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时期米麦粉料的加工

2014-08-15邵万宽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石臼石磨粉料

邵万宽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从收获的原粮变成为直接食用的口粮,需要经过脱壳去皮加工或粒食碾碎磨细的过程。人类的粉食要比粒食的历史晚得多,我们祖先最早粉食的有力证据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杵臼和碓等,这些工具主要可以使谷物脱壳,但难免伴随着粉屑的出现,后来逐渐破粒取粉,但效率不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石磨。据传说,石磨是春秋战国时公输般首创。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在河南洛阳曾发现过战国时代的石磨,1965年又在秦都栎阳遗址出土过石磨遗址。杵臼和石磨的发明,开启了人们从粒食到粉食的新阶段,对面点制作与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汉魏时期,除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杵臼和石磨继续使用以外,还相继发明了脚踏碓、水碓、风车、砻磨和连转磨等新型粮食加工机械。在这些粮食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先民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

汉代粮食作物的种类与前代相比虽未有重大的突破,但各类作物之间的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在各类作物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粮食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当这些粮食作物收获后,还要进行脱壳、去秕、磨粉、过罗等工艺加工,然后才能成为可供食用的米、面食品。

1 石臼与碓臼的普及

米谷加工方法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早期“掘地为臼”的脱壳方式“舂”到汉代仍在沿用。从1949年以后汉墓中出土的陶、石的杵臼来看,在很多地方,“地臼”已为“石臼”所代替。汉代流行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杵臼形制,多是在长柱形的石头上凿一凹窝,使用时把稻、麦粒放在臼窝里,舂臼人双手把握一根具有相当重量、下部呈椭圆锥形的木柱,上下舂击,边舂边用木棍加以搅动而成。据《后汉书·梁鸿传》载:“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1]2767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云:“舂之于臼,簸其粃糠;蒸之于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说明石臼在当时已较普遍,利用石臼舂谷在一般家庭中已被广泛应用。

从“地臼”发展为“石臼”,这是一个加工技术的飞跃。从地臼的“软”到石臼的“硬”,器具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使得粮食的脱壳和碾碎加快了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舂谷的效率和粉质的质量。但从其操作方式来看,这种木杵石臼,利用双手的力量,举杵舂臼,其操作生产仍然是相当消耗体力的。

汉代利用木杵石臼加工粮食已经是十分普遍了,由于加工粮食的劳动较为繁重,有条件的人也常常雇佣别人为其舂谷,受雇人谓之“赁舂”。《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1]2767《后汉书·吴祐传》载:“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1]2100

汉代杵臼运用广泛,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杵臼的基础上利用杠杆的原理又创造出“碓臼”,即“脚踏碓”。其形制是在木架上装一根长的杠杆,杠杆一端装着碓头,人用脚踩杠杆的另一端,借助身体下压的力量使碓头翘起,当脚移开时,碓头下落,舂击臼中的谷粒,连续起落,因脚踩与舂臼是在木杠的两头,故需要有另一人在臼旁翻拌粮谷(使其均匀),借以脱去木杵或石杵下面臼中的谷皮,故也称“践碓”。这种利用脚踩的方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加工的速度。

碓臼,是利用杵臼的原理,由“高肱举杵,正身而舂之”改为以脚踩踏的方法,方便了粮食的加工。正如汉桓谭在《新论·离事》记载:“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事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汉代“碓臼”的应用与普遍推广,使“杵臼”逐渐退居到次要乃至从属的位置,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中,“杵臼”还一直在民间使用着。

碓臼的发展,由杵臼的一人“舂之”发展为碓臼的两人同时操作,因用脚踩踏,既省力又相对轻松。因此,碓的使用很快得到普及,到了南北朝时已几乎家家都有。据《魏书·高祐传》载:“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不听妇人寄舂取水。”[2]1261可见,以家族、家庭作坊式的碓臼加工已十分流行。

2 碾与磨的广泛运用

碾的出现,在汉代的史料中已有所见。东汉服虔在《通俗文》中曾提到“石碢轹谷曰碾”。魏晋时期关于碾的记载增多。《魏书·崔亮传》记载了北魏崔亮“教民为碾”,并曾奏请“于张方桥东堰谷水造水碾磨数十区,其利十倍,国用便之”。[2]1481可见,碾的出现至迟是在魏晋时期。

碾是由碾盘、碾架、碾轮石等组成。碾盘中心有一个固定的中轴,中轴上要有一小横轴,横轴上装碾轮。碾轮有两种形式:一为涡轮式(碾盘上有碾槽),一为石辊式(碾盘上无碾槽),由人力推动,亦可用畜力或水力带动。以使碾轮绕中轴作圆形运动。既可以将谷物碾成米,也可以把米、麦磨成面[3]13。这时期碾已由人力改为畜力或水力推动,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而且形成了大规模的专业化碾磨加工业。

