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草原行
2014-08-15□
□
彭忠富
去年八月中旬,我从理县县城出发,一路沿着河谷上行,经过米亚罗红叶观景区,夹壁土司官寨村,阿来旧居和刷经寺镇,最后来到了壤口乡的360三岔路口,向前直行过查真梁子可到达红原大草原的腹地,向右可翻越雅克夏雪山经黑水、茂县回成都。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口,进出阿坝草原的游客都要在这里停下来,给车辆加水、洗车或者问路。游客来自五湖四海,以自驾游居多,四川、重庆甚至北京、广东的车牌号在这里都能够见到。不要觉得诧异,因为七八月份正是阿坝草原上花花草草长势最旺的时候,各地的游客自然趋之若鹜。其实走近细看,单株牧草或者野花毫不起眼,既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梨花那样粉面含羞,但是如果这些花草长成一大片,至少绵延几十里,那我们就只能用震撼、壮观来形容了。春天的乡村美不胜收,不就是碧绿的麦苗和金黄的油菜花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吗?农人们也许对画画全然不懂,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美学常识,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粗糙的双手,无意中创作出了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画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了。
如果单是草原面积宽广,还不足以让人魂牵梦萦。更重要之处在于,阿坝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我们就算不去西藏,也可以领略到雪域高原的风采。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四围尽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这些群山的线条极其平缓柔美,跟四川盆地周围那些高山的险峻硬朗简直就是两般模样。群山上郁郁葱葱,树木很少,多为高山草甸,其绿色跟草原浑然一体。在草地上,我们可以看到缓步移动的一些黑点,那是牦牛。它们全身披散着黑色的毛发,牛脸处有一些小块的白色,看起来非常健壮彪悍。牦牛也有全身白色的,在茂县的叠溪海子边我见过一些,当地人把它们当作道具,游人可以跟白牦牛合影留念。如果草原上没有牦牛,藏民的生存是难以为继的。牦牛全身都是宝,牦牛肉、牦牛奶、牦牛皮毛甚至牛粪,都被藏民因地制宜地利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化。
在牦牛群的周围,有牧人的帐篷,固定帐篷的绳索上挂满了经幡,在狂风中猎猎作响。经幡大部分采用绸布做成,颜色有蓝、白、红、黄、绿等,多为素色,大小不等。经幡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和鸟兽图案,每个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据说经幡在风中每扇动一次,就相当于自己念了一遍经文。这个办法好,省事省力,也体现了藏民对喇嘛教的虔诚。经幡是藏区的特色,高山的垭口,玛尼堆的周围,石桥的栏杆上,塔林附近,都能见到经幡的影子。五彩的经幡,让藏区生活多了很多妩媚之处。除了群山、牦牛和牧人,草原还有着纯净明澈的蓝天。天空很蓝,蓝得犹如一汪湖水。在高远的蓝天上,点缀着絮状的白云。它们一动不动,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固了一般。有时候运气好,还能看到苍鹰在天上振翅翱翔。
这样的蓝天、高山和草地,在内地是看不到的。我们正向着工业化急速迈进,我们能上九天揽月,我们能下五洋捉鳖,可是我们却收获了废水、废气和废渣。我们再也不能躺在祖母的怀抱里数漫天星星,我们再也不能跳进村口的泉凼里劈波斩浪,我们只能到草原上来追寻儿时的印记。我想这就是人们喜欢上草原的原因吧!
壤口乡地处红原县东南缘,毗邻刷经寺镇,与本县龙日乡、江茸乡相邻,与黑水县沙石多乡,松潘县下八寨乡,马尔康县大藏乡、梭磨乡交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呈现高山地貌和高平原地貌,为高山峡谷型草地。壤口藏语意为“铜锅”,因远古时期西藏阿里地区一支游牧部落落户于此而得名。
查真梁子是从壤口乡360三岔路口进入红原县城的必经之地。梁子在四川话中,本意指丘陵地带,也就是比山矮的地方。可是查真梁子可不矮,海拔4345米,没有习惯高海拔的人群,走到这里就会气喘吁吁的,根本不敢做过多的停留。“查真”译成汉语,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灌木柳林,灌木铺盖山峦,像藏族妇女编织的毛氆氇。查真梁子向南走向则山沟逐渐狭窄,山势渐陡,水流渐急,高山柳沿河谷生长,杉木林逐渐茂密,甚至气候也渐暖;向北走向则是川西北高原的自然景观。因此它不但是丘状高原过度到高山峡谷的衔接地段,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在红原县境的分水岭,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充满着“才饮长江水,又食黄河鱼”的诗情画意。
尽管海拔高,可是查真梁子却是一处绝佳的观景平台,因此来往旅客多愿意停下来极目远眺一番。牛羊成群点缀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颇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秀丽风光。站在这里你会发现,尽管壤口乡三岔路口已经进入红原县,算是高原地区了,但是跟查真梁子相比还是不值一提。公路弯弯曲曲,缠绕在莽苍苍的山体上,让人觉得筑路工人真是伟大。藏区的公路可谓完美,全是柏油路,一路延伸,直到天边。一路上都有道班,负责公路的养护。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除了少量的藏民定居点,最多的建筑物就是道班的房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