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同情——谈冰心散文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2014-08-15潘丽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泰戈尔冰心同情

潘丽芳

(福州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使得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让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为悲凉!

—— 冰心《寄小读者》

这是冰心先生一生为人为文的座右铭,也是冰心作品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冰心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散文家,一生作品颇丰,尤以散文成就最高,特别是早期的散文作品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风格上表现出她的独特之处,而且在思想上也唱出一支与众不同的歌,那就是她的“爱的哲学”。

爱的主题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绵延不断地回响在人类的精神的领空,但在我国,把这一主题表现得如此动人的,冰心当首屈一指。她以人道主义的宽广博大的心胸,以自己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情,感受着大千世界的起伏搏动,体味芸芸众生的冷暖甘苦,因此形成了她卓而不群的对爱的感受、理解与呼唤。冰心的“爱的哲学”正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之上。它张扬着人类之间的互爱,寻找着人类不同阶层共同的本性,并且企图通过爱达到人类共存与精神的平等与平衡。冰心赞美着人类真诚的爱,要“尽我在世的光明,来讴歌这种神圣无边的爱”。

从“五四”到1930年为冰心创作的早期,也是冰心“爱的哲学”的确立至日趋成熟的时期。这时的散文创作多以母爱、人类之爱、童年生活以及国内外景物为题材,集中表现了母亲之爱、儿童之爱、自然之爱这三大基本主题。

茅盾在《冰心论》中说:“一个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经验所决定,外来的思想没有‘适宜的土壤’不会发芽。”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与她的家庭环境及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冰心生于一个中上的充满着爱的温馨的书香之家。母亲知书达理,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者。冰心小时便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对冰心而言,主要是在接触了宗教和泰戈尔之后。冰心就读的学校,从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到北京的贝满中学、协和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皆为卫理工会所办的教会学校。冰心曾明确地说:“又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关于这点,我们从她的散文《画—诗》便可体会到。“……牧人的衣袖上挂着荆棘,他是攀崖越岭地去寻找他的小羊,可怜的小羊,它迷了路,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是饥鹰紧追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牧人来了!并不责备它,却仍旧爱着它。它又悲痛、又惭愧、又喜欢,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挨这牧人手边站着,一动不动”。尚未受到社会风霜雪雨侵蚀的冰心,在牧人寻找迷羊的画中感受到的是其中飘溢出来的爱的情趣。这种感受与她的生活经验融在一起,使其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它是暗示我、教训我、安慰我”,“心中的感想,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涌。”她只能用《圣经》中的话语来表达她那不可言说的感觉:“上帝是我的牧者,使我心里苏醒……”几天后,冰心便在一个牧师家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虽受了洗礼,但冰心最终并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在一段时间里,对冰心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人物,就是印度诗圣泰戈尔。冰心对泰戈尔的世界和他所创造的世界极为投入。1920年夏,她的第一篇以公开信形式写作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面世,这实际上是冰心对她所崇拜的泰戈尔的颂辞。文中写道: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心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会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在《赞美所见》中冰心写道:与秀在湖旁并坐,谈到我生平的宗教思想,完全从自然的美感得来,不但山水,看见美人也不例外!这里的“自然的美感”便是泰戈尔“天然的美感”。泰戈尔的自然崇拜,便是冰心的自然崇拜。

1919至1920年间,正当鲁迅、茅盾等知识界人士对尼采超人观、反宗教观极感兴趣之时,冰心却选择了宗教,选择了泰戈尔,并且这种选择一直影响到她的一生,这个也就使得她的创作走出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道路。对基督教与泰戈尔的沉迷,终于自然天成女作家冰心的思想,形成了她的人生观、艺术观:母爱、童心、以自然为中心的爱的哲学。这一切,在当时冰心的许多作品中都被充分的体现出来。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她的重要作品《寄小读者》。

在《寄小读者》中,冰心以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经历,证实人类这种爱的精神价值——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一个病中的女学生,以自己纤弱的情感,体味病中他人的问候与关怀,同时,在湖与青山的怀抱中,在母爱的记忆里,感受爱与同情这精神之源对现实生存的价值。“同情与爱,在疾病忧苦之中,原来是这般的重大而慰藉!”在作品中,冰心用最真挚的情感,“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抒写着、赞美着母爱、童真及自然之美。

冰心是自然的崇拜者,在《寄小读者》中,她极力赞颂目之所及的风观景致,从中表达对祖国的依恋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如《寄小读者·通讯七》这是一篇侧重于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海。童年的冰心是在海滨度过的,她对海有着一份很特殊的情感。她眼中的海是美丽非凡而又牵魂动魄的。“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第二部分是写于意大利慰冰湖畔。“每日黄昏的游泛,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浆。岸上四周的树木,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变幻莫测的海景与仪态万千的湖光,在作者笔下真是美不胜收。

