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视角下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探讨——基于石家庄市Y大学的调查
2014-08-15张红霞
张红霞
(石家庄学院 政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一、问题提出
随着高校扩招,大批青年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大学阶段的学习是青年成才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存在厌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近年来国家一再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但是很多高校的大学生仍然表现出较强烈的厌学情绪。高校大学生为什么会厌学?目前,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改进大学生的厌学现状?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教学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厌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大多数调查发现,大学生厌倦学习情绪与学习拖延现象明显、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1]。二是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大多数学者从社会因素、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大学生自身观念等方面对大学生厌学现象展开分析。这些研究对于认识大学生厌学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很多原因分析过于表层化,对于大学生厌学现象缺乏综合性深层次的分析与认识[2]。三是大学生厌学的对策研究。大多数研究根据经验分析以及目前大学生厌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关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有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缺乏宏观角度的深层次分析,视角单一。本研究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实表征
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现状,本研究选取了石家庄市的某省属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课堂学习兴趣下降
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兴趣,在一些专业,90%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一些课堂的到课率很少达到100%,大多数课堂的到课率也只有70%,如果老师上课不点名,到了大学三、四年级,甚至一些课堂的到课率在50%以下。大学生即使在课堂听课,也是心不在焉,边玩手机边听课或对老师所讲内容无暇顾及,思想开小差,一部分学生上课经常睡觉。
C1,某文科专业大四学生:“现在很多学生没心思上课,感觉学不学差别不大,大一的时候很多学生还经常上课,不去上课的不算多。到了大三、大四,大部分学生都不去上课。有的老师实在没办法,就点名。点名时学生到的还多些。”
C2,某文科专业大二学生:“在高中时觉得学习特别有目标,就是为考大学,到了大学不知道怎么学习了,总听学长说,学不学都一样,反正毕业也不好找工作,找到工作也不一定专业对口。对上课真的没什么兴趣。”
(二)课下无心学习
大学的管理制度要相对宽松一些,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感觉无所适从,感觉时间很多不知道该干什么,感觉很无聊,却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学习上。很多学生课下无心学习,对于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急于应付。课下更多的时间是在宿舍闲聊、上网、看电影,等等,甚至很多同学周末通宵上网。一些学生为打发无聊时间,去谈恋爱;一些去打工,挣零用钱。把课下时间大部分用来学习的非常少。
C3,某理科专业大一学生:“到了大学真的感觉好无聊,比起高中来,课程要少很多,有时半天没有课。可能是高中时紧张惯了,到这里来,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也不愿意学习。宿舍里大多数舍友都不上自习。”
C4,某文科专业大二学生:“课下看书学习的同学不多,很多同学喜欢上网,上网好多也是聊天、看电影,在网上查资料学习的很少。一些女生则喜欢逛街,买零食。真的没学习气氛。好像大家觉得学不学意义不大。反正考试能通过就行了,没希望能考高分”。
(三)考试应付甚至作弊
很多学生在大一刚入学时学习还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如老师对考试要求很严格,则学习认真程度要高一些。对于一些不需要闭卷考试的考查课,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在他们看来,通过较容易。甚至一些文科学生一些专业课书籍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怎么看过。一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考试夹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纸条。
C5,某文科专业大三学生:“现在学习都是应付考试,大学考试也一般比较容易,文科知识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只要考试前认真复习,一般通过也没什么问题。一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甚至不去上课,但是考试前突击一段时间,照样能考得不错。”
(四)对所学专业认同度低
在目前高校招生过程中,虽然按个体的意愿填报志愿,但是在高中阶段我国完全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报专业的认知,更缺乏对自己适合学什么、对什么专业感兴趣的理性与科学的认知。在高校专业招收的学生中,有一部分调剂的生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加之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现实表现与各种说法,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缺乏基本的认同,甚至讨厌所学专业。
C6,某文科专业大二学生:“我不是太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报的是这个学校的其他专业,结果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
C7,某理科专业大三学生:“我们班喜欢本专业,刻苦学习的很少,大多听说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学习没动力。”
三、高等教育的现实遭遇
(一)高校教育功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大众看来,上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职业发展。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对大学有一种很强的现实目的,把大学教育当作找到好的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这种观念下,很多大学生甚至家长,认为读了大学理所当然应找到一份工资较高、社会地位较好的职业。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加之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经济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就业岗位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适应,需要跨专业就业。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存在顾虑,对于将来就业形势有很多不确定的预期,担心认真学了本专业也难以派上用场。对学习抱着可有可无、混个文凭的想法,极大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有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不是全能的。但是随着家庭对学生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仍然抱有传统的希望,并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学生需求与高等教育的矛盾。一旦改变人生命运的希望变得不再明晰,很多学生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失望的情绪,由此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博弈
中国正处于市场体制的转型期,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大学生就业不仅受专业学习成绩、学校排名、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影响。大学生在初次就业中,反映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层次的重要影响。一些出身于较好家庭背景,具有较强社会资本家庭的大学生,即使在学业成绩、专业技能方面不太好,由于家庭对就业的介入,反而在就业性质、岗位方面明显好于具有较好学业成绩的学生。“托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窒息了当代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它使大多数缺乏足够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在不公平的高等教育起点及后继的人生赛程中增加了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3]。就业的不公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错误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并不重要,找工作关键看家庭有没有社会关系,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四、树立对大学教育的理性认识
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所,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即通过知识的教与学发展人性、增进智慧、修养品德,以培养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应该通过培养人才和探究文化科学知识,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人力、智力和知识资源,发挥政治、经济、科技等功能[4]。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专业素质培养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大学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经济地位、职业地位的提升,而且还可以提高个体的人格素养与身心素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是否从事学习的专业,都应该具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重新建构个体的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在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不仅有专业基础课程,而且很多专业都开设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人生等方面认识的基础知识。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去除急功近利的求学观念,以对知识、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对待大学阶段的学习。
[1]刘宁.大学生厌学现象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郑军,王学坚.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
[3]徐俊,年晓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评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4]张国强.高等教育功能观的历史脉络[J].现代大学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