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的主体性特点

2014-08-15河南省南水北调建管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4年8期
关键词:客体职能建构

□陈 雯(河南省南水北调建管局)

0 引言

电子文件时代对传统的档案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档案理念提出“谁是主体”和“客体是什么”的问题,其实质是“重新认识来源原则,把档案工作中心由档案实体保管移向形成档案的活动过程。后保管和后现代主义趋势将影响到每一位形成、管理、保管和利用记录信息的人。”因此,怎样理解档案的主体性特点,成为当前档案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

1 档案要成为活的“社会器官”

“我们需要想方设法把自我满足的封闭的档案界转变成与当代社会同步、对社会有益、并具有活力的档案界,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数字时代变成毫无用处的化石。”传统理念把档案当作记忆的容器,又把客观真实性作为记忆的原则。因而记忆成了“无主体”的抽象连续性记录,档案与社会生活是一种无机的、片面的关系。因而,社会生活向前发展,而档案却被它的记忆凝固在过去。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的主体性要求,则是把档案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器官的存在,共同参与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在这种关系中,档案的主体性就是社会的主体性,档案的生命与社会文明的生命是共同存在的。档案的社会职能、价值、地位由社会决定,档案工作不是独上高楼,而是穿行于社会生活之中。档案工作如果对现实生活没有支持和推动,不能成为主动的力量,档案工作的社会职能就会被边缘化。

档案的记忆功能提出我们记忆什么的问题,也包含了对主体问题的回答。我们要问谁的记忆?然后才可能有对记忆什么的判断,决定保存什么和销毁什么。从主体性原则看,记忆应该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既保存相对独立的个体历史,又被社会记忆规定其取舍。记忆的意义不在记忆本身,甚至不在文件本身,而是被社会进步不断剪切的片段和元素。记忆不再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作为手段。“现代记忆更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纬度,是人类用以感知现今这个迅速前行的世界的一系列激励工具。从这个角度讲,关于证据、证词、证明以及档案的概念与实践,绝不是以往行为和历史事实(遭受到多变的记忆的一再发掘)的无生命的、中立的容器。”

2 档案要成为社会的“自画像”

后保管档案管理理论对档案传统理念的主体和客体认识提出了挑战。档案客体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我们挑选的结果;档案主体是从社会主体分享的众多的、变动的主体的一部分,是档案客体的创造者。真正能够操作的客观性,是由那些构成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个体主体活动造成的事物的客观性,是档案主体创造出档案客体。“档案中没有待发现或保护的那一个大写的‘真相’,而是存在许多个真相,许多种声音,许多的认识,以及许多的故事。鉴定的依据不是预测历史研究趋势或历史学阐述的价值,而是以档案工作者对值得作为文献记忆保存的那些社会特性和特征的研究为基础,去反映社会自身的功能和活动。”

从文件转移到职能,体现对主体的社会性的诉求,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把“该做的”和“实际做的”显示出来,产生了档案的创造性空间,实际参与了现实文化的创造,参与了与未来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工作的能动性实现出来。“宏观鉴定策略把鉴定的首要焦点从文件转移到文件产生的职能背景。……首先,文件形成者的哪些职能和活动应该被记录(而不是哪些文件应该得到保存)?其次,一个机构在计划和落实重要的职能、项目和工作时,谁会产生文件,产生什么类型的文件,这个人在文件的形成和日后的利用中会与谁合作或交往?再次,哪些文件形成者或“职能”(而不是文件)最重要?最后这个问题最为关键。……只有当上述问题得到解答后,档案工作者才能现实地锁定那些可能最具档案价值潜力的真实文件或文件系列。”宏观鉴定最终还是选择文件,但由于这种选择,使保存和销毁有了不同结果。决定活动比文件更重要的内在逻辑就是从档案主体性出发。

本质上,档案应当是人类创造自身的一种文化活动。创造性是主体的应有之义。“必须视档案为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必须视档案馆为权力的场所而非权力的记录者。档案不仅仅记录文化行为,也从事文化行为。”

3 档案要成为“未来的历史”

现在,在信息社会的语境中我们已经看到,主体与客体并非天然同一或者一致。甚至我们发现,主体与客体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在不断的调整。“我们怎样想像自己?我们曾一直怎样想像自己?什么范式会促成和推动我们未来(我们一起想像的那个未来)的观念、工作及使命?”传统理念的档案可以理解为“他画像”,因而只能是像我现在的样子,而信息社会追求的是像我未来可能的样子。

