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教师应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加强人文关怀
2014-08-15殷磊夫
殷磊夫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家开放大学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在教学及科研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在公民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十分落后的大背景下,我国开放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也相对不足。据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开放大学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不足以完全胜任目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现实情况的严峻程度和教师面临的空前压力成为广大开放大学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培养开放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意识与责任的认知和养成则较为忽视。把信息技术素养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能辩证地对待人、工具手段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片面崇尚“技术主义”的倾向,进而表现出“工具至上”的思想,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缺乏人文关怀。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科研进展,而且也使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升。
一、辩证地看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
国家开放大学致力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将这些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实行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这本身就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有一些开放大学教师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加工厂,把自己看成是这个加工厂里的自动化流水线,把学生看成原材料和产品。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过程。事实上,这种把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者进行物化的观点会十分有害的。因为,技术本身不是教育,教师和学生是有个性、有尊严、有利益、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
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直接决定了个人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有效的工具,服务于开放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是双向的,这意味着:一方面,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深刻地改变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面貌;另一方面,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也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完善。我们应该坚持技术服务于教学,在应用新技术时一定要客观地评价新技术的教育功能,探索新技术在教育中合理的应用方式。协调信息技术应用与人的发展的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里的良性互动。
二、整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的学习就是意味着要围绕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塑造教学,以及关注发掘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天资。虽然开放大学学生已经具备相应标准的入学资质,但其教育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学习起点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职业性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各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针对相同的培养目标,开放大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整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满足开放大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开放教育人文主义精神。
(一)审慎应用新出现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当出现一种新信息技术,马上就会有人为其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而鼓与呼,然而有时这种主张严重脱离了开放教育的教学实际。国家开放大学办学面向广大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开放大学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偏低,而且他们身处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程度往往也相当有限,如果开放大学教师不加选择地应用新技术,会让这些开放教育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最新版本是2013年1月29日正式发布的“office 2013”,但实际上网络平台上普遍采用的版本仍然是“office97-2003”,如果教师在制作和发布教学资源时采用的是包括“office2007”、“office2010”和“office2013”等较新版本的软件,尽管教学资源本身在技术层面上来看可能十分完美,但在很多没有升级相关软件的学生那里,这些学习资源是无法正常使用的,教师的对新信息技术的盲目使用可能使之前付出的辛劳在现实中变成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自娱自乐。
(二)打造界面友好的开放教育教学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有时候会显得冰冷僵化、刻板理性,往往让开放大学的学生觉得自己面对只是一部毫无表情计算机终端,如果教师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方法,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开放教育教学平台是开放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基本活动空间,关系到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必须着重友好界面的设计。
在设计课程主页时,除了常规的教学文件、教学辅导、教学课件、习题测试等模块之外,还应该适当地公布主讲教师、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办公电话、电子邮箱、个人教学主页和有助于师生相互了解个人图片、视频等,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隔膜,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不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更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笔者曾经在某课程论坛上看到这样一则学生发帖:“您对论坛里每一个提问都认真地回复了,感觉您是一个好老师,谢谢!”。这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的褒奖,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渴求。开放大学的课程论坛里,并不是每一条学生发帖都是高质量的,有些因为水平的局限,有些由于态度的随意或是修养的不足,会出现一些所谓的“问题帖”。比如内容不知所云的,比如相同主题重复出现的,比如有不文明用语的,比如推广非法教育网站的。对包括这些“问题帖”在内的每一条学生发帖及时恰当地予以回复,就是教师在这一教学信息平台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另外,在课程论坛上适度使用一些得体的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会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网络交流的气氛,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网上作业与考核平台、毕业作业指导平台、远程接待中心、高清的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都是开放大学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从设计到使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着力打造它们的友好界面,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和虚拟班级建设
从传播学角度看,开放教育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播过程,而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观念信息与情感意识基础上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信息反馈。开放大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听取学生对于参加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切身感受,并据此作为自己不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既体现了开放大学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关系到开放教育的实际成效。除了开放大学自建的网络教学平台,新的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也给开放教育教师更多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舞台。比如QQ、MSN、微博、微信等都是很好的教学信息反馈的平台。教师还可以运用它们的建群功能建立虚拟班级,在网上开展各种形式的虚拟班级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进行课程模块化的教学设计
开放大学的学生年龄个性、教育背景、职业性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千差万别,开放大学教师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统一的教学平台上,最大程度地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度身定制多种不同进程、不同途径的个性化的指导性学习计划。学习是一个活动建构过程,开放大学教师要致力于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方兴未艾的微课程建设就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它将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学习,转变成碎片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化的课程模块选择和组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能更好满足开放教育学生学习需求,迎合成人学习较为功利性的特点。
三、努力减小信息技术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重视师生网上互动的形式和礼仪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的操作变得日益简便和傻瓜化,这一方面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也满足了他们个性化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这也弱化人的主体意识,容易造成师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感情淡漠,行为失范。开放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有意识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示范遵守基本网络礼仪和师生之间的特殊礼仪。
(二)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媒体与数字化学习资源
开放大学教师要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掌握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形成对校内外的网络媒体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能力,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各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做到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各种各样的淫秽、迷信、反动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存储和开发是开放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下载、购买或校际合作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适应开放教育教学实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与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言论和行为方式。
(三)引导学生了解和避免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开放大学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要向学生传递与信息技术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技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活动,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
[1] 全国高校技术协作委员会.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Z].2010.
[2] 闵庆飞,王彦博.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闫寒冰,魏非. 远程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秀,邓晖. 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取向——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