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4-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西学张之洞

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张之洞认为,在近代中国不学西方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落后是明显的,而仅仅依靠传统的学问是拯救不了中国的。而全盘西化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就会产生盲目崇洋媚外的卖国思想,最后也会导致中华民族的灭亡和国家的灭亡。张之洞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张之洞不仅大力鼓吹“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创办了大量的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中学”是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教育

所谓“中学”就是中国传统学术。在张之洞看来传统的“中学”教育具有三大重要意义。

(一)“中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张之洞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只是懂西学而不通中学,那么,就会崇洋媚外而敌视本国的历史文化。“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性之人、无辔之骑、无舵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1]202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乱,希望中国乱下去,以求外国人的统治,张之洞说:“昏墨之人,则视国家之休戚漠然无动于其心,意谓此非发捻之比,中华虽沦,富贵自在,方且乘此阽危,恣为贪黩,以待合西伙为西商,徙西地入西籍,而莠民邪说甚至诋中国为不足有为,讥圣教为无用,分同室为畛域,引彼法为同调,日夜冀幸天下有变,以求庇于他人。若此者,仁者谓之悖乱,智者谓之大愚。”[1]195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就是极端的崇洋媚外心理的表现,这些人恨不得被西方国家奴役,做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他们也好做外国人的走狗。这样的主张一直都有,但是从来不可能实现,没有哪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能获得富强的,即便是文化也不可丧失,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更加重要。张之洞虽然不懂文化安全这个概念,但他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对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他批评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愚不可及,昏聩到不可救药。

语言文字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要加强中国语言文字的教育。“今日环球各国学堂,皆最重国文一门,国文者,本国之文字、语言、历古相传之书籍也。即间有时势变迁不尽适用者,亦必存而传之,断不肯听而澌灭。至本国最为精美擅长之学术、技能、礼教、风尚,则尤为宝爱护持,名曰国粹,专以保存为主。凡此皆所以养其爱国之心思,乐群之情性,东西洋强国之本原,实在于此,不可忽也。”[1]523张之洞从历史的视野看到举凡强大的国家都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样来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中学”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张之洞看到文化与伦理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伦理道德体系。德育就是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使之在新一代人中生成,为新一代的人接受、认可、践行。因此,张之洞认为,“中学”是对人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若中国之经史废,则中国之道德废;中国之文理词章废,则中国之经史废。国文既无,而欲国势之强,人才之盛,不其难乎!”[1]525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如果传统文化废掉了,那么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就失去了。而道德显然是人才的根本。没有道德也就没有可用的人才。西方人入侵以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被抛弃,人们的道德水平一落千丈,社会充满浮华的风气,实在是不利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持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才能培养能够担当国家大任的人才。

(三)“中学”也是科学

中华民族先人重要的历史经验、科学知识的总结,与西方现代知识一样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中华民族发展了几千年,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文化。在没有西方学术以前,我们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都非常丰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学术,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而这其中又包含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这正是我们中国人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因为西方在近代以来所表现的优势地位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是错误的,在几百年前中国也曾经是令世界向往的中心。不能因为近代暂时的落后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起码在现代文明里面,中学可以作为不同于西学的一个重要参照,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启发西学,弥补西学的一些不足。莱布尼茨受到周易的启发创立了二进制,而二进制又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我们今天不仅不能否认中学的重要作用,反而要提倡中学。反观近代以来科学事业的发展,越是中学底子厚的一代做出的学术贡献越大,而在今天这个远离了中学的时代反而在世界上没有有影响力的学问家、科学家了。这充分说明,中学不仅不是我们的劣势,反而是我们中国人的优势,认为中学阻碍中国现代化是没有根据的。

二、西学是开民智、兴中华的必要手段

学习西方在近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救亡图存搞老一套肯定不行,所以必须要学习西方。张之洞看到近代中国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唯有学习西方才是解决之道,守旧没有前途,不想灭亡只能学习西学。“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1]201

(一)西学是开民智的必要手段

在张之洞看来,讲西学是开民智的方法,只有民智大开才能与外国竞争,庶几拯救民族的危难。“大抵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印度属于英,浩罕、哈萨克属于俄,阿非利加分属于英、法、德,皆以愚而亡。美国先属于英,以智而自立;古巴属于西班牙,以不尽愚而复振。”[1]212智慧的民族虽然贫弱但是不会亡国,而愚昧的民族则会灭亡。“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1]211要增长民族的智慧唯有靠学习,显然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张之洞认为欧洲各国由于处于比较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因而互相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各国都不断创新,唯恐落后,于是各种科学技术进步尤其快。而中国处于东方,四周环绕的都是野蛮落后的小国,没有国家可以与中国竞争,中国只需要“守其旧学,不逾范围,已足以治安而无患”[1]211,故而增长了中国人的惰性,守旧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中国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西方国家比就落后了。张之洞认为,一个又一个的国耻就是上天警醒国人要振作起来,改变泄沓的习惯,学习西方,然而上天的警示没有被士大夫们意识到,张之洞列举了六大事件,一是割让台湾,二是丢掉琉球,三是伊犁条约,四是朝鲜被日本侵略,五是越南、缅甸沦为法国殖民地,六是甲午之战败于日本。这六件大事显示出国家危亡的败相,而士大夫们“茫昧如故,骄玩如故”。对于传统士大夫们的愚昧、守旧,张之洞感到无可奈何。

