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

2014-08-15林春梅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民办资助

林春梅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地位逐渐显现,对社会稳定及公民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然而,面对高昂学费,我们不得不承认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着一批贫困生。了解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而采取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防止他们由“贫困”转为“学困”,应当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关键。

一、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以及民办高职院校高昂的学费,必然会有一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贫困学生。这部分学生较之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思想成熟

早在1970年由成荫导演的京剧《红灯记》就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唱词,今有李瑞波主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唱词和歌曲所表达的是因为贫困家庭生活艰辛和困苦让小孩较早地为大人分担肩上的担子,受贫困生活的教育和磨练,知道家长的辛苦。人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虽然当今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独立特行,但成长在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学生相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来说思想较为成熟。

(二)自尊心强

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家庭生活水平不高,与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的同学比较,大部分贫困生知道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维持上学的生活费用,甚至学费都是通过勤工助学,依靠自己一手打拼出来的,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无比光荣的,于是在心底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维护这种尊严的心理,自尊心较强。

(三)生性敏感

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达不到别人的生活水平,害怕其他同学瞧不起自己,从而不轻易的与同学交流,无法敞开心扉。民办高职院校中,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更加缺乏。另外,贫困生因为自尊心较强,性格相对敏感,当别人讨论话题时,总情不自禁地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然的联想大家是否在讨论自己,将自己与大家讨论的对象对号入座。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因为这类活动需要缴纳活动费用或者会员费,经济上的负担,让他们觉得能省则省,这使他们与其他同学间缺少了共同爱好和交流的平台,即使是在集体活动中,也容易出现被动顺从行为,容易与人产生隔膜,交际圈子狭窄,人际关系不佳。而又因为人际关系不佳,缺少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不利于自身的成长,造成恶性循环。

(四)极易焦虑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条件不足,无法提供其足够的生活费和学费,使得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常有不稳定感,极易产生焦虑症状。

一是为家庭经济焦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足,贫困生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供给,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造成家长生活无以为继。

二是为人际关系焦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里的“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也常困扰着贫困生。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的同时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乏学习和生活的激情,不能主动融入集体活动和交流。

三是为自身发展焦虑。面对目前社会就业压力的紧迫性,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无穷无尽的忧虑,害怕毕业后还不起债、报答不了家长养育之恩、成不了家、生活不幸福、事业不顺利,对未来没有信心,平时情绪抑郁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

二、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特征成因

(一)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

人的成长受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家庭经济收入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于家庭收入好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优越,接触外界事物比较多,视野宽、见识广,接受能力强;生活于家庭收入不足的学生,因为受限于经济条件,对高科技的产品、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接触较少,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两者相比,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过早承担来自生活的压力而显得思想较为成熟;因为知识面的狭隘、生活条件的落后而产生自卑和过于敏感。

(二)学校资助不足的影响

研究表明,贫困生获得学校资助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多;反之亦然。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贫困大学生助学政策,部分民办高职院也根据自身条件相应地组织实施“奖、贷、减、助、勤”等助学手段。贫困生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受办学经费和条件的限制,在“减、助、勤”方面力不从心。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困难补助的贫困生比例很小,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约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等问题也很突出,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大多数贫困生为维持在校期间的最基本生活,甚至来年的学费不得不奔波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无法预测将来发展状况,极易产生焦虑症状。

(三)学生个人认知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社会文化不断变化,一些人视金钱为唯一目标,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使贫困生感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重要作用,金钱决定人的地位,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较,有时候感觉自己就低人一等,处处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排挤。另外,大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知金钱的作用,对“没钱”的困窘表现得较为强烈,将金钱等物质条件看得过重。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因而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等敏感与焦虑症状。

三、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第一是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帮扶体系,特别是要加大助学贷款力度,完善奖学金制度,为贫困生提供帮助。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大力发展以国家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逐步完善的资助方式,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为有偿,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加贫困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完善“奖、贷、减、助、勤”的资助体系。此外,校企合作办学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丰富的企业资源是此类院校的强有力的后盾,在解决贫困生就业和兼职岗位的问题上相对容易。第二是完善心理资助,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举办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贫困生视野,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二)优化贫困生管理机制

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时即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干预,加强引导,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另一方面也为心理干预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完善诚信档案的建设,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通过建立健全全校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诚信档案,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并动员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帮助他人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将他们的实践经历写入诚信档案中。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总结和表彰,对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贫困生颁奖,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提供宣传栏、海报、横幅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计入诚信档案,让更多的贫困生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同学通过努力获得的成绩,进而鼓励贫困生这一群体开放思想,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减少自卑的心态。

(三)创建团结互助校园文化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部分贫困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但实际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健康、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感情,化解贫困生的孤僻、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老师、同学们的关心、支持不会损害贫困生的自尊心,相反会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被需要,从而产生正能量,有利于贫困生努力走出困境、积极奋发向上。首先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引导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贫困生从心理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其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技能比赛,营造宽容友善的校园氛围,帮助贫困生融入集体,帮助贫困生产生归属感、安全感,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四)构建心理健康疏导平台

贫困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交际能力不佳,对此,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平台和渠道,收集他们的意见,提高一个贫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放开心扉,抛开包袱,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微博、微信、微群、博客、BBS等建立网上沙龙,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收集贫困生的诉求。贫困生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需要有人去关心、理解和开导。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羞涩、隐私、或者怕被看不起等原因,主动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因此,互联网的及时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有利于吸引贫困生参与,更深入的了解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讲座、团体辅导、举办素质拓展、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开阔贫困生视野,了解贫困生身心发展障碍和困扰的问题,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重新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五)加强贫困生综合素质教育

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视困难,从思想上脱贫;其次是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培育贫困生珍惜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学会感恩,并以此为学习的动力;再次是加强贫困生的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劳动,改善生活水平,进而从现实上脱贫。

总之,随着贫困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效解决贫困生思想健康问题,有序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对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有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李海星. 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6).

[2] 赵新龙,李健美.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5):.

[3] 陈斯祁. 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与调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猜你喜欢

贫困生民办资助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