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研究
2014-08-15刘少华何湘波
刘少华,何湘波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 郴州 423000)
加强郴州东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问题研究,寻找二者互补发展模式,对推动郴州东部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有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带动农村发展特色经济
郴州东部特困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极大优势,生物物种多样,但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没有转化为自然资本,所以没有效转化为财富,导致资源富足性贫困,可谓“捧着金饭碗受穷”。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促使郴州东部特困区农村产业由单一的农业向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多元化转变,从而充分发挥郴州东部特困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
郴州东部特困区“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主导力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结果看,农民收入中,55%来自于非农收入,45%来自农业收入,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非农收入。促进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能带来正向的经济效应,这不仅充分利用资源,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宽农民就业渠道
旅游业即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多个行业,又是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又产生就业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新兴的产业。通过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可以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产生叠加或乘数效应,吸引大量农民参与和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向非农领域转移。如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开设商店、农家乐以及其他相关的旅游项目,大大扩宽了就业渠道。
(四)提高农民素质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对农民素质是个极大的挑战。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农民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农业生产方式,采用新观念、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乡村旅游是外向型经济,农民向游客的各种服务水平与游客“回头率”高与低有直接的关系,农民为了自己的“生意兴旺”,也会自觉地提高自己服务意识,无形提高素质。
(五)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强调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的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业生产总体面貌的同时,也不断地转变乡村旅游理念,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形态。现代农业的发展,能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销售,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基础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基础条件
1.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
郴州东部特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农业生产基地的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无污染农产品产地环境的要求,可生产出高品质农产品。能够利用的土地资源多。
2.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郴州东部特困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山峻、水秀、林茂、洞幽、石奇、泉特,各式景观千姿百态,文化底蕴深厚浩繁,绿色、红色、古色多种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是一块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目前,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珍稀植物42种,珍稀动物19种。
3.丰富多样的农林土特产品资源
丰富的林地资源,形成了丰富的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通过引种、驯养可培育特色产业,利用广阔的草山草坡地可以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产业。“立体”气候特点,在低纬度地区生产高纬度农产品,昼夜温度的差异化,有利于农产品高品、高质、特色化,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4.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一定规模。桂东县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茶叶、药材、花卉苗木、楠竹、油茶等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安仁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地位得到巩固,并跻身全省烤烟、脐橙、油菜生产重点县行列,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食用菌百强县”、“中国食用菌之乡”。
5.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项目带动产业,项目带动企业。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通过“企业+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善借外力、借梯登高,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开拓市场,实现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目前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共培育了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
6.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近几年,随着郴州交通建设大会战,京珠高速、京珠复线、京广高铁相继投入使用,特别是厦蓉、岳汝、三南、桂道等高速公路在“十二五”期间的建成通车,郴州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格局即将形成,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交通“瓶颈”即将消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南下粤港澳(珠三角经济圈)、北上长沙(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圈)、东到沪杭(长三角经济圈)、西至成都昆明均十分方便,是湘粤赣三省和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二)主要制约因素
1.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郴州东部特困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信息不畅通,导致人们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乱搭乱建的现象突出,牲口放养,农村脏乱差,生产方式的简单化、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利于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2.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农民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素质。郴州东部特困区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影响,村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思想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基本上延续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耕作方式,整体素质都较低。
3.自然资源耗损严重
集中东部特困地区物产丰富,景色秀美,空气清新,民风纯朴,气候凉爽,是可开发价值巨大的自然资源。但是郴州东部特困区农民的生活一般都是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乱占耕田,随意排放污水,恶意乱砍乱伐树木,未经审批,随意开采矿山,造成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严重,自然资源耗损严重。
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郴州东部特困区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模式,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技术培训的途径较少或者培训内容不适用;农业企业较少,科技带动示范作用弱;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难度,导致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5.强有带动力的大龙头企业少
