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两种句法歧义结构对比
2014-08-15常婧
常 婧
(周口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自然语言的表达符号与表达形式有限,而表达的内容无限,这就决定了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歧义现象。什么是歧义?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阐述:“歧义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析成几种结构,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中有一个多义成分。”[1]可见,歧义是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形式。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它们在诸多方面不同,许多英语句子的歧义在汉语中无对等项。但是英语和汉语又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可比性。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歧义可分成结构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指称歧义(referential ambiguity)和话语歧义(discourse ambiguity)等不同类型。[2]本文就从多层修饰结构和语义结构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歧义进行分析。
一、多层修饰结构引起的歧义
(一)定语修饰语前置
修饰语都有特定的修饰对象与范围,当这种修饰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时就产生了歧义。当出现多个修饰词或多个中心词时,其中的修饰关系会有多种理解,尤其是and连接的并列结构。修饰语与并列中心词之间,既可以是就近修饰,也可是并列修饰;并列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既能是结合意义,也能是分离意义。[3]英汉语中都存在定语修饰语前置的结构。
1.“Adj+N+and+N”:按就近修饰和并列修饰可分别分析为:(Adj+N)+and+N 或 Adj+(N+and+N)两种。如:(little cats)and dogs;little(cats and dogs)。
2.“Adj+and+Adj+N”:按结合意义和分离意义可分别分析为:(Adj+and+Adj)+N或(Adj+N)+(Adj+N)两种。如:(white and blue)flags;(white flags)and(blue flags)。
3.“N+N+N”:可分析为(N+N)+N 或 N+(N+N)。如:盲人按摩院可理解为:(盲人按摩)院,职员是盲人的按摩院,盲人(按摩院),专门为盲人服务的按摩院。
4.“Adj+N’s+N”:可分析为(Adj+N’s)+N 或 Adj+(N’s+N)。如:(Beautiful girl’s)clothes;Beautiful(girl’s clothes)。
5.“ N/Pron+N/Pron’s+N ”: 可 分 析 为 N/Pron+(N/Pron’s+N)或(N/Pron+N/Pron)’s+N两种。如:Tom and(Mike’s brother);(Tom and Mike)’s brother。
6.含动词的修饰语+名词
在英语中此结构表现为:N+of+N,而在汉语中为:动词+的+名词。这种结构牵涉到中心项名词的语旨角色到底是受事还是施事的歧义问题。如:关心工厂的职工,可理解为(关心工厂的)职工,和关心(工厂的职工),前者中职工是施事,后者中职工是受事。英语中这种歧义为:the painting of a girl(一个女孩画的画,“a girl”为施事;一幅画着女孩的画,“a girl”为受事)。
(二)定语修饰语后置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位于被修饰词之前,一般不会引起歧义。而英语语序不如汉语严格,特别是定语、状语修饰语可以前置或后置,位置灵活。因此定语修饰语后置引起修饰对象与范围模糊而产生的句法歧义是英语特有的。[4]定语修饰语可以是定语从句,也可能是短语。如:
(1)Bill saw a woman with a girl who was beautiful.
句子中的从句“who was beautiful”既可修饰“a woman”,表示那位妇女很漂亮,也可修饰“a girl”,表示那个孩子很漂亮。
(2)This is the brother of the boy’s girlfriend.
例句(2)可理解为(the brother of(the boy’s girlfriend)),表示是男孩女朋友的哥哥,也可理解为((the brother of the boy)’s girlfriend)。
1.介词短语后置
英语中介词短语的功能很多,一个名词短语后紧跟的介词短语可作定语、状语、宾补等。英语中由于后置介词短语的功能不确定,往往会引起句法歧义。[5]而汉语中,修饰语常跟着被修饰语,所以由介词后置引起的歧义在汉语中很少见。英语中的这类歧义句有;
(3)John beat the man with a stick.
(4)The police found the criminal at the airport.
