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以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为例
2014-12-16刘颖
刘 颖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试图描述与解释我国少数民族受众——回族受众媒介使用的情况。“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重点在分析受众如何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与心理需求,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受众是主动的”是媒体“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核心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立场上,认为人们观看、阅读和收听媒体信息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需求,通过分析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回民媒介使用与其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研究,想要了解在当今媒介崇拜的大环境下,如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利用媒介来传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而中原地区的回族群体在中国回族中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所选的地域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东部,是于1957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的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是悠久的民族融合地域。瀍河回族区属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全区居住有回、汉、满、蒙等22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2.8万,占总人口的16.7%。辖区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三大宗教,活动场所16处,其中清真寺13坊,基督教堂2处,天主教堂1座,信教群众3万余人[1]。
笔者结合洛阳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特点,从当地的基本状况、收看收听以及接触媒介、对媒介信息的理解程度等方面开展了多项调查,通过了解洛阳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发现回族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判断与汉族受众有所不同。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4年1月10日至2月10日之间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3份,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7%。将所得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经过分析得出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走访了一些被调查对象,在访谈中搜集到了大量的定性材料。在调查中发现,洛阳瀍河回族区的回族受众文化程度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但也有一部分人是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而且调查中体现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4%,可见回族也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2.回族传统文化传承调查
回族先民进入盛世的文明古国进行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时候,或者由于战争的变故,被迫征调进入华夏大地的时候,他们主要说的是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他们是一个整体,叫做穆斯林。而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以后回族话的一部分。洛阳瀍河回族区居民使用回语的情况为:43.7%的人表示会一点,37.2%的人完全不会,只有19.2%的人是完全会。回族穆斯林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饰、语言等方面大致与汉族相同,在回语书写方面,只有19%的人表示完全会书写。另外,关于回民的民族服饰,调查显示,41.8%的回民偶尔在重大节日的时候可能才会穿戴;仅有4.6%的人坚持平日穿戴传统服饰。
三、调查分析
(一)回族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对于回族受众对媒介选择,通过调查发现,受众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到其选择媒介的趋向上。统计表中可得出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学历对于媒介接触较少,而受过高中教育的受众更倾向于电视,而高中及以上学历更多的会去选择网络媒介(见表1)。
表1:教育程度(空闲时间时你喜欢干什么交叉表)
在问及接触到的媒介时,由于受众自身的一些条件,他们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向,回族受众对于电视媒体花时间最多的是新闻报道,其次是娱乐节目,最后才是关于回族文化的内容(见表2)。
表2:看电视花时间最多的内容
经调查,当地回民有更多的人把看电视作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看电视中去。对电视频道和节目内容选择权取决于观众的乐趣,因此,大多数的国家政策和热点事件主要是通过电视被回民所了解。电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及时的报道赢得了回族观众的接受和喜爱,成为回族群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那么,这将带给媒体更多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电视这一信息载体,作为回族受众最主要的接收媒介,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其中,电视节目质量也成为影响回族观众接受节目的主要因素。
对于网络的选择,笔者发现,回族受众,对于网络的需求还很有限,极少数人会关注回族文化发展的内容,而大多数受众还是选择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及获取新闻(见表3)。
表3:上网花时间最多的内容
笔者将当地回民对于网上活动的喜好程度分为浏览回族信息、查阅下载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调查显示,回族受众愿意将更多网上时间消耗在娱乐上,而关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相对较少。
分析以上内容得出:特定的媒介内容有着不同的媒介功能,而受众在接触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内容之时,其动机是具有多样性的。回民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不具备这个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替代性的满足手段[2],而大众媒体在瀍河回族区得到了普及;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与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媒介印象,回族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二)媒介对回族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
对于未来媒介对回族发展趋势的影响,笔者也做了调查。72.2%的受众认为回族传统文化通过媒介能够得到充分发扬,但还是有18.8%的受众认为回族传统文化在媒介影响下会被汉化(见表4)。