冰心热爱孩子,她认为“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感到自己“认识孩子的浪漫天真,过于大人的复杂心理”,她尊重、赞美孩子,号召“万千的天使”都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在寄情于小读者的书信中,作者把自己的见闻、感怀谆谆善诱地讲给小读者,处处表露出真诚的眷恋与关注。如《寄小读者 通讯十五》,作者以充满爱心和童趣的语言,抒写了满蕴着同情的怜爱。“人生不止欢乐滑稽一方面,痛患与别离,只是带着酸汁的快乐之果。沉静的悲哀里,含有无限的庄严,伟大的人生中,是需要这种成分的。”在作者看来,同情的施予者无需付出很多,可以是“一朵鲜花,一张画片,一句温和的慰语,一回殷勤的访问,甚至于一瞥哀怜的眼光。”而对于接受者,则“受了如天之赐,”并会有“无限的感谢、回忆与低徊。”最后,作者阐释了学会同情之爱对于小读者的重要意义。“莫道万里外的怜悯牵萦,没有用处,‘以伟大思想养汝精神!’日后帮助你建立大事业的同情心,便是从这零碎的怜念中练达出来的。”这里,冰心表现出的这种同情心、怜悯心正是人类感情中极深沉、极内在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才有了人类为种种不幸而奋力的行动。因此,这种同情之爱同样是伟大而深厚的。

自幼沐浴于母爱中的冰心,客居异域使她更加怀念母亲的爱。《寄小读者 通讯十》便是在病房中因着“回想母亲的爱”而心潮“沸涌到最高度”的时刻写就的。如果说《通讯七》是一组变幻多姿、奇美异常的颂海图,那么,《通讯十》则是一曲情意绵绵感人至深的母爱的赞歌。“在我不承认世界上有个我的时候,她已经爱我了,”“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她的爱对我,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她的爱“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这种至诚、坚定又笔致酣畅的抒写,突出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圣洁。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愿望的表露。

1931至1951年是冰心创作的中期。在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的时期,冰心对“爱的哲学”有过迷惘。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她,在思想和艺术实践上更多地是与祖国的命运,时代的需求紧密地融合起来。勇敢而敏锐地揭露、抨击现存制度,热烈而真挚地赞颂了贫苦劳动者自发的反抗。尽管如此,在她的思想深处仍珍藏着她的母爱、她的童心、她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眷念。如《南归——贡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这是冰心在她的无数歌颂母亲的文字中,最为催人泪下的一篇作品。在病重的母亲的床前,冰心终夜在祈祷的状态之中!“我觉得我的心香一缕勃勃上腾,似乎是哀求圣母,体恤到婴儿爱母的深情而赐予我以相当的安慰。”母亲是冰心的至爱和依靠,母亲走了,冰心处于万分的悲痛之中,她的心“茫茫然无处安放!”“从前有一颗心,是个充满幸福的心。现在此心跟着我最宝爱之母,葬在九泉之下了。”母亲的去世,使冰心不由地发出呼唤:“人生本质是痛苦,痛苦之源乃是爱情过重。但是我们仍不能不饮鸩止渴,仍从人生痛苦之爱情中求慰安。”

面对战争与苦难时,冰心觉得最有力量的还是爱与同情。1946年11月,冰心到达日本。饱受战争之苦的冰心,面对日本的女性,仍坚信自己年轻时就形成的爱的哲学。世界上最大的威力,还是飞机大炮后面,沉着的驾驶射击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理智的人类。”“机器是无知的,人类是有爱的,”而“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是母亲的爱。”他认为,母亲那种温柔的爱、慈祥的爱,宽大容忍的爱,可以化解人间一切的仇恨和敌视。她对同样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女性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在《从重庆到箱根》一文中,冰心写道:“战争结束,我们懂得了怨。而且我们虽然体验了激烈的战争,也懂得了同情和爱。……”“最大的繁荣的安乐不能在侵略中得到,只有互助和同情才能共存共荣。”这个观点在刚刚结束的抗日战争的时候说出,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责任,是一种人类智慧超越的体现。曾经被一些人批评为软弱无力的爱,冰心在经过战争的苦难之后,又一次在异国她乡有力地提了出来。“要承认世界上一切人类,是生来平等的,没有任何民族,可自称为‘神明之胄’。在人人自由,个个平等的立场上,只有合作,只有帮助,才能建立起世界的和平。”这些远见卓识,对一度远离和迷失了爱的日本人民来说,有一种人性的回归和反思的力量。

冰心的晚期创作,依然“满蕴着温柔,”依然是爱的赞歌,是真善美的乐章。所不同的是创作基调上是欢愉、奔放。如咏物抒怀的散文《我和玫瑰花》、《霞》等,或隐喻崇高的人格,或表达人生感悟,赞美友情的散文《樱花赞》、《一只木屐》等,在深情的忆述、描写中,饱和着对友好交往与永久和平的珍重和企盼。

“生命从80岁开始”之后,思维能力和精神状态依然年轻而活跃的冰心,她的散文创作开始回到了早期散文的创作路子上,以文化回忆与精神空间作为写作的内容,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创造了生命旅程中的又一个辉煌。她对人世间的诸多不公有了恨有了愤怒,她的文章越写越让人感到“烫手”,如《万般皆上品》、《我请求》等,这是冰心思想重要的发展,是她的爱心精神的深层延伸。正如萧乾所言:“冰心大姐深深地爱咱们的国家,这个古老的民族,这个党,所以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才那么痛恨。”“能爱才能恨。”

“爱的哲学”是一种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使冰心成为“五·四”时期和“五·四”之后最有个性的作家。用茅盾的话说是:“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属于自己。”冰心是慈爱灵魂的布道者,她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高度。她的高举爱的旗帜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至今仍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1] 王炳根. 永远的爱心——冰心[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4.

[2] 冰心全集[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泰戈尔冰心同情
金色花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吹泡泡
迎“春”冰心
不该有的同情
《寄小读者》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如此理解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