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014-08-15赵志强
赵志强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出现时间不长,但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学界的注意,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的过渡。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养老模式,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过渡。
作为一种全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学界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跟不上实践的节奏,截至到2014年4月28日,通过百度模糊搜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相关信息仅有343,000条,绝大部分是新闻报道。有关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不多,截至到2014年4月27日,在读秀上键入主题词“农村互助养老”,搜索到文献248篇,其中期刊文献239篇,硕士论文4篇,会议论文5篇。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地域关注为中心,以点带面进行初步探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还处于发展状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多以地域关注为着眼点,以点带面,研究各地探索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试图总结一般规律,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式,也适合当前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特点。张思思(2012)对湖北省枝江市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政府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立起了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长效机制[1]。这一研究属于工作经验介绍。贺清(2012)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帮屯为地点,建立起居家养老互助站,对解决边远地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尝试[2]。朱云鹏以河北省肥乡为试点,提出构建农村互助养老保障制度应坚持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3]。赵志强(2012)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用“SWOT”和“PEST”常规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4][5]。贾丽凤(2013)通过对保定市的调查,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运行及发展过程,认为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着制度保障缺失、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6]。
上述以地域关注为中心的研究,只是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开端,存在着简单化、表面化的倾向,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更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
二、利用相关社会学理论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随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逐渐推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探索。赵志强(2013)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的文化社会基础[7],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制度嵌入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维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正常运转须嵌入在更大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之中,其所嵌入的外部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8]。
陈静、江海霞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了互助养老模式,认为这种模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养老模式的双重特征,互助养老使老年人完成了由“被赡养者”到“自助养老者”的转换,实践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观念[9]。
马贵侠运用社区照顾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对互助养老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互助养老则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提供制度保障[10]。
一些高校的养老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农村互助养老,目前至少出现了4篇硕士论文以“互助养老”为主题,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探讨。
陈凯从建筑设计的专业角度对农村互助幸福院的选址、总平面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公共服务功能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筑设计的智能化、节能化等问题[11]。
王强以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保障理论、养老模式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对的现实困境和影响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因素,建议通过转变传统观念、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丰富互助内容、整合养老资源、完善法律政策等举措予以完善[12]。
郭丹阳以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互助理论及BSC平衡计分卡基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明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利弊,并从政府制度设计、资金筹集与监管、调动村落积极性、培育互助意识、完善配套设施、社会工作介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13]。
李豪杰以社区照顾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支撑研究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角色、方式和途径,分析了社会工作对互助养老服务方法和内容的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完善制度、保障财力、提高社会公众专业能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互助养老的对策建议[14]。
三、对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概念、性质的探讨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虽然已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这种实践中农民自发探索的养老模式概念及其性质仍然众说纷纭。各种文献资料并没有明确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具体定义表达,其性质也莫衷一是。
关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概念,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义表达。王满富认为,农村互助养老就是“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能够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15]。这一说法只不过是形式的描述表达,并不是理论概念的抽象。
王璐和刘博认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是指由村委会在本村留守人员中评选若干名爱心敬老服务员,组成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小组,为本村高龄、失能的空巢老人定期提供卫生安全、家务料理、生活陪护、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16]这一概念表达不能体现“互助”的特色。漆彦忠认为,互助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17]。成伟认为,农村互助养老主要是依靠农村身体健康、有一定照顾他人能力的老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
借鉴上述概念表达,可以构建出互助养老模式的定义,笔者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以集中居住和老人互助为基本方式,由家庭提供经济供养资源与入住老人互助提供照护和精神慰藉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性质,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一种过渡,干咏昕研究了中国民间互助养老思想与组织演进,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障制度创新[18]。韩振秋认为,农村互助养老能够解决农村老人急需的养老服务问题,代表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新方向[19]。笔者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照护劳动力资源会越来越匮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将不是一种过渡,而将成为一种主流养老模式。
四、目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停留在对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描述上,缺乏深层次解释性研究。对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调研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农村互助养老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其次,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有限的实证研究也只是例证而已,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定量研究。随着农村互助养老的迅速推进,研究者们应把注意力集中于详细深入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问题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
再次,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注意到老年人的异质性。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群体,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收入状况等都会对老年人的需求产生影响。
最后,缺乏对互助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研究。政府和社区作为服务的最重要的提供者与支撑者,其作用极为显著。只有通过研究互助养老模式中各个主体的互动,才能逐渐提升互助养老模式的效用。
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进入下降通道,养老照护劳动力资源将会严重不足,农村互助养老将成为未来我国养老的主流模式。因此,未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重点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助养老模式引入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问题;二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与农村现实情境的嵌入性问题;三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张思思.湖北省枝江市: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J].社会福利,2012,(7).
[2]贺清.居家互助养老——广西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探索[J].商业文化,2012,(4).
[3]朱云鹏.河北力推互助幸福院 破解农村养老难题[J].社会福利,2011,(5).
[4]赵志强.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5]赵志强.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
[6]贾丽凤.农村互助养老发展问题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科技视界,2013,(24).
[7]赵志强,王凤芝.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业经济,2013,(10).
[8]赵志强,杨青.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2013,(1).
[9]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
[10]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11]陈凯.农村集体养老建筑设计研究——以“幸福院”养老模式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12]王强.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3.
[13]郭丹阳.中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14]李豪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中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以深圳市DS社区为例[D].保定:河北大学,2013.
[15]王满富.浅议互助性养老模式[J].决策探索,2012,(20).
[16]王璐,刘博.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17]漆彦忠.农村空巢老人互济养老模式及可行性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1,(2).
[18]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回溯及其现代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3,(5,下).
[19]韩振秋.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J].理论导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