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大学生影视教育 培养蒙太奇思维

2014-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大学生

韦 朋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丹尼尔·贝尔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它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当今世界在电影诞生以前,还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如此地走近大众,与大众一起狂欢,把艺术彻底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历史悠久的文学如诗歌、小说等在今天的青少年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伴随他们成长的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艺术样式——影视。

当前,我国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基本上是在电影银幕/电视屏幕前长大的,是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成长起来的。据2002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家庭里,表示“天天看电视”的儿童有64.2%,“经常看电视”(每周3-6天)的有19.5%,“偶尔看电视”(每周2天以下)的有14.5%,“不看电视”的只有1%。[2]

影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它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等所有的界限,所有人都能同聚一个电影院,同享一个银幕/屏幕。正如美国乔治·格伯纳博士所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如此众多的不同种族的人从幼儿园到疗养院,从贫民区到高楼大厦,他们都在享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中的信息和图像,而且那些被编出来的故事尽管未经证实,却都那样的深入人心。”[3]

影视文化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对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影视课程陆陆续续地登上了我同一些高校的神圣殿堂。1982年8月,在当时国家教委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高校电影课教师讲习班”,并在这讲习班期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协会”(即现在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协会)。以后由国家教委牵头并发文,每两年举行的年会,已经成为检阅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成果、交流影视教育经验、进行影视学术探讨、培训影视教育师资的基地。

至此,中国高等院校终于结束了“八年以前,我国开设电影课程的学校除一所专门的电影学院外仅有一所”的局面。1985年,国家教育部文件指出:“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如今,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032所全日制高校中,已经有近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课程,还有一些高校成立了电影电视研究机构,甚至设置了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其归属也从单一的中文系扩展到艺术系、新闻传播系等。

但如果与美国等国家去比较的话,我们就容易看出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仅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便有1000多所开设了电影电视课程,主修或选修的学生达10万名。到1981年,有600多所大学设置了影视专业,攻读学位的数万人,可以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有100多所大学可以授予影视博士学位。大家都明白,美国的电影电视企业再发达,也容纳不了每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美国大学影视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专职的影视工作者,而是将影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加入大学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系中,使学生掌握影像文化多维的视听思维方式,掌握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影视专业知识已经成为美国文科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在高校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呢?

一、审美能力培养的需要

那么怎样使大学生这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正确面对来自各种五花八门的媒介包括影视传播的信息,便成为全社会尤其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影视作品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门完全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建筑和摄影等诸多艺术元素的艺术,它所提供的全部审美信息是通过视听语言在同一时间里出现,观众的几乎所有的感官并用,去体会其间无穷的魅力。

我们应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通识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使大学生在心智上能够穿越各种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早日拥有分析选择影视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因为电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影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功能。”[4]在高校开展影视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接受具有震撼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一满足热衷于“读图”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还要促使他们在艺术享受的潜移默化间,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外电影文化的发展历史,从而陶冶他们的艺术修养,从而整个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电影是“第七艺术”,它从文学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对于电影有一种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影视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正如美国导演威廉·惠勒所说:“一个导演也许能把影片拍得比剧本好一点,但他却不可能靠某种导演的魔法把一个坏故事变成好故事。”[5]

所以,文学与电影的相似性有很多,如它们都是时间艺术,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它们都以叙事与抒情为两大手段;都常用戏剧化冲突的方式来叙事……但是它们的本质区别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各自的叙述语言上:文学的语言是文字,影视的语言是影像。文字是静态的,并且是一种线性阅读,它与艺术形象是间接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读者强大想象力的发挥,语言符号刺激着读者的大脑,读者迅速地把语言词汇化为一个个的心理表象,并进行积极的分解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表象,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感”。[6]

影视的语言是直观的运动着的影像,即视听语言,它是影视艺术最根本的特性,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是对画面与声音的同时感受。两者语言的不同决定了鉴赏时方法的本质的不同。

还需要确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要以培养学生电影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提高审美意识。

