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之根源
2014-08-15杨中民
杨中民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古老而生生不息的中国体育文化和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体育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各自文化系统中的分支,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各种差异,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3 方面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
1 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舞台,也是文化产生、存在和发展传承的最基本条件。文化种类纷繁多样,体育文化只是文化中的一支,作为文化的子体系,必然受到该区域或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跨度非常大。地形复杂,多数国土面积位于温带和亚热带,部分地区处于热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十分适合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各类资源和物产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处在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孤立状态。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太平洋是那样的浩瀚,望着它,缺乏远洋航海技术和工具的人类先民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边缘,有西南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森林,它使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的艰难。在我们与另一文明古国印度之间,矗立着难以逾越的屏障—喜马拉雅山。在通往欧亚大陆的西北边陲,则是浩瀚无垠的漫漫黄沙。而在这片文明的正北方,则是冰雪覆盖,寒冷荒凉,见不到文明痕迹的广阔森林与草原。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取商品和资源。封闭的环境使中国与外界交流较少,看不到国外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国人认为中国位于世界中心,中国的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周围的国家都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邦,盲目自大,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主动与外国进行各种交流。这就使中国文化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发展,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这辽阔的土地能够满足古代中国人的绝大多数需要,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1]由于我国人民世代生活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活动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重养生,追求长寿,不注重竞争。比如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就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形神合一”学说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促进了卫生保健术的开展,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性体育的正常开展。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封闭的大河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则是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外向型的海洋文化。在欧洲这块面积与中国相仿的土地上,海岸线长达3.8 万公里,平均每260 平方公里就有1 公里海岸,其海岸线长度高居于世界各洲之冠。在欧洲的自然环境中,海洋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西方文化的起源地古希腊位于地中海地区,它的国土主要由狭长的半岛和沿海的岛屿组成。海岸线狭长,土地贫瘠,很难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到海外寻找财富和资源。较之安稳平实的陆地,大海毕竟充满了各种风险,正是在不断冒险的过程中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潜能,使西方文明带有不断冒险进取的特点。地中海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使沿岸地区成为人类文明曙光最早升起的地区,成为历史的中心舞台。此外,古希腊建立在城邦制基础之上,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前8 世纪,古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开始瓦解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约200 多个城邦。每个城邦长期分立、各自为政。城邦之间战争不断,形成了希腊人勇于进取和竞争的品格。各种竞技赛会成为各城邦展示自己优越性的一种方式,受到各城邦的普遍重视。奴隶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邦之间需要交流。同时,良好的教育制度使得希腊人普遍重视体育活动,频繁的战争使得人们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也使得人们渴望和平,以竞技形式表示对神灵和英雄人物崇拜的宗教习俗也促进了竞技赛会的开展。历时1000 多年的古代奥运会就是起源于古希腊的一项影响久远的体育赛事,它是在古希腊氏族时期产生的竞技运动传统基础上,经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经过战争驱动和宗教转换机制的作用而逐步形成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到了近现代,这种体育文化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在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勃兴后,这种体育文化便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
2 社会环境的差异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宗族为基础单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人首先依附宗族集团。在这一集团中,每个中国人能享受到安全、稳定的社会地位,在这里他可以满足自己的多数需要,成为集体的成员,并履行自己的义务。每个人都必须维护集体利益,必要时必须牺牲自己利益。每个人都有义务平衡协调好与周围人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价值核心的“仁”,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每个个体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的价值被忽视,人的个性难以得到舒展,个性难以得到张扬,在体育活动中也表现出内敛、中庸、和谐,缺乏进取精神。总体而言重文轻武,重养生而轻竞技。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封建自然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是具有自我循环机制的文化。
与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不同,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就比较发达。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发展与权利,承认个人的尊严。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们具有完全独立的人格,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这种平等的关系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高度发达的源泉。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与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敛含蓄不同的是西方体育文化重外在表现。中国体育养生主张内外协调发展,以养生和延年益寿为最终目的;西方体育更倾向于展现人体的阳刚、强壮、速度力量之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西方体育文化是同大机器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发展阶段较高的体育文化。[2]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活动与战争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的体育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东方,逐步成为占优势地位的体育文化。
3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许多有社会影响力的人都对体育进行了理性的认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体育进行了阐述。因此中国体育思想种类繁多,多种流派都对中国古代体育有一定的影响。从总体而言中国人的思想,受儒释道影响都比较大,尤其是儒家学说,自西汉以来成为历朝历代政府推崇的学说,宋代以来兴起的理学也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整体、重人伦、重传承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德的理性化特点,使之常有取代政治、法律而起作用的趋势。中国文化的泛道德性,常使体育娱乐成为教化民心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的礼乐之治。有人曾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的一些竞技规则,发现有四分之一的条款不是约束比赛本身,而是规范参与者的道德。这一点与其他系统的体育文化很不相同。中国人具有和平文弱的性格,这是中国文化“和平中庸”这一特征的表现和反映。与西方的“好战健斗”相比,中国文化不仅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历来奉行非侵略政策,然而这一特征,也导致了长期的重文轻武,文弱之风盛行。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是不利于体育文化发展的,这是中国古代体育长期受压抑、未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特征从根本上扼杀了人的竞争性。因此,在中国古代竞技体育虽几度兴起,最终都几乎湮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很明显特征是缺乏竞技性。主要表现在竞技性体育项目较少和有些本来属于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后来也变成了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3]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与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主导地位,诚如康有为所言—“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即理性精神、客观精神与探求真理的执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人建立了分类细致的科学体系,为欧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欧洲也经历过黑暗的中世纪,但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洗礼,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领先的地区,从“地理大发现”时期开始,通过不断的开拓海外殖民地和对外侵略扩张,把各类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欧,逐步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中心。自近现代以来,西方体育文化逐步占据主流位置。各类竞赛项目绝大多数是西方人发明的项目,都有完善的竞赛规则与强烈的竞争性。与中国相对封闭的文化截然不同,西方文化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因此逐步完善,从而促进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表现在体育项目中,西方的体育科学有完整的体系,建立在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在选材、训练、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等方面都形成高度发达的学科体系,将科学技术引入到体育当中,对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基础之上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世界各国体育的发展影响更为明显。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14.
[3]刘忆湘.体育与文化[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