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已成当务之急
2014-08-15刘汉文秦海生
■ 刘汉文 秦海生
2013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9%,农机从业者达5300多万人,农机化发展进入中级阶段。据笔者对陕西南郑县进行了相关调研,目前粮食烘干机械化仍是薄弱环节,认为现在大力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时机与条件已成熟,也是今后5~10年农机化发展的重点与“亮点”。
1 大力发展的紧迫性
南郑县位于陕西西南部,粮油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为主,是典型的稻麦(油)二茬轮作区。年种植水稻20000hm2(30万亩)、油菜籽10000hm2(15万亩)、小麦5334hm2(8万亩)玉米16667hm2(丘陵坡地为主25万亩),季节性强,必须快收快种抢农时,以满足高产丰产的农艺要求。近年来,随之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但这一发展态势也受到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配套特别是烘干机械化及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制约。过去一家一户种植面积三五亩,自家场院用三五分地硬化后作晒场就可满足粮食收后晾晒需要。现在种粮大户种植面积若达到6.67hm2(100亩),夏季产粮20t、秋季产粮60t,就需要八九亩地的大晒场,这是农户无法达到的。南郑县有“十年秋收九年淋”的气象规律,稻麦收获期常常出现阴雨霉雨天气,而收获后粮食含水率往往高达24%~35%。因气候潮湿,谷物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储存水分要求,造成霉变发芽以及在晾晒过程中抛洒损失等,一般年损失达5%、灾年达15%以上。
由此造成的后果:一是自然干燥谷物达不到国家收储标准,其等级降低,出售价下降3%~5%,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自然干燥耗费的人工成本高,每亩水稻自然晾晒需1.5个工日;三是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巨大的晒场建设费用农户无力承担;四是传统的晾晒原始生产方式也大大降低了有限土地的使用效率;五是遏制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进程,农业产业无法做大做强。
2 推广普及的可行性
(1)减少晒场节约用地。机械干燥占用场地少,无需投资修建永久性硬化晒场,可节省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以南郑县为例,如果粮食烘干实现机械化,全县将因此减少晒场占地4000~5334hm2(6万~8万亩),这些土地用于农林果或其它副业生产,其经济效益不可小估。同时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一是降低人工耗费,有利于节本增效,据估算机械化烘干比人工晒干节节省费用约45元/亩;二是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紧缺问题;三是可根治较普遍的公路晒粮陋习,减少粮食污染,同时也降低交通安全事故隐患。
(2)减少粮食霉变提高品质。遇上灾害性天气,机械化烘干可以使谷物及时干燥,降低霉变损失。欧、美等发达国家谷物收后机械化干燥达95%,损失率降到1%。如果我国能使谷物收后机械化干燥率提高到50%,则可将损失降低到3%以下。同时机械化干燥通过清选、干燥、缓苏、冷却、装袋等工序,可以克服自然干燥的诸多弊端。机械干燥做到谷物不落地,减少土石混入,提高品质与收购等级,价格可提高5%~20%,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提高粮食储备的安全性。作为储备用粮,机械化干燥后的最终水份值和含水率均匀性得到保障,可减缓粮食储存的陈化速度。在日本,含水率24%的稻谷放置10小时以后再进行干燥,就只能作饲料粮。我国按照GB1350-1999标准,稻谷收购的含水率是14.5%,在常温下的储存时间在一年以内。在一年内不加工食用,会导致严重的陈化损失。而机械化烘干,可以精确控制,将稻谷的水份降低到12%~13%,储存时间可达2~4年不陈化。这对于粮食的安全储备来说,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4)南郑推广普及条件得天独厚。在南郑县这样的稻麦(油)轮作区,夏收作业季(小麦、油菜籽)、水稻作业季、玉米作业季之间有很长的时间差,可使烘干机械全年的使用达三个作业季,作业时间长达75~105天,为提高烘干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套中型烘干机械在大型农场或种粮大户的一个作业季一般为25~35天,可以承担167~267hm2(2500~4000亩)粮油作物面积的烘干作业。目前,全县年经营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700多个,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大户100多个,只要地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到位,农机产业领域完全有能力来发展烘干机械化。
3 发展思路及建设模式
南郑县有30个镇、504个村,其中粮油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平川、丘陵和浅山区,发展粮油烘干机械化应以这一区域为主。根据国有农场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南郑县应以乡镇为中心,建设40个烘干机械化示范中心;以粮油主产区的社区为基地,建设50个示范点。在发展路径上,应是“国家扶持引导,统筹规划指导,社会投资为主,股份运行机制,区域服务示范”,建设可有四种模式。
