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014-08-15辛爽清米垚川孙媛媛王笑烨于轶楠
辛爽清,米垚川,孙媛媛,王笑烨,于轶楠
0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2013年的中国糖尿病人群现状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约为11.6%。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5.8%接受治疗,而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9.7%的患者血糖得到控制[1]。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2010年调查发现,多达83.2%的患者HbA1c不达标(采用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HbA1c<6.5%为达标),且无论使用几种口服药均有79%以上患者HbA1c未达标[2]。
2型糖尿病发病和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造成的胰岛素与高胰岛素比例失调[3]。传统药物多作用于β细胞,而很少对α细胞产生作用。沙格列汀是一种新型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提高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水平,作用于α、β细胞。沙格列汀作用于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葡萄糖吸收利用和贮存增加;同时调节α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葡萄糖输出减少,从而双重调节血糖[4]。同时,沙格列汀还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笔者对本院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选取20例使用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单纯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而未用其他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9~73岁,平均60.3岁,病程0~3年,平均病程1.3年;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6~70岁,平均59.6岁,病程0~4年,平均病程1.6年。患者均符合 WHO T2DM诊断标准,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4 mmol/L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HbA1c和血脂(LDL)等,并测量体重指数(BMI)。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尿病教育并继续给予糖尿病饮食和适量运动。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2 000 mg/d口服;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沙格列汀5 mg/次,1/d次晨服。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不用降血脂药,只进行饮食控制。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PPG、HbA1c均显著下降,联合组降低更明显。两组血脂、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联合组发生感染2例,头痛1例,低血糖1例;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头痛1例,低血糖2例。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见严重低血糖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石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5]。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功能障碍和衰竭。在健康人体中,部分餐后胰岛素分泌是肠促胰素效应引起,主要与GLP-1和GIP的水平及活性有关[6]。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餐相关的GLP-1反应降低可能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中肠促胰素效应降低的原因[7]。恢复GLP-1有助于改善糖耐量和治疗2型糖尿病[4]。但内源性的GLP-1半衰期极短,迅速被二肽基肽酶4(DPP-4)裂解失活。沙格列汀是DPP-4底物,可以高效、特异地与DPP-4催化位点结合,有效阻止GLP-1与DPP-4的结合,使GLP-1含量增加[8]。目前,DPP-4抑制剂已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10]、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11]纳入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中。
本研究为期12周,对于现阶段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沙格列汀,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显著降低。12周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基本达标,血脂和体重指数均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研究充分证明沙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的同时,对体重无不良影响,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用沙格列汀进行降糖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2] 杨敏,柳洁.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4,7:149-151.
[3] 张儒雅,陆菊明.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1):1a1-1a4.
[4] Unger RH.Alpha-and beta-cell interrelationships in health and disease[J].Metabolism,1974,23(6):581-593.
[5] Schofield CJ,Sutherland C.Disordered insulin secre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Diabt Med,2012,29(8):972-979.
[6] 景斐,郑冬梅,管庆波,等.肠促胰素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及评价[J].药品评价,2013,10(13):28-31.
[7] Drucker DJ.The biology of incretin hormones[J].Cell Metab,2006,3:153-165.
[8] Ahren B,Foley JE.The islet enhancer vidagliptin:mechanisms of improved glucose metabolism[J].Int J Clin Pract Suppl,2008,(159):8-14.
[9] Colagiuri S.餐后血糖治疗指南(IDF),2008.
[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10.
[11]Consensus panel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n algorithm for glycemic control (AACE/ACE consensus statemen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