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
2014-08-15丁丽琼
丁丽琼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0 年我国GDP 总量已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外汇储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确立了“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和“投资大国”、“引资大国”的地位,与这些显赫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还不是消费大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
拉动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消费不足,我国经济增长将缺乏持久动力。因为,出口需求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导的、持久的动力,投资需求也不能再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
一、出口需求: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导的、持久的动力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外向型发展战略,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外贸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扶持出口,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果:
一是外贸依存度大幅提升。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占该国GDP 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80 年是12.5% ,2007 年上升到66.2%,2008年为59.2% ,尽管近几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外贸依存度仍在50%左右,这一指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只有30%左右。法、英、意、俄都低于50%。
二是国际贸易规模排位不断前移。我国进出口总额1997 年第10 位,2004 年第3 位,2008 年起进入第2 名,出口额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由于出口贸易强劲以及引资力度大,1994 年以后,我国国际收支规模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实现了“双顺差”且已经持续了20 年。
四是外汇储备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6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 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以后逐年增加,截止到2013 年第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66 万亿美元。
这种外贸依存度高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难以持久,出口需求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导的、持久的动力。这是因为:
第一,长期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多会带来负面效应。外汇储备多虽然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但也有负面效应。一是国际反倾销与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目前国际上每7 起反倾销案中就有一起涉及我国,我国成为连续10 年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二是对外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内通货膨胀压力。近10 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和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外经济金融的实力,有利于进口以及扩大对外投资,还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但是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最主要的是不利于出口,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从而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外汇保值增值问题。我们靠拼资源(环境)和拼劳动力获得的外汇,投资损失惨重,买美国国债,美元贬值使我国的国际储备缩水。对我国的对外债权不利。
第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难以预测和把握。如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天灾人祸等。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工业出现建国以来第一次全行业亏损。1999 年GDP 同比仅增长7.1%,为15 年间最低,朱镕基同志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中国经济较快增长,首先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思想。近几年来的实事说明,外向度高的地区遭受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就大。由于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2008 年底,我国2000 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9 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约为7000 万,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0%,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工返乡潮。受欧债危机影响,近期经济低迷,增长乏力。2011 年第四季度和2012 年第二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均出现负增长。
第三,我国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可以走扩大内需之路。我国是一个14 亿人口的大国,又是发展中大国,市场潜力巨大,无须长期将外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增长要抛弃“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因为这种增长模式是一种不稳定的、脆弱的外生性增长模式,外部因素一旦变化,国内经济将受重创。
二、投资需求:也不能再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投资率世界最高,至今无人能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布消息:2006 年,我国投资率达到44. 5%,以后逐年升高,2010 年超过45%,2011 年达到49.2%的历史高位。投资需求能拉动经济增长,但是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和不能持久的。
投资需求过旺将导致产能过剩。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持续增长,新增投资将导致产能过剩。据IMF 估计,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仅为60%。按国际标准,产能利用率小于75%,属于严重产能过剩。我国39 个行业中,有21 个严重产能过剩。据行业协会统计,我国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5% 和83%;据工信部透露,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72%(《2012 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2011 年以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行业因为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亏损。我们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速度如果在24%以下,投资需求增长1%,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就减少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速超过30%,这时固定资产投资再增加,消费需求可能出现负增长。”我国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接近33%,可见问题之严重。
三、政府消费需求: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首先,从经济方面分析,政府消费过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严格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高效政府、精简政府。
其次,从政治方面分析,政府消费过多与建设一个廉价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败坏党风和民风,有损执政党和政府形象,不利于社会稳定。2010 年,全国“三公消费”达9000 亿;我国每年餐馆用餐浪费粮食2000 亿斤,相当于2 亿人一年的粮食消费,这还不包括家庭用餐浪费和食堂用餐浪费。这些浪费中很大部分是“公款消费”的结果。
公共部门的浪费十分惊人。北京市48 家政府机关的人均用电量、用水量、能耗量是北京市普通居民的7 倍、3 倍和4 倍。其中,政府机关的人均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 度,相当于北京普通居民88 度的19 倍。也就是说,1 名政府公务人员1 天的最大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 天的生活用电。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国外大多低于10%,日本2.38%,英国4.19 %,加拿大7.85%,美国9.9%。
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得曼将财富的使用分为四类:一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二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不讲节约,只讲效果;三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四是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我国政府消费,属于第三种,由于体制上的缺陷,存在惊人浪费。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需求都不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主导动力。
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