表4:未来媒介对回族发展趋势影响如何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为造物主是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参加了被访者回族姑娘马莉雅的婚礼。在外受过四年本科教育的马莉雅学的是英语专业,受到媒介影响,马莉雅非常喜欢西式的婚纱。马莉雅的父亲是传统的穆斯林,他反对马莉雅穿婚纱,他说:“婚纱太暴露了,结婚是要穿传统的回族服饰的,但是现在的孩子们都看了太多别的东西。”现在电视里传达出来的时尚观念,消费观念和婚恋观念其实正在渐渐影响着回民。在家人的劝说下,爸爸最终还是同意了,尊重了女儿的想法。回族婚礼很隆重,所有的亲朋好友都穿着传统回族服饰来参加婚礼。婚礼上会请来最有威望的阿訇念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新娘新郎也要背诵经文,发誓婚后会遵守教义。
笔者走访了几位每日都礼拜的穆斯林妇女,到了礼拜的时间,即使是在外面忙着也会赶回家礼拜。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性情温婉。被访者白露是一位家庭妇女,50多岁,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明亮,有一个房间里专门铺着礼拜用的毯子。当笔者问及她是否会因为喜爱的精彩的电视节目放弃礼拜,她告诉记者不会,“现在的电视和网上,很多都贪图享乐,主啊请饶恕。我们回族不能看电视里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看了扰乱心智。”由此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大众媒介的认可和接收程度是不同的。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承
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使得区域间、民族间的信息得到进一步传播和交流。这种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就与传统意义上的回族阿訇的“言传身教”的单一的人际传播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洛阳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回族社会中,以清真寺为标志的回族社区发挥着现实意见领袖的作用。回族群众围绕着清真寺而居所形成回族社区,体现在空间地域上的聚居分布显而易见,其中更可以看到宗教在延续回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传媒化时代的到来,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也相继走进寻常百姓家,媒介中不断重复展现或宣传的现代思维、娱乐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取向,媒介传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也日益凸显。先进发达的媒介传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存在和传承,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边地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整合。
(二)媒介的普及与影响
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民族背景下,处在共同媒介影响中的人们会进一步交流与融合,新一代的回族年轻人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有着与父辈不一样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从青年人马莉雅的浪漫婚纱到中年人白露的拒绝电视,回民中的“新新人类”与“保守派”的理念将会是在今后回族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传播学者施拉姆把“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媒介接触行为结果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回民受众会根据满意程度来修正现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3]。
同时,当地回民的教育程度与媒介选择有很大的关系,且据研究调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回民“新新人类”更期待传统文化能够更贴合现代社会。他们运用网络新媒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收海量信息,相对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接触的信息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在被问到未来媒介对回族发展趋势影响如何时,大部分回族受众选择了回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媒体上得到充分发扬,说明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和选择偏好受到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影响,媒介活动到达了预期目的或者说是对回族受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媒介接触满足了他们的特定需求。通过笔者调查发现,“使用与满足”这一传播理论无论在任何民族信仰下都会得到不断地深入与发展。
(三)大众媒介应挖掘特色民族文化
通过上述对调查对象样本媒介使用习惯的调查发现,14.8%的回族受众看电视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关于回族文化的内容,有17.5%的回族受众上网时愿意更多了解回族文化。而回族受众对于报纸和广播媒介的回族文化获取的频率分别为27.2%和20.1%,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民族文化传承效果甚微,有待改善。民族文化是一种无价的特色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风俗、仪式、习惯等,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均具有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环节和生动的细节。可是在具体传承过程中,仅以媒体来考察,由于受节目内容的限制和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缺乏了解,使得一些具体的民族文化样式在荧屏上呈现出来时,仅存一些能够刺激观众眼球的华丽场景或新奇内容。为了播出效果的需要,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的少数民族文化被随意简单化处理了。这种刻意的抽离,不仅无法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全貌,更无法把握其文化内涵,仅存一些“华彩”的片段,满足电视机前观众的好奇心理,而缺少深度的研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更是一种奢谈。
对当地相关媒体而言,应该开拓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及节目形式,增加与回族人民生活有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若新闻节目能够更多更全面地反映社会民生以及群众呼声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就更能够得到回族观众的喜欢。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社会信息,充分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多样化的民族生活,这样的电视节目必将得到回族观众收视率、收听率的回报。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少数民族族群的传播与信息满足上,在这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媒体需要也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胡云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的回回民族[J].回族研究,1994,(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