二、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

深刻认识影视教育功能,着重培养影视思维能力,影视对大学生有很大的教育功能。优秀影视作品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而不良的影视作品其误导作用也是相当大。影视对人们的影响已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它的教育作用越来越被看重。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提高大学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程度,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灵的洗礼,树立健康的、积极的审美标准,而摈弃病态的、落后的审美趣味。

荷兰水兵看了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后真的起义了,于是欧洲的评论家说爱森斯坦比一个红军师还要危险。反过来,一部不良的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误导也是相当具有负面效果的。如美国格里非斯执导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丑化黑人、美化白人“三 K党”,它于1915年3月在洛杉矶首映,由于宣扬了种族主义,影片上映之日成了美国各大、中城市骚乱和抗议频起之时。美国“全国促进有色人种福利协会”领导了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抗议影片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声讨影片煽动了对黑人的仇恨情绪。当时发生了激烈械斗,并引发流血和死亡事件,于是影片在一些城市被禁止放映。

再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热播尽管好评潮,万人空巷,但描述黑社会生活的情节在当时也对青少年曾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再如,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天文地理、生命起源、社会自然、人物传奇……什么都有,受到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阶层的观众的欢迎,但我们的教材中很难找到这些知识的踪影,即使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有一位理科大学生感叹说,以前看《红楼梦》只关注爱情故事,并不觉得它的伟大,而观看了“百家讲坛”里的“红楼六家谈”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才明白《红楼梦》的经典性。

所以说,让大学生多观摩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使他们接触到专业以外的各种边缘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合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可以接触到非专业知识,充实他们的知识库,提升知识水平。

事实证明,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使我们的大学生获得了感官表层的愉悦和心理满足,并且还在这种不断深化的娱乐当中,把他们一种潜藏的丰富的内心开掘出来,每当电影中的故事与他们个体的人生形式和生命节奏相对应时,其灵魂深处就会迸发出一种激动和美好的情绪,在情感和理智的撞击中,在辨别社会人生真伪、善恶、爱憎等的体悟中,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体味出高尚的情操,最终使他们的心灵升华到一个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高远境界。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蒙太奇思维能力的需要

大学影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影视工作者,或者是培养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的电影评论家,它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电影思维能力。在国外,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电影思维能力是他们的主导思想,电影思维已经被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影视作品是一个由二维画面、三维深度幻觉、时间纬度再加上声音元素构成的多维时空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语言体系,所以,影视比文学、音乐等时间艺术多了立体、多维的空间,比美术、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多了时间纬度。

路遥小说《人生》中刘巧珍结婚的情节,读者要通过作者对婚礼的描述并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艺术的再创造;而电影《人生》则以刘巧珍穿着一件大红袄盘着腿坐在炕上开始,以很响的唢呐声结束,给观众一种直接的视觉听觉冲击,也就是说,观众以对画面和音响的同时感受取代了文字的线性阅读。

所以,影视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它的艺术内涵、表现手段,更包括了从它的表现手段中折射出来的多平面的、多方位的立体化的思维模式:拍摄角度的变化、长短镜头的交替、景别的选择、蒙太奇的变化、声音的加入……它被运用于影视中,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认知方式,久而久之,更影响我们对其它方面的认知和思考的方式。

国外的一些学术著作,其论据往往旁征博引,涉猎众多,其论辩往往海阔天空、纵横驰骋。把他们的著作与影视做一比较,会发现其思维模式如出一辙。二者之间,谁影响谁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上的优越性,我们应该借鉴它,在高校影视教育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走向社会时能较好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从而具有创新精神。

因此,高校影视教育应当确立一个合理的学科地位,然而我国在这方面恰恰没有迈出关键的一步。

[1] [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朱晋州. 电视传媒对我国儿童的影响[J]. 大地,2003,(16).

[3] 程善邦. 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 周宪.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 张凤铸,等. 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C].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 电影艺术译丛[J]. 1981,(2).

[6] 陈旭光. 电影艺术讲稿导论——课前的话[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大学生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纸的艺术
大学生之歌
影视风起
影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