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目标带教在临床导师带教中的应用

2014-08-15施亦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带教导师护士

施亦佳

临床护理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的护理队伍。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1]。为了使毕业后护士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更好更快地掌握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保证临床带教的质量,我院对毕业后护士实施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在一对一导师带教模式基础上将临床带教内容、目标分解细化至每周,使导师和新护士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每周结束,导师考核分析,及时改进带教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和2010年毕业的护士67名作为对照组,年龄20~27岁,平均年龄(25.24±1.59)岁。其中本科34 名,占50.75%;大专19 名,占28.36%,中专14 名,占20.90%。实施周目标带教后2011年和2012年毕业的护士78名设为观察组,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88±1.87)岁。其中本科36名,占46.15%;大专26名,占33.33%,中专16名,占20.51%。两组均为女性,均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方式,观察组采取周目标带教方式,具体如下:

1.2.1 导师的定位 按照临床护理专业指导老师标准筛选导师[2],导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熟练,法制观念强,沟通及表达能力强的护理骨干,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而是通过考评评出真正具有带教资格的临床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上岗前对导师进行教学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1.2.2 确定带教目标 根据临床教学目标,导师结合科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对带教内容按阶段分类分项,包括制度规章和职业道德学习、检查药物及院感防控基础知识、沟通能力训练、专科理论、专科技能、医嘱处理、护理书写、护理程序的运用8大项,并对每项细化,确定每周的带教目标。带教目标必须逐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并且要具体、明了,具备可操作性。

1.2.3 周目标教学评价 由导师负责一位毕业后护士的全程临床能力培训和临床工作督导,导师和护士根据制定的每周带教目标,可以全面、清晰、准确地把握每周的学习内容,按学习项目逐项带教学习。指导具体临床带教进程,每周末由导师对所要达到的周目标内容逐项进行考核,对未如期完成周目标带教项目的护士,帮助其分析原因,改进某个环节的带教方法,督促训练,与下周的带教目标一起考核完成。

1.2.4 建立考核标准—编制岗位培训手册 为降低带教过程中导师个人因素对带教效果的影响,减少质量偏差,依据周目标内容由护士长建立护士岗位培训手册,使每周的考核评价内容精确、具体、操作性强,每周目标要求掌握的技术操作如四步触诊、会阴擦洗、心电监测等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评分等级,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量化考核护理程序的运用,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健康宣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分值中。导师按量化项目训练,按标准考核,并及时记载在相应栏目内,护士对带教进程一目了然。

1.3 效果评价 (1)“三基”理论考核成绩。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2)操作考核成绩。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3)临床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以案例实境分析对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应变处理能力、人文关怀及素养5个方面内容的考核,80分为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新护士“三基”理论及操作成绩(表1)

表1 两组护士三基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士三基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s)

组别 人数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对照组67 78.34 ±8.62 84.70 ±7.48观察组 78 89.04 ±6.95 92.66 ±6.35 t值8.2721 6.9321 P值<0.001<0.001

2.2 两组新护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新护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名(%)

3 讨论

3.1 周目标带教有利于师生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使护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激发了护士主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消除盲目性与被动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表1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后护士“三基”理论、操作成绩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周目标带教提高了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 周目标带教把快速提高护士的临床综合技能作为工作重点,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反映了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临床科室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士的思维判断和技术水平对预后发挥着重要作用[4]。表2结果显示,实施周目标带教前护士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合格率均不高,原因可能是现有护士大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素养低。周目标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对分管患者全过程的护理,观察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践技能。根据护士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护士需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及素养,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不同要求的患者交流意见,解决矛盾。因此,有效的护患沟通能力是决定患者满意度、依从性及康复的关键因素[5]。护士在最初进入护理岗位时,因缺乏交流技巧而无法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且以往临床带教中,重视技术性技能的带教,执行各项医嘱和护理操作技术,而非技术性技能如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实施周目标带教后这二项能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周目标带教强调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质量的可控制性和科学教学的先进性[6],将操作前后沟通解释、围手术期人文关怀、医护患沟通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周评价,促使导师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学生灵活应用各种技巧,新毕业护士学会了如何与患者交流沟通,并能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矛盾。周目标带教让导师和学生都产生紧迫感,确保每周教学目标的完成,减少了学习中的惰性,通过反复学习,毕业后护士在理论、操作、护理患者能力方面明显提高。

3.3 持续监控规范周目标带教行为 临床工作繁忙,导师既要照护患者,又要带教学生,对临床带教的重视不够,有时不能做到按时进行周目标教学评价,护理部每月对临床教学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常规月质量考评项目,各类临床教学记录、教学计划的实施、周目标教学评价等被列为质量控制指标,可督促临床导师加强带教责任心,教学双方通过每周考核评价,来达到监控的目的,避免了传统带教的随意性,护士临床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缩短了带教周期。

采用周目标带教保证了临床带教质量,每周的带教内容设计符合临床带教计划的要求和临床需求,周目标带教方法的有效落实,缩短了毕业后护士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化磨合期,促进了成长。护理管理者应结合初级职称护士的实际需求及具体情况[7],不断探索研究,制定适合护士职业发展的规范化培训内容与实施方案,以满足护士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1]陈 红,曾继红,李 芸.进修护士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20):1952 -1953.

[2]Clynes MP,Raftery SE.Feedback:An essential ele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 Pract,2008,8(6):405-411.

[3]彭翠香,王非凡,崔 莹,等.系统化护理教学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503 -504.

[4]薛 梅,李庆印.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52 -654.

[5]宫叶琴,安秋月,林 英,等.实习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9 -11.

[6]邓 旭.临床护理周目标教学的管理[J].护理研究,2006,20(4):1026-1027.

[7]邵文利,庞蓓蕾,杨 莘.初级职称护士岗位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47 -849.

猜你喜欢

带教导师护士
最美护士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寓素质教育于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做法
PBL联合CBL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医学生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