郴州东部特困区农产品比较丰富,但是整体来说经济不活跃,交通不发达,农业生产成本较高,龙头企业较少。个别小型的农业企业,一般是农村一些经济能人从农民身份转变投资经商建立,这些个体企业老板受资金、技术、意识、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较小,占领的市场小,发展慢,对当地农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很小,农民受益很少。
三、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模式
(一)创意农业与乡村意境体验互补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就是以美感和创新为核心内容,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深度体验与高品质美感的审美过程,让消费者感到愉悦同时又获取收益的新型产业。通过创新,融入科技、文化、产业、服务,农产品、农业生产景区某种意义成为了美的附加产品,商家将由美产生的深度体验和心情的愉悦作为产品,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购物等综合服务。主要类型有农艺景观园、休闲农庄园、农业展会园。
(二)主题农园与家庭农场互补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园和家庭农场已成为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业产业园和家庭农场使土地集中、产业集聚,促进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农业向优势产业、专业大户的集聚。以家庭农场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园各产业功能分区为节点,突出农园主题,产业联成线,进而成片,南北纵跨,东西横跨,形成农业旅游走廊,这正与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相吻合。
(三)产业基地与田园生态观光互补发展模式
产业基地是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体,产业基地因产业属性而异,规模不一,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发展现代农业,可以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一村一品”或者“一县一品”,建立鸡、鸭、鱼等养殖产业基地;蔬菜、瓜果、食用菌等食品产业基地、油茶、苗木、油菜花等经济作物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都具有生态、绿色的特征,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田园风光,再与当地房屋、山、水、农田、园地等自然田园风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体现出大自然的清净悠然,让人体味心旷神怡的意境,吸引游客观光、欣赏、摄影、写生。
(四)特色产业与乡村民俗体验互补发展模式
民俗体验游因游客亲身参与,体会不同的农事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也越来越追求特色性、原始性。发展特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乡村民俗体验的需求。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规划一部分很小的块农事体验地,可以租赁给一个家庭,可以租赁给部分单位作为教学试验基地,他们只要支付租金,根据他们自己的时间与意愿参与体验农事耕作,其他由当地的农民帮其进行管理。也可以临时租赁给散游客体验活动。对于民俗文化浓厚的农村,家庭作坊可以向游客免费开放、展示糍粑、茶油、茶叶、米酒、姜糖等农村土产品的制作方法和流程,游客既掌握了制作方法,又可以购买这些土特产,延伸了旅游茶叶链条,产生了旅游的正效应,实现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双赢。
(五)工厂农业与红色文化旅游互补发展模式
东部特困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有些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规模小,景观单一,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推进工厂农业发展,利用农牧业科技观光园、农牧业科技生态园、农牧业产品展览馆、农牧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牧业历史、学习农牧业技术、增长农牧业知识的旅游活动,这样可以使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普知识相得益彰。
四、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对策
(一)加强科学论证,统筹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和布局
对于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要加强科学论证,统筹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和布局。通过规划对东部区域进行功能分区,使得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功能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集中化,使资金、项目、产业更具有融合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法则。通过规划才能使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提高档次,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精选优势项目,突出地方特色
东部特困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补发展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必须要精选优势项目,提高项目的竞争力。树立集约生产、节约能源、生态循环的理念,使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互补发展,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改造传统农业,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改造传统农业能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提高投资效率。从改造的主体来说就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开发新的生产要素,并提供给农民,这就需要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学会如何使用,充分发挥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改造的对象来说主要是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对东部区域功能分区,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由点东部,由片成带。
(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东部郴州东部特困区自然环境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土地和资源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资源组合,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及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开发名、优、稀、特产品,鼓励成立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性,增强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发挥种、养、加,供、产、销一体化综合经营的产业协同效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首先,要明确培训内容,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摸底调查,并建立台账,切实掌握农民需要培训哪些内容。采用“农民点单,政府培训”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技能不实用、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高培训效果;其次,要整合资源,发挥农业局、畜牧局、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优势,把培训的资金、项目实行打捆,同时,充分利用农村远程网络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效能;再次,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投入一定资金,鼓励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对于改革创新的能人要实行奖励。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东部特困地区发展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源。
[1]任辉滨,李建民,尹兴等.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4,(06).
[2]李晓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
[3]王少琴等.构建和谐乡村旅游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11).
[4]张国强等.河南循环农业发展浅析[J].河南农业,2009(06).
[5]张晓山.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认识[J].中国经贸导刊,2010,(01).
[6]曾艳.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7]卢庆光.世界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农业展望,2012,(05).
[8]刘西川等.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