例(3)中的介词短语既可以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如(3a),又可以作定语修饰其前面的名词短语如(3b)。
(3a)[John [beat [[the man] with a stick ]]]
(3b)[[John [beat [ the man ]]] with a stick]
例(4)中的介词短语可作状语修饰动词found,表示警察在机场找到罪犯;也可作宾语补足语,修饰宾语 the criminal,表示警察发现那名罪犯在机场。
英语中前后置现象十分普遍,而汉语中后置的情况不多,这正体现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在英语中,当介词词组、从句、较长的分词结构作名词修饰语时,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一般后置。这符合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但也违反了逻辑思维的语序,所以容易产生歧义。
汉语虽然很少有介词短语后置,但一些正常语序中介词短语在句中因可修饰不同的成分,也会引起歧义。[6]如:
(5)他在车上看见了孩子。
由于介词短语“在车上”既可表示施动者所在的处所,也可表示受动者所在的处所,因此例(5)可有以下三种解释:
(5a)他在车上看见了孩子,孩子不在车上。
(5b)他看见孩子在车上,他不在车上。
(5c)他在车上看见孩子,双方都在车上。
2.主要谓语动词不明确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词形变化包含了句子大部分的结构信息和功能信息。英语句子结构框架清晰,很容易分析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因而英语的歧义较少出现于主谓部分,而多见于修饰语部分,比如定语、状语。汉语修饰语一般放在所修饰词语之前,位置比较固定;动词没有形态变化,主、谓语不受一致关系的制约。汉语的这些句法特征决定了汉语句子的核心架构部分因难辨别而引起歧义。[7]
英语只允许一个动词作谓语,而汉语连动式SV1V2有两个动词,V1和V2都可以成为主要谓语动词。如:
(6)他开车回家了。
若“开车”为主要动词,“回家”则表示目的,他开车是为了回家;若“回家”为主要动词,“开车”则表示方式。相对应的英语分别为“He drove his car to go home”和“He went home by car”。
二、语义结构歧义
(一)并列结构中黏合程度不同造成的歧义
英语中由“and”或“or”及汉语中由“和”或“或”连接的并列结构,由于黏合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均可出现。如:
(7)Jane and Jack bought a car.
如果并列成分黏合紧密,就可理解为Jane和Jack合买了一辆车;如果黏合松散,则可理解为他们各自买了一辆车。汉语中这样的歧义句有:
(8)小王和小赵与他们的同事出去了。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小王和小赵与分别他们各自的同事出去了”或“小王和小赵与他们共同的同事出去了”。
(二)否定范围歧义
英汉语中,通常都借助于否定词构成否定。英语中的否定词主要是“not”或“no”,而汉语中多是“不”或“没有”等词。在否定句中,某些否定词的范围不明确易造成句子歧义。[8]否定范围一般指从否定词延伸到句末或后位状语之前。否定主要分为全部否定和部分否定。全部否定是指否定主谓之间的肯定关系,否定范围为整个句子;部分否定只否定某一成分而不影响主谓之间的肯定关系,否定范围为句子的某一部分。
1.当形式上的否定词出现在谓语以外,不直接否定谓语时,英语中可能会出现歧义,而在汉语中,句子只表示部分否定,主谓关系仍是肯定的。
(9)No news is good news.
当No作用于主语“news”时表示部分否定,意思是“If there is no news,it means good news”。No作用于全句时,在语义上否定了主谓关系,表示全部否定,意思是“There are some news, but none of them is good news”。而在汉语中:
(10)不好吃总比没东西吃好。
否定词“不”只能否定“好吃”,整个句子仍然是肯定关系,意思是“即使是不好吃的东西也比没有东西吃好”。很明显,这个汉语句子没有任何歧义。
2.英语中经常使用“助动词+not”的形式表示否定,汉语用副词“不”或者“没有”。[9]当否定词直接修饰谓语,或否定词直接做谓语时,英汉语句子都会因否定焦点的不确定而产生歧义。若否定的是谓语动词,句子表示全部否定;若否定的是句子的其他成分,则句子表示部分否定,全句仍可理解为肯定意义。英语中,句末有状语的句子尤其容易出现歧义,句末状语可以在否定范围以内或以外,从而产生歧义。如:
(11)He didn’t marry her because she’s intelligent.
例(11)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他没有娶她,因为她太聪明了,否定的是谓语动词“娶”,为全部否定;第二种是他娶了她,但原因不是因为她聪明,是因为其它的原因,否定的是原因状语,是部分否定。
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歧义句,如:
(12)他不去上海出差。
该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意思是他去出差,但不是去的上海,而是其它地方,否定的是谓语动词“去”,是全部否定;第二种意思是他去上海了但不是为了出差,而是有其他目的,否定的是目的状语,为部分否定。
四、结语
英语和汉语有各自不同的句法结构,因此两种语言句法歧义不是完全对等的。然而由于语言的共性,二者结构方面的类似性又让两种语言具有可比性,产生的结构歧义有着相同的原因。比如:英语的“NP+of+NP”结构和汉语的“动词+的+名词”,歧义产生的原因是结构中的名词既是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是动作的接受者。但是,汉语可以使用介词“对”来消除这一歧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NP+of+NP”句式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要大于汉语“动词+的+名词”这一结构。另一个方面英汉两种不同的语法体系又使英汉结构歧义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英语语法系统性较强,而汉语语法重意合,轻形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某方面汉语的歧义会较多。
[1] 吕叔湘. 歧义类型[J]. 中国语文,1984,(5).
[2] 李爱华,陈桦.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3] 孟祥宇,刘娜娜. 英汉句法歧义结构对比[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
[4] 王琼. 英汉结构歧义对比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5).
[5] 徐烈炯. 生成语法理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 刘乃美. 英汉两种歧义结构句的对比分析[J]. 考试周刊,2007,(43).
[7] 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 张琪.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与个性探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9] 乔艳丽. 试论英汉结构歧义的共性[J]. 邵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