(1)粮油收储企业建烘干中心。有实力的粮油收储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水份、含杂率等设施仪器,将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的稻谷、油菜籽等直接交由收储企业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国家粮油收购政策,合理确定价格,折算为成品粮油。收储企业为售粮农户建立账户,扣除烘干费用为农户实际售粮应得款。农户凭证支取现金或成品粮油。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烘干中心。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业的公司,可以实行服务“前移”,由收购、加工成品粮转变为收购半成品湿谷。把服务的“链条”延长到田间地头,则有利于订单式服务及生产基地化,长期获得稳定优质的货源,在合作中壮大,实现粮食生产者与粮食加工销售企业“双赢”。
(3)种植大户股份制合建烘干示范点。相邻片区的3~5个种植大户以满足自身生产发展需求为主,联合投资建设烘干中心,采取股份制经营管理,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在发展中壮大成长。
(4)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社区烘干示范点。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筹资金及社员入股、烘干设备制造企业入股等形式筹资建设烘干中心,为本社成员提供粮油烘干服务,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来产生示范效应,增强凝聚力。
4 发展对策及建议
(1)农机部门要主动作为。农机部门要根据实际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规和政策措施,充分用好农机补贴政策,争取国家、省和县政府财政支持。通过立项、购机补贴、整合资源等加大机械化干燥示范推广工作力度。重点在商品粮主产区、良种繁育加工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农民对机械化粮油烘干要求迫切的地区、公路晒粮屡禁不止的地区抓好典型示范推广,建设一批粮食烘干机械化示范基地或干燥中心,要尽可能与联合收割机、粮食初(深)加工相结合、相配套,形成产业链。抓好技术培训,做好机具售后服务,使购机户掌握使用与经营技巧,以实效和优质的服务,促进烘干机械化技术推广普及。
(2)合理选型配套。适应性强、多功能、高效率、节能、优价是选择烘干机的主要因素。①按热源方式选择:根据当地能源条件尽量选择多能源干燥机,如电、柴油、煤油、太阳能、秸杆等,以增加适应性。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接近自然干燥状态,干燥后的粮食食味好,不污染食物和环境,成本低,但系统投资高,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只适于光照时间长的地区。②根据功能选择:一机多用,除能烘干粮食外,也能烘干诸如油菜籽、中药材、淀粉等多种农产品;应具备杀菌、消毒等多功能;干燥机应有全自动计算机控制系统,水分检测、干燥速度、谷物温度、谷物量、外界气温变化对干燥温度修正、燃烧温度、定时停机、定水分停机等安全保护控制由计算机完成,如金子农机、上海三久公司的干燥机就有比较卓越的表现。③容量型号选择:干燥大量谷物一般应采用多机组联机安装方式进行配置。低温循环式干燥,谷物品质、发芽率都不受影响,是制种、高品质谷物的理想干燥方式,一般要求干燥速度(每小时脱水率)应低于0.8个百分点;对于抗灾抢烘、常规口粮和饲料粮的干燥可选择较高干燥速度的主机。
(3)探索合适的运行机制。一是专业户或专业服务公司。采取各级政府累加补贴、农机推广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小型多功能移动式干燥机,逐步形成农机专业服务公司,与联合收割机配套开展跨区作业,进行社会化、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服务。二是按照合作互助、代贮代管、市场运作的基本要求建立产区粮食合作银行。利用粮食部门的仓储设施或农业农机服务中心的基地设施,购置大中型干燥、贮藏设备,与农民签定粮食储蓄合同,将农民手中的湿粮测定水分、含杂率和称量后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烘干,分品种仓储。由农民承担干燥和储存管理费,农民用粮时凭储粮凭证随时提取;需用钱时,也可按合同或市场价格提取现金。这样既可提高干燥仓储设备的利用率,又可有效避免分户晾晒和仓储的损失,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粮食烘干加工销售中心。在农民完全自愿互利基础上成立新型农机合作社或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使其具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由农机服务合作社统一建立一个或多个粮食烘干加工销售点,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中心。社员按照入会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交给合作社,按统一标准进行机械化筛选、分级、烘干、加工、包装、销售,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这种形式可以有效达到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