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发展对共产党执政的影响与对策
2014-08-15王焕培
王焕培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发展快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已成为党联系民众新的桥梁和纽带,已成为党整合社会新的载体。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党执政的正能量,消除其因集体行动、内部问题、利益驱使、海外组织意识形态渗透等带来的负能量,引导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服好务,已成为统一战线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加强这方面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快速生成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的影响
(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影响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阶级阶层的分化、阶层内阶层间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思想多元化、就业空间和职业流动频繁化等导致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这给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突出任务。
一是对党的思想基础的影响。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和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追求、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走向,社会组织是民间性、群众性组织,根植、联系和服务民众,更是人们思想多样化走向的反应。如何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这块新阵地,增强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对主旋律的认同,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组织认同的思想基础,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党执政面临的新问题。
二是对党的政治基础的影响。社会组织具有自主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等特点,目前又因其党建工作较薄弱、自身组织制度不健全和行政监管不到位,如何使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认同党的政治路线、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体制机制,保障社会组织践行党的政治路线和党执政的政治方向,又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执政党面临的新问题。
三是对党的社会基础的影响。社会组织是服务新的社会阶层、反映新的社会阶层诉求的重要载体,吸纳和积聚了具有共同志向、爱好和兴趣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逐步形成一支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生力量。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新增部分,也是知识分子阶层新增成分,如何加强对其培养和引导,把他们吸纳和整合到现有政治体制中去,巩固和扩大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改革发展过程中执政党面临的新问题。
(二)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组织将会从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发展。社会组织将会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各个环节,将会打破党对社会的管理权边界和对组织资源的控制力,必然会对党的传统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带来新问题。
一是对党的社会整合方式的影响。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对社会进行有序有效整合,从而巩固和扩大执政的合法性和代表性。改革开放以前,“单位”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党通过单位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和代表。单位化组织定格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代表和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和控制其思想和行为。个人依赖单位,单位又依赖国家,从而形成了国家与社会高度契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就业空间扩大化和职业选择自由化、事业单位人士制度改革,给单位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整合方式带来了影响。社会成员中部分人员逐渐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基于共同理想而维护共同权益,按宪法赋予结社自主的权利自愿组成了具有自主、自治、民间性等特征的各种新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社会利益代表的多元化,需要执政党对社会整合方式进行适时调整。
二是对党的决策方式的影响。过去,党的决策方式主要是通过党的基层组织、体制内单位来获得决策的依据,进行整合和代表。但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党处理和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已成为政府服务社会的助手,已成为社会成员进行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已成为加强社会自治、创新社会管理不可忽视的载体。社会组织作为特定或不特定利益群体服务和反映其诉求的组织形式,为了维护和实现其成员和服务对象的权益,必然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事务的决策。
三是对党的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挑战。政治社会化是执政党争取民众了解、支持、认同党的执政理念、价值观念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方式。过去,党的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来实现。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既不是党的分支机构,其中绝大部分也不是体制内组织。作为自主、自治、自愿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组织,它们有自身的宗旨,有自身的价值追求与价值预期。显然,传统的强制性、注入式、填鸭式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与社会组织的特征有差异,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如何让社会组织自觉担当起党在社会中的政治宣传的角色,是党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是对党的政治动员方式的挑战。传统体制框架下,党通过对单位组织的领导人的遴选、任命、调配和工作绩效的考核等方式来进行政治动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组织建立、运转基于志愿、自主和自治基础上,这就要求党必须改变单一的传统政治动员方式,通过与其成员进行交流、沟通、协商民主等形式,在润物无声中影响组织成员的政治态度、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三)对党的执政功能的影响
执政党代表阶级阶层的权益,其目的任务是夺取、掌握与巩固国家政权,利益整合与表达、政治录用、组织政府、社会治理、政治动员、政治社会化等是执政党的主要职能。社会组织代表特定群体的权益,其目标任务是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矛盾,因此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协调、利益整合与表达、政治参与等是社会组织的主要职能。可见,从功能视角看,社会组织与执政党在某些社会功能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叠。这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由于社会组织产生于新的社会阶层需求,执政党的基础也在社会,它们都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在某些方面会相似或相同。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执政党、国家和社会是高度一体的,党的各项政治功能可以在社会任何领域任何单位得以发挥和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执政党边界与社会边界在分离,执政党边界在缩小,因民间性社会组织出现导致党的工作覆盖不到的盲区。社会组织与执政党的功能作用发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交叉,这导致了执政党与社会高度一体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从而使党的功能实现在某些领域逐渐减弱,慢慢被社会组织的功能所代替,这就给执政党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影响。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两者功能作用的合作与优势互补,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规避社会组织发展对党执政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大前提下,如何在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正能量的同时,降解其负面效应,应多管齐下,形成一个集党的领导、政府规制、组织自律和公众监督四位一体的多元互动网络。
(一)着力完善对社会组织的法律监管机制
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要有一套完备的法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管理的规制还存在缺陷:一是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缺失;二是社会组织管理的规章条例与有关法律存在冲突,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与《民办教育促进法》有些规定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三是相关法律或条例对社会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较笼统,操作性不强。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法制监管,首先,对现有涉及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解决现有法律与法规之间的冲突问题,解决相关法律和法规对社会组织权利和义务规定的笼统问题,增强可操作性。其次,应加快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财产权属、活动范畴及财政税收优惠条件,推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规范运作。
(二)着力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监管机制
一是建立社会组织重大活动备案制。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重大活动,如大型学术交流会、年会、重大活动等,必须预先到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履行职责,把好监督关。二是扩大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权限。要赋予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场所检查权、账户检查权等强制执法权力,加强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败德行为的惩罚和处理。三是登记管理机关要严格对社会组织进行年检。登记管理机关要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的做法,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兼重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四要加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有关情况通报。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强合作,建立定期的有关信息通报和交流机制,把一些社会组织的不法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减少和杜绝其不法行为的发生。
(三)着力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管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维护和实现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目前,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较薄弱,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组织占比例较大,已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理想。为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应遵循社会组织灵活、小型、多样、分散的特点,采取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在社会组织内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把社会组织中政治素质较强、思想比较成熟、有发展潜力的专职管理人员发展成为党员,不断壮大社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员队伍。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活动要与社会组织的业务活动有机融合,社会组织中党员在工作上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群众监督。要拓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如通过设立公共举报信箱、公布公共举报电话、建立网络举报信箱等,便于群众对社会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防患于未然。
(四)着力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监管机制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组织自律,是控制和约束社会组织行为的长效机制。因此,要着力引导社会组织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要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完善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机构的作用;要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合理确定社会组织的执行机构和表决方式;要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全和落实的内部民主制度,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立;要着力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
[1]张萃萍.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求实,2010,(03).
[2]白景坤.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探析[J].理论探讨,2010,(02).
[3]彭澎,吴保生.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01).
[4]董文琪,王远松.浅析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缺陷与改进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5]崔月琴.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契机及其限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