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刍议
2014-08-15杨雪静
杨雪静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使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大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成功的跨文化理解是建立在能认识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与差异基础上的。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不可分。著名人类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1988:17)指出:“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两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文化语境的差异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二、理论背景
Edward. T. 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点,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额讯息中。低语境则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高语境中信息的承载者是非语言的,信息是衍生出来的,即处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所要表达的信息存在于物质环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换言之,极少的信息存在于言语当中,信息主要是通过动作、身份地位、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空间因素甚至是沉默的方式等表达。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原因,高语境文化变化相对较小、发展较慢。语言表达比较间接、委婉。拉丁美洲、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而低语境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即信息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不需要或极少依赖环境来揣摩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语言表达比较直接、明确。
Hall的文化语境论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和外部世界提供了一道屏障。在某种形式下,文化指出了人注意的东西,同时也指出了人忽略的东西。因此,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使我们可以深刻洞悉到在不同文化下,人们所注意的东西和忽略的东西。
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两种文化的区别,但是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两种语境不断的进行融合,而更多的是高语境向低语境的转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地直接和明朗。
三、不同语境文化的特征及文化根源
高低语境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与含蓄和外显与明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讲究内涵,说话委婉,怕丢面子,也怕伤别人面子;做事情讲究“层层铺垫”,有时拐弯抹角,然后再切入主题。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想把意思弄清楚,更多的是要有很强的推断能力和领悟力。因此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出现尴尬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则比较直率,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沉默”。
2.高承诺与低承诺。处在高语境文化的人总会信守承诺,他们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会把答应别人的事做到。而处在低语境的人认为对于承诺的事情能够做到就做到,不能够做到也不必勉强自己,当不能信守承诺时,他们也不会为不能做到而感到很愧疚。
3.对非言语因素的依赖程度。高语境的人擅长读取非言语信息和环境,他们使用较多的非言语编码,并期望言语接受者能理解言语之外的信息。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依靠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环境和交际者不起重要作用。
4.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他人为中心。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高度追求个性的张扬,个人主义至上;而处于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常常以他人为中心,在交往中,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常常换位思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5.时间观念不同。以中国人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中的人处理时间往往比较灵活,如赴约时,往往赶在大致约定的时间到,即可能早一点或晚一点。但是处于低语境文化中的人则很讲究准时,提前或迟到赴约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两种文化语境的形成都以其背后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为根源。中国的佛教主张静坐、修行、苦思冥想式的“静悟”人生。道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儒家讲究少言、寡言、讷言和慎言。西方人对于上帝的笃信强烈地影响着他们对语言的态度。《圣经》中认为语言与上帝同在。在古希腊,哲学家和神话中诸神以具有演讲术、雄辩术为骄傲,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言语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等级观念强烈,历代君王为了维护其统治,禁止人民自由言论,处在底层的人们不敢言语,甚至连私下里的一声痛骂都会株连九族,引来杀身之祸。而在西方,自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崇尚自由与民主。言论自由被视为个人权利。
四、文化语境论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语境论显示出它的滞后性和机械性。全球化使高语境文化逐步向低语境文化转化。中国文化向低语境转化的例子不少:例如,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会采用那种啰嗦重复、模棱两可的方式谈话,但是如今的中国人更喜欢开门见山式的谈话方式,更喜欢把一切拿到桌面上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更喜欢直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不会采用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言犹未尽”的方式,这被人们认为是虚伪、不真诚的方式。又如,以前中国人做事,都是靠信用、靠口头凭证。中国历来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等成语,也都能说明这个道理。但是现在人们开始有合同观念,开始重视“白纸黑字”的作用,即使是朋友、亲戚关系办事也要立个字据,否则“口说无凭”。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说话不再拐弯抹角,浪费时间。大家都讨厌“马拉松”式的工作会议,而喜欢切中要害、短而精的发言,因此在发言中冠冕堂皇的话少了,具体实际的问题多了。“在学术界,人们开始重视定量分析,哲学界思辨式的文章比以前少了,而以统计数据说明问题的逐渐多了。据霍尔分析,高环境省事,迅速。我想这可以从哲学思辨式文论中得到证明……古希腊哲学家重精确、重推理,以理服人。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哲学思辨式文论的精确性主要是借助严密的推理逻辑,靠动用头脑中的固有文史哲背景知识,与具有相当文史哲背景知识的人对话,不求数学化的精确或统计学意义上的精确,但求引起对方心理共鸣。靠统计数据说话的人,当然更费时,而且点点滴滴都力求精确,某一变量发生变化,还得及时修正原来的结论。从目前学术界的治学方法看,似有从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化的趋向”。(林大津,1996:277)
两种语境文化决定了两种会话方式,高语境往往采用高体贴式的会话方式,而低语境往往采用高介入式的会话方式。但是在日常的会话中,高语境中也存在着高介入式的会话方式,例如,在争吵中,双方为了要在气势上压倒另一方,往往采用针锋相对、切入要害的语言;在辩论赛中,比赛双方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往往采用抢话或插话的方式;上级在批评下级或吩咐给下级任务时,也往往直接了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不是绝对的。如今在中国文化中有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化的趋势。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也越来越少,传达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精炼。
五、结语
Hall提出的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明确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差异、文化根源等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Hall的语境理论已经呈现出它的局限性。中国社会已经逐渐地走向低语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中国正朝着低语境文化的方向快速地迈进。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必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时代的趋向。
[1] Hall, Edward.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1976.
[2] 爱德华 T 霍尔. 超越文化[M]. 居延安,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3]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 唐德根,章放维. 两种会话方式与高低语境文化[J]. 东南大学学报,2005,(5).
[5] 徐舒. 全球化语境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 海外英语,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