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吉木萨尔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2014-08-15谭新春
谭新春
(新疆水利厅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新疆 昌吉 831100)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新疆吉木萨尔县位于天山北麓东段,准葛尔盆地古尔班通古沙漠东南缘。地理坐标东经88°30′~89°30′。北纬43°30′~45°30′,全县大概呈南北状分布,面积广阔,地形复杂,适合农业发展,所以全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大力发挥地形优势和气候优势,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常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从气候上来说,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吉木萨尔县,在地形和所处纬度的影响下形成了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表现为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少雨。这种干旱性气候又导致地形复杂的县城出现不少荒漠。而且,由于该县的干旱型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导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县城内河流的不断冲刷、侵蚀,和多风气候导致的风化、沙化等恶劣条件的影响,加之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经常进行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该地区草原退化严重,沙漠化进程加快,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开始增多,使该区的支柱产业——农业受到严重冲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在生态环境如此恶化的情况下,对吉木萨尔县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十分重要。根据吉木萨尔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即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在此范围内实行山、田、林、路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要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与保护、人工和科技、生态的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等相结合,加强管理,力求加快治理步伐,保护生态环境。
吉木萨尔县的大有乡渭户沟流域和新地乡新地沟流域处于山区,地形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可将海拔为2800m~5345m的称为高山带,其地势险峻,岩石裸露,终年积雪,为县城河流的发源地。海拔1600m~2800m为中山带,地势起伏较大、多河谷地形,由于雨量较多使得气候相对湿润,植被相对茂盛,草甸、灌木丛生。海拔1600m以下为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区,丘陵和沟谷交错纵横,形成切割发育地貌,气候上干燥少雨,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稀少,大部分为天然草场。山间盆地相对山地、丘陵来说,中心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在这两个流域内,地势起伏很大,高差悬殊,导致河流的坡度很大,极易侵蚀地面。区域内,由于暴雨冲刷、洪水肆虐,导致河岸冲蚀严重,河床淤积问题不断加重。再者,由于流域内农田土层较薄,河流和雨水交替作用以及暴雨洪水侵蚀,再加上落后的灌溉方式,使得农田支离破碎,无法耕种。除此之外,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从1999年开始,在大有乡渭户沟流域进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三期,新地乡新地沟流域的治理已经实施两期,总共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0km2,总成本417.32万元。
2 主要治理措施
治理的总原则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根据各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
2.1 生物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针对具有植被生长能力的区域,如现有的高山针叶林、河谷次生林等,以围栏的方式设立保护区,目的是利用区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2)围栏天然草场。天然草场的退化,加剧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加强保护,应该采用围栏天然草场的方式,并加强管理,严禁过度放牧。要加强人工草地建设,采用科学的放牧方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3)退耕还林还草。这是修复生态系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在海拔1300m以上、坡度25°以上的区域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可以种植中药材和果树等,充分发挥荒地的作用,达到增加植被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的。如:新地乡新地沟流域内的六户地村,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荒山坡上种植榆树、仁用杏,树木行间间作靡子和牧草,实行草树间作,不但有利于树木生长,而且每亩地可收割靡子120kg,靡子和草亩产值当年达到120元,当年即可见到效益。
2.2 工程措施
除必要的生物措施之外,工程措施的实施也相当重要。首先,要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建设与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灌溉渠系工程。
(1)沟壑治理。在沟壑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沟头防护时,要结合沟壑的自然情况来选择蓄水或排水工程。治理时,应以减少沟壑的进一步冲刷为目的,在沟壑两边种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要适时进行排淤和造坝,防止侵蚀进一步扩大。
(2)河道治理。水土流失会使河道变窄、淤泥增多,应及时对河道进行清淤,稳固河道两岸,加强主流控制,固滩护堤。
(3)修建小型蓄引排水工程。暴雨洪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蓄引排水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水流对地面的冲刷。另外,本地区降水偏少,修建蓄水工程还可惠及农业灌溉。
(4)通过兴建节水灌溉工程,来弥补水资源短缺导致的灌溉缺水问题。充分利用地形落差,兴建自压喷灌、滴灌工程。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不仅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还有利于农业发展。
3 实施成效
3.1 生态效益
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条件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植被覆盖面积增加,水土流失现象有所减轻,土地沙漠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的产出能力得到恢复,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其中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流域内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发了经济林项目,改变了本地单一的经济结构,为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调整了农牧民的收入结构,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 主要经验
4.1 加强管理
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决策程序,在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施相关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协调各方面积极配合,将工作落到实处。
4.2 政策配套
水土流失治理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明确责、权、利的关系,使治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障,积极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实施,根据“三农”问题,制定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明确群众的利益和权益,使水土流失治理向着高层次发展。
4.3 各部门协调工作,相互配合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各部门应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各项政策的实施,各部门还要加强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4.4 对当地百姓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全体人民的配合和努力,所以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对人民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将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讲给当地群众,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也使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4.5 必须有及时且足够的资金投入
综合治理的前提是资金的投入,这是各项整治措施实施的保障,本地区两个流域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得益于资金投入足够、及时。
5 总结
本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果,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荒漠化问题得到抑制,土壤逐渐恢复,植被增多,经济林的建设成为当地除农业以外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改善了人民的居住质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也给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给政府和群众增加了信心。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陕西水利
[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内部资料)[Z].1999.
[2]杨中信.西部荒漠化防治及沙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C].中国西部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究讨论会文集,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吉木萨尔县水地保持规划(内部资料)[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