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概念讲解与学习兴趣的培育——世界古代史教学刍议
2014-08-15蔡丽娟
蔡丽娟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世界古代史由两门课程组成:《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讲授人类文明的出现到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古代史是学习世界历史的基础,但是,相对于历史专业其他课程来说,世界古代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一方面,高中阶段并不开设世界古代史课程,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很陌生,另一方面,世界古代史不但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且因为涉及的地区广泛,头绪多,线索错综复杂,给学习记忆带来困难,理解起来也很有难度。针对这一现状,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摸索,逐渐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世界古代史兴趣的一些经验。
一
注重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思考的途径。大学历史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以自己的学养看待现实问题,要实现这一教育宗旨,首先要使学生走出历史仅仅就是记住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误区,改变高中阶段对知识特性的认知,使他们知道,历史学不仅仅是历史,它还是一门学问,是自成一体的解释体系,这样概念的讲解在世界古代史的讲解中的作用便变得十分重要。
尽管世界古代史讨论的是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但是对它的解释往往借助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世界古代史实际上是用当代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文明初期探讨的成果,课程的编撰方法和解释方法渗透了历史解释的新理论。如1994年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是国内最流行的世界通史教材,它充分体现了编撰时代的历史理论,即全球史观。这一编撰方法试图突破传统的按照时间和地区的叙述方法,从横向和纵向再现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纵向的历史发展勾画出人类社会从蒙昧到文明、从农(牧)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向的历史编排,要突出各个地区、各个文化的特点与贡献,如世界上古史要突出地综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共性特征,中世纪以4个文化圈(中国、欧洲、印度、伊斯兰)的特征阐述人类发展的多样性,近、现代史则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编排。这套教材及时反映了学术成果,及时反映国内外现有的世界史研究水准,吸收最新学术成果,为高校学生和社会成员提供丰富和新鲜的知识营养。
还有,关于“文明”内涵的讨论也反映在教材的编撰中,这就是随着学界对文明的关注,文明史的教材也应运而生,关于“文明”内涵的理解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文明”内涵的讲述能够打开学生思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很好的方法。
从观念入手理解对文明产生标志的评判也是学生理解世界文明产生以及走上不同道路的途径。世界历史通常是指有文字或文献记载以来的历史,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史,这样,文字的产生就成了衡量文明是否出现的标准之一。现存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是说,迄今为止,人类的文明已有5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和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文明之中。可以说,文明是一个巨大的体系、系统,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的Windows,无所不包。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文明之中,所以我们习以为常了,不觉得这里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要研究世界史,首先就要问,文明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它有哪些要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涉及评价各个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在讲解文明的定义时,从“文明”原初的含义入手,更能够体会文明的内涵,如文明(Civilization)源出于拉丁文中的civis(公民),同城市的联系。但是到底什么是文明呢?对此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侧面。在此,举出几个学者不同的理解,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如科林(Colin Renfrew)认为,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社会内部组织的复杂性程度可以说明文明的到来。柴尔德(Gordon Childe,Man Makes Himself,1936即《远古文化史》)认为,文明包含十要素:城市定居、劳动力的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集中、阶级结构、国家组织、大型公共建筑、远距离贸易、标准化的大型艺术、文字、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知道,文明是一个强大的体系,也了解了它的一些要素。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系统之中,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依赖这个系统。那么我们要问,这个体系、这个系统是否会继续维持下去?如果它不会永远存在,那么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对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去研究,文明是怎么产生的,它已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些问题正是世界古代史课程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
在厘清系列概念的基础上,从横向方面对各地区的文明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引导学生从历史源头理解不同文明具有的特质。
世界古代史讲授的内容多为世界各个地区产生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不同地区文明的初期表现决定了这一地区或者人群文明发展的走向,如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代希腊罗马,佛教文化的源头在印度,基督教的源头则在犹太人。为了理解这些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道路和特征,对源头的探讨无疑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对这些地区文明发展的横向比较则解答了各个地区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把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还有中国文明进行比较较,就可以看出,希腊文明中的理性特征成为它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最重要的特征,而理性是西方文明的特质,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也不能忽略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借鉴,如希腊宗教对东方宗教的借鉴、绘画技法的东方影响等,这些为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往提供佐证。
这一比较研究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在广泛吸纳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讲授的知识准确,见解新颖,并做到言必有据,信而有征。同时,学术性和开放性也是比较研究必须的,学术性即要紧密追踪国内外史学界的前沿,采用新材料,吸收新观点,反映新进展,开放性就是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止于给他们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通过比较研究,使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避免了枯燥的陈述带来的厌学情绪,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
综上所述,对概念的讲解和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批判精神的培养来源于问题意识,课堂采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批判精神必不可少的方法。今天,既有历史学素养也热心关注时代的新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建设的需要,这一需要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学科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世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理论指导、史实把握、体系构建以及教材版本多样化等问题方面的努力迫在眉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角度来研究世界史,以达到学科发展与时代的良好互动是历史专业学生的重任,因此,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学习思考历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为振兴历史学科的希望所在。
[1]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