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基于辅导员工作现状调研
2014-08-15欧阳晶
欧阳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除学业外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例如来自社交、经济、暴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如不及时化解,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西发达国家高校采取的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获得国内学者的认可。然而,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与学生工作整合时需要寻找科学的契合点,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本文基于对20所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为下一步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问卷调查工作的有关情况说明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的200余名辅导员进行,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本次调查工作涉及的学校,既有省内的高校(11所),又有省外的高校(4所),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职业技术类院校。本次被调查的对象数量多、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男女占例分别为55.17%和44.83%,平均年龄为29.68岁,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辅导员工作经验,调查到的信息参考价值大。
2.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团队分工情况、涉及的主要问题、自我评价、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全部采用客观题形式,内容基于指导性文件,同时邀请社工专家参与问卷设计,使问卷反馈结果能充分反映辅导员日常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目标等方面的相关性。
3.调查形式
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我课题组成员直接去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开展调查工作;二是邀请其他辅导员同仁协助开展调查工作;三是聘请专业调研机构开展调查工作;四是委托高校里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调查工作。
二、当前辅导员工作现状及有关情况分析
1.主要工作内容
通过问卷发现,绝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基本上都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帮助有特殊困难、特殊问题的学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78.54%);与教师、家长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思考、学习和生活能力(78.93%);指导第二课堂,如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80.46%);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或经常咨询相关专家,丰富此工作内涵(70.50%)。其中,涉及前三项工作的辅导员占比均达到78%以上,第四项工作虽专业性要求高,但涉及该工作内容的辅导员占比也达到了70%。
2.工作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经常会涉及学生社交、学业、经济、家庭、情感问题 、就业问题、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生学业、社交、就业、情感四方面的问题涉及面最广,分别有85.82%、75.10%、71.65%、70.88%的辅导员经常遇到。在处理学生的这些问题,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们经常会与被辅导学生的同学、任课教师、其他辅导员、学生家属、心理咨询室老师等合作。
3.所在团队分工情况
大多数辅导员所在团队的分工是按年级划分,即每个辅导员负责专门的年级,或者是按学生工作的内容划分,每个辅导员主抓某一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如公寓管理、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社团指导、奖助贷发放等。这当中,还有 22.22%的辅导员,所在团队的分工同时具备了这两种方式,每个辅导员主要负责某个年级的某一项或几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4.自我评价
在为学生有效化解问题方面,14.5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可以打5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62.0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可以打4分,21.84%的辅导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一般,少数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太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分别有52.11%、46.74%、44.44%、42.15%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学、法律知识、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仅有11.11%的辅导员认为自身知识和技能基本够用。
在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是否匹配这个问题上,近六成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工作内容是基本匹配或高度匹配的,但是也还有近四成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专业与目前的工作内容是少量匹配或完全不匹配的。
在角色认知方面,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主要扮演了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其中,认为自己扮演了教育者、指导者角色的辅导员比例分别占到了75.48%、75.10%。
5.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近四成的人不了解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排除人们做选择题的惯性思维和猜测因素,这个比例可能更高。其中,有 21.07%的人误以为学校社会工作就是指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反哺社会。另外,在了解大家觉得“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区别程度有多大”时,10.73%的人明确表示不太清楚区别,不好评价,并且还有 54.79%的辅导员认为这两者之间区别不是很大或是较小。
三、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间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庞大,涉及面广,负荷较重,尽管辅导员所在学生工作团队有分工,但是不少人需要承担不同分工模式下安排的多种任务,工作量极大,许多工作自然无法做到专业、细致,所以不少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和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做得不是太好,高校辅导员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改善和发展空间。
1.二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涉及方面的调查统计,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不难发现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很大的联系,两者都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都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为目标;都需要与不同的人开展合作;都在实施过程中扮演了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等多方面的角色。因此,将学校社会工作导入高校学生工作具备先天可行性因素,二者有许多契合点。
2.二者是互补关系
首先是价值观互补。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往往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其价值取向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可发掘的潜能,应当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取得成长、发展。如果将二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工作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引领下,注入更多服务意识和人文关怀。
其次是工作侧重点互补。学生工作的侧重点是保障全体学生的平安稳定,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社会工作的则侧重于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走出困境,比如学习困难、经济压力、情感困惑等。二者相互结合,可以使学生工作既覆盖全体学生,又能不失针对性地展开特殊群体帮扶。
三是工作方法互补。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是“管束式”,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潜能,而学校社会工作强调施受双方平等、交互式的服务关系,肯定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二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工作更深入人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强工作的实效。
3.学生工作需要适当借鉴社会工作技巧
问卷结果反映,不少辅导员所学专业与目前的工作内容匹配程度不高,且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学、法律知识、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再加上许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学校社会工作”,不清楚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区别,因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辅导员是缺乏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这也意味着,有必要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学生工作体系中,不仅要依靠内生机制让辅导员自学成才,还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体制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常驻校园。
四、对于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学生工作的展望
根据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要通过内生机制将学校社会工作整合到学生工作体系中,需要首先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强辅导员及广大师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帮助辅导员逐步了解社会工作相关知识,渐渐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二是提高辅导员在心理调适、资源整合、行为及情绪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断强化辅导员“以学生为中心,接纳和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三是要改变辅导员旧有的角色定位,要使其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从“管理者”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同时还还需发挥咨询者、资源协调者、行为及情绪辅导者等多方面的角色作用,使其工作能够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