石磨,在西汉时期已经被广泛应用,这是与小麦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步的。汉代石磨、陶磨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就是较好的明证。满城、西安、洛阳、济南、辽阳、南京、江都、扬州等地均先后发现过两汉时石磨或其明器模型。从出土地域之广,可见当时石磨已在各地广泛应用。[4]561983年,陕西长武县彭公乡杨家河村和高家坡村,发现了两合汉代石磨。石磨直径50cm、厚度8cm(单扇),磨眼、铁堤窝均为2cm,磨盘上扇有规整的磨纹,下扇为鳞状坑窝[5]77。东汉时,石磨的使用更加广泛。这充分说明中国粮食的“粉食”加工已十分普及,对面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姓自制饼食和市场上购买饼食已成为平常之事。

3 畜力加工与早期的加工机械

汉魏六朝时期的面粉与米粉的加工大多是利用人力操作,但从汉代始已开始逐步利用畜力或水力来加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加工生产的效率。据汉桓谭在《新论·离事》中所载:“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西汉时已有了畜力磨。在河北满城中山王陵墓中出土的大型石磨,可以代表西汉时期畜力磨的真正水平。上扇磨通高18cm、径54cm,上下磨齿均为窝坑状。磨放在铜漏斗上,漏斗口径94.5cm,下部漏孔29cm。漏斗内壁有4个支爪以安放木架承托石磨,漏斗再安放在支架上(木架已腐朽)。在磨旁有一具牲畜遗骸,说明是用畜力牵引的大型石磨。[6]《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记载,东汉末年,汝南人许靖被其当官的堂弟排挤,不得不“以马磨自给”,即替别人操作“马磨”以维持生活。畜力磨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的加工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流离,社会劳动力和马牛等生产工具极为短缺,勤劳智慧的人民进一步推广水碓、水磨,同时进行一系列革新创造。西晋人创造了畜力与机械原理结合起来的“连转磨”,其“奇巧特异,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种“奇巧特异”的连转磨,是运用齿轮平竖装置的原理,构成一套齿轮系。牲畜牵引轮轴,用一头牛而推动8部相连的磨,节省了人力、畜力。西晋的杜预又在水碓的基础上创造了连机水碓,利用水力带动好几个碓同时舂米,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魏书·崔亮传》也记载:“亮在雍州,读杜预传,见为八磨,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碾。”[2]1481由此看来,这种连机机械加工确曾得到推广使用。

由于畜力、水力舂米和磨面可省大量人力,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的发展。《晋书·石苞传》记载富豪石崇在洛阳有“水碓三十余区”[7]1000。《晋书·王戎传》有司徒王戎“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7]1231。《世说新语·俭啬第二十九》也说:“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8]882水碓的广泛使用,已成为主要谷物加工机械之一。

以水为动力的磨,以其优越的效能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推广。据《南史》记载,南朝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在国都建康“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经过祖冲之改进的新式水碓磨建成后,连皇帝都来“亲自临视”,足见它的轰动效果。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加工机械的普及,可以证明粮食加工行业已开始摆脱了农业,这也导致成规模的专业化粮食加工业的出现。

4 米麦等粉料的罗筛

稻、麦等经过碾、舂、磨等工序后,为了取得精细的粉料,还需在磨出后较好地清除粉料中的麸皮,才可最后得到纯净米粉和面粉,这就是由当时人们创制了一种加工器具——“罗”完成的。

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多处记载有“罗”“绢”“筛”。在“造神曲并酒”中载:“小麦,生、炒、蒸三种,等分。……细磨,罗取麸,更重磨,唯细为良”[9]646。该书在“粲”的食品制作中,也得先“用秫稻米,绢罗之”,即将糯米屑筛为米粉。在同一书中有多处提到把秫米粉、麦面粉“绢罗之”“细绢筛”等等。由此可见在北魏时已经在使用“绢罗”,而且有时还要“重磨”和“重罗”,所制白面、米粉更为精细。晋人束皙《饼赋》说:“重罗之面,尘飞雪白”,证明当时已能用重罗筛出极细的麦面粉。这些详细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当时面点制作的粉质原料已非常精细,从而保证了面点品质的细腻口感,这已将面点制作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粉料加工的不断完善,当时在《齐民要术》中已出现了许多的粉料制作的饼类,在“饼法”中,就记载了作饼酵法、作白饼法、作烧饼法、髓饼法、鸡鸭子饼、细环饼、截饼、水引馎饦法、粉饼法、豚皮饼法等。如“作白饼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鼓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9]921从《齐民要术》中的粉饼加工制作的记载不难看出,其对具体品种的制作方法已记录得较为详尽,并突出其风味特色。这说明当时已重视米麦粉料的加工制作质量,重视食品的配料、作法及风味。这些风格各异的粉料品种,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胡晓建.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工具的沿革及特点[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1):10-15.

[4]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梁中效.试论中国古代粮食加工业的形成[J].中国农史,1992(1):75-83.

[6]陈文华.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J].农业考古,1987(1):90-114.

[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石臼石磨粉料
聚乙烯粉料粒径分布对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影响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惜物即惜福
惜物即惜福
神奇的鼠尾
预拌混凝土粉料入库智能防错系统研究
干法制粉与喷雾干燥制粉的粉料性能对比研究
推磨
一种粉料气力输送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