档案保存历史,但不是简单的描述历史,而是对历史的创造过程。创造活动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想象力。“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尔斯为我们找到了信息时代人们应对恐慌和变化的方法——社会学的想象力。他指出:‘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界,以及或许就发生在它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的全貌。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像力。’”想像需要有一个想象空间,从对这个空间的理解和把握,就提出档案主体是什么样的主体,是不是自觉的主体。

档案是对历史的记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忆?需要什么样的记忆决定于什么样的“我们”。我们是属于现在的还是属于过去的?是为过去而记忆还是为现在和未来而记忆?“过去的我们”的记忆就不可能满足“现在和未来的我们”的需要。如果在档案鉴定时没有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我们,那么这样的档案就不属于我们。“今天鉴定昨天的文件,主要是为未来创造过去。可是未来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过去呢?”关于档案理念的变化,其实就是“这一代档案工作者希望为文明和文化制作什么样的礼物?当他们试图为未来馈赠一个过去的时候,又想让未来怎样来记忆他们?”“现在如何选择过去并使未来据此了解自己?”无论历史还是对历史的记忆,都不会为我们提供未来,甚至不能说明主体(我们是谁),档案提供未来,就是说,档案必须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4 档案主体要成为“社会化主体”

档案工作由档案的主体和客体构成,而主体与客体应当是现实的对象性存在。档案后保管理论从档案操作过程表达了这种理念。主体与客体是一个不断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对象化的过程。在实践中,这一过程实现的关键是档案鉴定。信息社会的档案鉴定对档案的客观性、全面性提出挑战:“鉴定是档案工作者承担的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他们才在真正地形成档案,决定着什么被记忆什么被忘却,谁能够声名远播,谁最后无声无迹。在这样的建构活动中,正是鉴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鉴定的过程就是确定载入档案的人、物、事的过程,它界定和选择哪些文件成为档案,并接受随之而来的各类档案处理(包括著录、保护、展览、查考等),它最终判定哪些文件被销毁。”我们寻找档案主体的意义是因为,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构建中,主体是主动的力量,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化。因此,档案的价值,保存什么,销毁什么,是档案主体在为未来的历史承担责任,而非仅仅是对现实的客观真实的记录。

后现代档案保管理念的“宏观鉴定”改变了对档案客体的诉求,首先关注职能价值,把对客体的文件价值改变为形成文件的过程特别是文件生产者的职能的价值。转变的原因在于从这样的视角能够发现客体中的主体。社会主体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把握这种方式才能建构档案主体。宏观鉴定的意义就是从现实的主体与客体互动中不断地寻找主体,现实的主体是什么样子就从其互动中找到答案。

后保管理论特别重视活动,把职能置于比文件更重要的位置,这反映出档案主体的社会性建构的需要。档案主体的存在空间越大,对客体的诉求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画的越大,他周边的接触面就越大一样。同样,要想扩大对客体的接触面,就需要扩大主体。特里·库克在第42届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上强调,来源实质上与多样的职能及活动关系相联,而不是主要与其初始的组织结构相联。显然这是指向档案的主体性。

从档案史可以看出档案主体的建构史,档案的主体性建构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从证据依次转向记忆、认同、社会”的四个阶段。我们考察这四个阶段,能够清晰地看到档案主体在角色定位中的变化规律,最重要的就是档案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在把档案作为证据的阶段,档案主体就是作为法律的存在。在记忆的阶段,可以看出档案主体的自我意识存在,是主体在历史领域的实现阶段。认同阶段是主体有意识社会化阶段,因为认同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而在社会(或社区)阶段,则是主体普遍必然性的社会建构。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作为人类主体的真正开始。从档案的职能特征变化,说明档案主体实际上是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档案主体不是档案管理独立产生的,而是不断地由社会生成,因而档案主体是通过有意识地寻找和建构而确定的。

5 结语

只有创新对档案主体认识的内涵,确立档案的主体性变革方向,才能奠定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管理的理论基础,才能参与创造现实和未来的活动中,让档案为未来提供更有价值和更丰富的借鉴。“新来源观和宏观鉴定论是知识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知识服务是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核心和目的。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思想内核体现和反映了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完成档案管理的“转型升级”,应对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上必须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的核心就是档案的主体性原则。

[1][加]特里·库克,刘越男译.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J].山西档案,1997(2).

[2][加]特里·库克,四个档案范式——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档案学研究,2011(03).

[3][加]T·库克,铭记未来——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作用(2001).中国档案报,2010年12月30日.

[4][加]特里·库克,对数字时代来源原则的反思.档案学研究,2011(1).

[5]徐拥军.档案后保管范式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8(2).

猜你喜欢

客体职能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职能与功能
建构游戏玩不够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