(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对消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原创性的消费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他认为,其它三个环节都是为消费服务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甚至决定生产。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与动力,消费使生产得以完成,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消费扩大了才能扩大生产。马克思说,“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能成其为现实的房屋”。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和多个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应由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旺盛对于一个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也许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实现工业化、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不通过前期的高积累、高投入工业化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就要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率应逐步提高。以日本为例,当日本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其消费率从60%逐步提高到80%,而投资率则由40%降到20%。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消费需求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从社会建设方面来说,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党的文件曾多次明确阐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第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重视和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是具体体现。从事消费经济研究的王裕国教授说“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消费需求不足是对民生的削弱,是最深层次的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因为它从根本上剥夺了一部分居民对许多消费资料的消费权”。可以说,保消费是与保民生、保稳定联系在一起的。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措施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低迷,消费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与GDP 之比)基本上是35% ~50% ,而且呈下降之势,20 世纪80 年代在50%左右波动,90 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00 年为46. 4%,2009 年降到35. 11%,2010 年为33.22%,2012 年为35%,发达国家超过70%(美国80%,是我国的两倍),发展中国家大多在50%以上(印度70%)。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消费观念落后以及治国理念不正确、收入水平低以及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消费环境不佳是主要原因。总之,不敢消费和无能消费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1.更新理念
一是更新消费理念,树立正解的消费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收入都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起点;消费不同于“消耗”与“浪费”,消费也是生产,物资消耗生产的是有形的产品,而消费者的消费生产的劳动力本身。不重视消费、不科学消费,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因为消费的差距导致能力的差距,能力的差距导致收入的差距,收入的差距又导致消费差距,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科学而合理的消费是一种投入,这种投入必将形成优质的产出。二是更新治国理念,“藏富于民”。各级决策层要正确处理“国富”与“民富”、“民富”与“国强”的关系。重国富、轻民富,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国家集中太多的财富,将导致许多问题。这些财富如果用来投资,将导致投资过旺,抑制消费需求,如果用于消费,将导致政府消费过多。要“藏富于民”、“还利于民”,切忌与民争利。
2.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
(1)增加就业。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各级政府一定要将增加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中来对待。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将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镇)就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让他们更多地适应新岗位。
(2)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和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3)进行结构性减税。我国现行税制不合理,不仅表现在税负太重,而且税收结构也不合理。有人说,我国现行的税制起不到“劫富济贫”的作用。应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所谓间接税,是指虽由纳税人负责缴纳,但最终由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即消费者负担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所谓直接税,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一般不存在税负的转移问题,主要包括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与赠与税。我国现行税制不利于扩大消费,2010 年,我国的税种结构中,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60%,而美国及很多发达国家则以直接税为主,进入21 世纪以来,美国的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都接近60%。我国税制改革方向应做到由人人纳税变为部分人纳税:一是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二是逐步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扩大试点范围);三是逐步开征规范的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四是适当降低生活必须品消费税,如进一步完善蔬菜等农产品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制度等。
(4)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经济学研究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职工的平均工资每增加1 元钱,拉动人均消费0.31 元,人均社会救助增加1 元钱居民人均消费增加0.42 元,每次增加1元钱的人均抚恤金和社会福利救济,带来约0.58 元的消费支出。主要是加大对残疾人、孤寡老人、因病致穷家庭、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底、年老丧失劳动力的人群的支助力度。
(5)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按照十八大要求,贯彻“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实践证明,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居民消费率普遍较高。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正在逐步推进,要增加覆盖面和提高标准,做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有保障、生育有补助,以消除或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消费者敢于消费。
4.改善消费环境
(1)增加有效供给。“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和技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无效供给和供给不足现象同时并存。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产品(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 比重为43%,而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分别为53%和70%。)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如体育健身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次提出“文化强国”。旅游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是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国。国家旅游局透露,2012 年年底,我国已有30 个省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
恩格斯曾将人的消费需求分为三大类:生存、发展和享受;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将居民的消费支出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食品支出,二类是服装、房屋和燃料支出,三类是教育、卫生以及休闲娱乐支出,他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下降之势,衣服、房屋和燃料支出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教育、卫生和休闲娱乐支出比重呈上升之势。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存、安全、交往、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上三位大师都认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所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满足精神方面需求的产业和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加大供给力度,力争出精品。
(2)净化市场。要最大限度维护消费者利益,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家绳之以法,尤其对于食品、药品领域“假冒伪劣”的生产经营者要严惩不贷,制造让消费者放心消费的氛围。
(3)发展消费信贷,鼓励适度超前消费。对于信誉良好的消费者要敢于发放消费信用,如发放信用卡、实行分期付款和赊销等方式,要像重视生产信用那样重视消费信用。在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要逐步推广以及规范和完善各种消费信用制度。
5.规范投资管理
(1)加强投资规模管理。我们现在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和重复投资,投资效益不高且效益逐步下降。从增量资本产出比看,1994 年为1.95,2009 年为6.09,2011 年为7.05,也就是说,增加1 元钱的GDP 原本只要投1.95 元,现在要投入7.05 元。既然投资效率低下,就要按照十八大指出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
(2)调整投资结构。一是调整主体结构,政府投资比重过高,挤占民间投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应该让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201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关键在于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小,必须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环保产业。
(3)健全领导干部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指标是个指挥棒,要进一步健全考评机制,要设置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考评指标。如由考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转向绿色GDP、就业率、居民收入水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及“三公消费”的控制。
6.控制“三公”经费,削减政府消费规模
经济学研究表明,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有此消彼涨的关系,用减少“三公消费”而节省的钱搞民生工程以刺激消费需求,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措施。限制和规范政府消费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注重制度层面的设计,要对各级党政部门的消费总量和具体支出项目实行公开,要实行阳光消费,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1]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4).
[2]战俊.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2,(7).
[3]迟福林.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是未来发展大趋势[N].深圳特区报,2013 -01 -08.
[4]刘尚希.居民收入倍增主脉:重构国家、企业居民关系[J].改革,2012,(11).
[5]夏斌.中国经济改革:逻辑与行动框架[N]. 第一财经日报,2013 -01 -21.
[6]丁丽琼.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