重仪表仪容。但是,礼仪修养差的现象依然在大学校园里可见,如出口污言秽语、酗酒行凶闹事、随处乱涂乱画等语言不美、行为不雅的现象。

造成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失落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大学生本人主观上缺乏加强自身礼仪文化修养的意识;另一方面,客观上在于大学礼仪文化教育的乏力。难道是大学教育没有礼仪文化教育内容难道是大学没有对大学生施行礼仪教育其实不然,大学不仅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而且还专门开设了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及人文知识课程。为什么思想品德修养教育难以提升一些大学生的礼仪文化修养? 这是因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课只重在口头的说教和理性的思考,致使大学生既缺乏内在情感的激荡,又缺乏外在榜样的力量,更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因而他们难以得到礼仪文化教育的心灵震撼。

3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运动礼仪文化缺失

按理来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完全可以弥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育缺憾。可是,从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确立了健康教育的文化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为健康而教,学生为健康而学。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追求,学生参与运动是为了健康,学生学习运动技术也是为了健康。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运行模式依然是循着传统的教与学节律,虽然学生拥有“三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6]的学习权力,学生依然学得不乐,教师依然教得无趣,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体育、学体育、练体育”的轨迹上徘徊,进而导致学生活动不起来,体育课活跃不起来,以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异现象依然滋生在大学的文化沃土中。存在这种现象固然与上述种种因素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踏着“穿新鞋,走老路”的步伐,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练”对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知识和技术是必要的,对于大学生锻炼身体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然而,这就必然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呈现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而已,传承文化就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不变的逻辑,如此的话,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是传承了“他文化”而失去了“我文化”,也就无文化创新可言。在这种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无法感受运动的文化乐趣,无法领略运动的文化魅力,难以得到运动文化的熏陶。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淡化了体育的运动文化旨趣,因为,体育的本真在运动,运动的真谛在竞赛,缺乏运动竞赛的体育课程教学显然难以激发大学生的运动热情,难以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行为能力,难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难以刺激大学生的感官体验,难以引发大学生的情感激荡,对大学生进行运动礼仪教育也无从谈起。为此,要转变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范式,加强运动竞赛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主体性,渗透运动礼仪文化教育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使大学生沐浴在运动竞赛的礼仪文化教育之中,正所谓“染于墨则黑,染于朱则赤”。

4 加强运动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礼仪产生于古代祭祀活动,其最初祈求对象多是虚拟生命体,不能与人面对面用有声语言进行精确的情感交流,这时只有身体动作这种具有随意性与无限性表意特征的无声语言才是最佳选择”[7]。礼仪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里健康,而且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有助于培育崇高的大学文化精神。鉴于运动教育蕴涵着丰富的运动礼仪文化元素,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主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转变体育课程教学观念,在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文化传承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创新功能,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使命。合理学习和借鉴现代西方的运动教育理念,让运动竞赛走进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凸显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意蕴,加强运动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5 加强运动礼仪教育的途径

5.1 实施运动教育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有良好教学效果,它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性、情意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8]。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不仅受到欧美教育界和体育界的重视,而且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运动教育是以游戏和竞技理论为其理论指导,采取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以运动竞赛为教学过程的轴心,为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运动体验。运动教育具有浓厚的运动文化氛围,主要包括运动季、团队联盟小组、正规比赛、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和庆祝活动。运动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真实的运动竞赛情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文化素养的和热情的运动参与者。为此,运动教育要求学生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1.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2.具有评价和运用运动战术的能力;3.有能力参与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运动;4.有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制定运动策略和管理运动学习的能力;5.担任领导角色时具有的责任感;6.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7.具有欣赏所学运动项目仪式和习俗的能力;8.发现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的能力;9.具有一定的裁判知识;10.形成课余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

5.2 让运动竞赛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文化轴心

运动教育既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崭新的学校体育教育文化理念,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较之我国的健康教育理念和健康教学模式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教育价值。运动是体育的本真,竞赛是运动的真谛。由此可见,运动竞赛更能切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主旨,因为运动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行为能力。尤其是运动竞赛中的礼仪文化,如庆祝活动中的运动员宣誓、邀请特别来宾、颁奖典礼等仪式,运动竞赛过程中的握手、拥抱、鞠躬、敬礼、微笑、挥手致意等礼节,具有多重的教育内涵。此外,在运动教育中,学生可根据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运动员、裁判、教练、训练员、统计员、宣传员等,“这些不同的角色通过奇数分组、依竞赛期与运动类型轮流交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多角色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成功运动经验所必须的所有要素并获得更多的运动社会知识与积极的运动态度,更富有责任心”[9]。显而易见,运动教育中的运动礼仪和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角色体验和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运动礼仪教育让大学生能够真心体验、真情表达。运动竞赛点燃了大学生的运动激情,锻炼了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启迪了大学生的运动智慧,铸就了大学生的运动精神,孕育了大学生的运动文化。毋庸置疑,让运动竞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轴心,这不仅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6 结 语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运动礼仪教育也不乏先例,如“射礼”、“武德之礼”等。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尽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源于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历史逻辑,致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缺乏文化创新,导致运动竞赛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失落,运动文化销蚀,学生感受不到运动竞赛的文化熏陶,以致学生的运动热情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琴弦难以拨动,学生的运动行为能力难以形成,学生的运动文化素养难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礼仪教育必然成为“子虚乌有”。西方运动教育通过运动竞赛凸显了运动文化及运动礼仪教育的重要价值,这就为当代我国大学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文化范本。为此,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应该确立“运动教育”的文化理念,让运动竞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文化轴心,让大学生沐浴在运动竞赛的文化长河之中。

礼仪是人际社会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外在显现。运动礼仪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运动礼仪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的运动礼仪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修养。运动礼仪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社会人,学会做文明的社会人。“运动礼仪教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教化功能,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内涵,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文化境界”[10]。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文化场域,大学教育普遍认识到礼仪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普及和加强礼仪知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1]。“的确,礼仪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礼仪,需要教育,‘学礼’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要让学生在学礼中‘立’起来,‘立’是教育的目的和境界。礼仪,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在教育之中;毋庸置疑,礼仪教育应当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命题和重要内容”[12]。礼仪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仪式,在文化仪式中方能受到规范而生动的礼仪教育。当代大学教育无疑需要这样的仪式,让大学生经历必要的礼仪,他们就会感受到仪式感、庄重感、崇高感,就会受到礼仪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实际上,仪式是一种文化的方式,彰显了礼仪的文化品味。我们应当从礼仪的符号背后寻找其价值本义,让大学生能够真心体验、真情表达。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文化中的运动礼仪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规范起来、优雅起来,而且能够让大学生活跃起来、生动起来。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 (2010-2020)[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4]第16 届亚洲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现代礼仪[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

[5]陆文泽,王静.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8):14-16.

[6]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9.

[7]罗永义,杨琴,等.我国传统体育礼仪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90-92.

[8]高航,章荣江,等.当代运动教育模式[J].体育科学,2005,(6):79-83.

[9]高嵘.领会教学法的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51-53.

[10]杨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6):91-93.

[11]刘红娟.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4):99-100.

[12]成尚荣.礼仪教育的追问[J].中国德育,2011,(2):57-58.

猜你喜欢

运动竞赛礼仪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哲学视野下运动竞赛与体育教学辩证关系探析
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现状与对策
礼仪篇(下)
课余运动竞赛目标的构建
课余运动竞赛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