(二)要广泛而全面的学习西学

要开民智以存国保种就要全面学习西方,各行各业都要讲究智巧。“夫政刑兵食,国势邦交,士之智也;种宜土化,农具粪料,农之智也;机器之用,物化之学,工之智也;访新地,创新货,察人国之好恶,较各国之息耗,商之智也;船械营垒,测绘工程,兵之智也。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非所谓奇技淫巧也,华人于此数者,皆主其故常,不肯殚心力以求之。若循此不改,西智益智,中愚益愚,不待有吞噬之忧,即相忍相持、通商如故,而失利损权,得粗遗精,将冥冥之中,举中国之民已尽为西人之所役矣;役之不已,吸之、朘之不已,则其究必归于吞噬而后快。是故智以救亡、学以益智、士以导农工商兵。士不智,农工商兵不得而智也;政治之学不讲,工艺之学不得而行也。”[1]212要开民智就得讲求西学,全面学习西方的学问,全民都要学习西方,学习西学不仅仅是哪一个阶级、阶层的事。

三、中体西用的教育是解救近代民族生存危机的改革措施

在张之洞看来中体西用的教育是解决近代民族危机的最好手段,因为民族复兴的根本在教育,而中体西用的教育方式正切合了近代历史的主题,既能保存国粹,又能师夷长技。

(一)民族复兴的根本在教育

“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2]356张之洞认为教育关乎国运兴衰,政治清明与否,因为国家是由人来治理了,而治国的大小官吏的文化水平就决定了国家的政治运行的好坏。尤其在近代中国,政治活动的特征就是人治,往往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治家的素质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好坏。出现雄才伟略的政治家就可能出现王朝“中兴”的局面,如果上层统治集团都昏聩乏力,那么国家就只能衰败下去。熟读中国历史的张之洞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1]183又说:“造就人才为一切政治之根本,培植之法全在学校。”[1]171政治的根本在于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校的培养。正是所谓“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1]187。

身处近代那样一个大变革时代,外敌入侵,清政府丧权辱国,作为清王朝的重臣,国家的顶梁柱,怎样振兴国家和民族是张之洞思考的时代课题。张之洞认为要自强只有实行教育改革,向国外学习,因为国外富强也是由推行学校而富强的,中国要富强也必须广开学校,大力学习外国。张之洞说:“窃维学校之盛,近推泰西,合计英、法、德三国幅员不及中国之半,而所设初学、中学、大学三等学堂凡二十余万区,所收学生在堂有额可稽着共一千七百八十余万人之多,所习则史册、地志、富国、交涉、格致、农事、商务、武备、工作各学,其专门小学堂尚不在此数。魄力雄厚,何患无才。中国力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处。”[1]126世界各国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世界各国都在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中国要自强也必须从教育下手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国家的竞争就是每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多少和质量的竞争。而人才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所以张之洞说:“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1]405

(二)中体西用的教育是切合近代历史主题的教育

面对近代的危机,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保守的,一种是激进的。保守主义者拒绝学习西方,力图保持旧传统,而激进主义者反对传统,力主西化。对于这两种倾向,张之洞都不赞同。他力图在中西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和张力。张之洞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明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1]183张之洞认为,保守派不知变通,因噎废食,制敌无术,只能被动挨打,亡国灭种指日可待。作为一个开明的朝廷要员,张之洞明白,面对危机的形势,保守派空谈义理之学是不起作用的,穷则思变,唯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引入西方先进的科技才能抵御西方的入侵。而激进派崇洋媚外,完全失掉了民族自信心,恨不得做外国殖民地,给外国人当奴才,激进派这样做可能丢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被彻底西化,最终失去民族特性,导致亡国灭种,这两种倾向争论不休,最后都会误国。

于是,张之洞提出了他著名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1]216关于体用,无非有三种:中体中用,这是在中国古代的体用方式,在近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伦理中心主义的中国,缺乏科技的力量来面对近代殖民者的洋枪洋炮;西体西用,这是西方的体用方式,或者是全盘西化,这是激进派的主张,如果如此那就不必抵御外国入侵,做外国的殖民地好了,这显然也是不可以的,无论是中国民众还是清政府都是绝不会答应的,“因为文明是保守的,而且,所谓全盘西化在‘量’上根本不可能”[3]187;中体西用,这是张之洞所主张的,既保持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先进科技,这是为当时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最好方案。

四、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启示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虽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因其有旧,才使得改革能获准实行。若不能获准实行,那么再好的改革措施也将无济于事。”[1]7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情势下,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遭到强大挑战,国家需要富强,民族需要复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我们的母语——汉语及其汉文化为重要载体。据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就必须重视对于本国语言的保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语言文化是最好载体,如果民族语言被抛弃了,那么民族就失掉了文化的自信。我们不同于近代中国的是当时优秀的留学人才愿意回国效劳,而今天的优秀留学人才多不愿回国。反思当前的德育工作,不能不说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当时相比有差距。我们要搞清楚,一个贫困落后的中国当时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优秀的留学人才回来,这些人即便在欧美也是顶尖人才。而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却有那么多优秀的留学人才选择留在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文化被破坏殆尽,人们对民族没有认同感,觉得中国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于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也没有了,既然中国都是学习外国,不如留在外国学习外国好了。要转变这种状况只有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

第二,更加积极学习西方,在学习中超越。不可否认,当前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先进、发达,学习西方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对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学习决不可停留于简单的模仿、复述,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先进的文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我们要发挥玄奘法师求法的精神,不畏艰难,取得真经,同时还要超过西方。自从玄奘法师求法以后,佛教在印度就衰落了,而佛教则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样,我们学习西方的目的是要超过西方,后来居上,这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最终目标,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复兴。

第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长期以来我们都说科教兴国,可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也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远远达不到世界一流,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首先就是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张之洞作为一个封建官僚都能认识到教育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奋力筹措资金开办各种学堂,选派留学生,聘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我们今天更应该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总之,张之洞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的思想,是探索中华民族自强之路的宝贵成果,虽然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陈山榜.张之洞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西学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孤本《性原广嗣》与西学之影响
西学大家系列丛书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