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历史回顾与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思考
2014-08-15彭田宝
彭田宝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践行党的宗旨,高校党建服务各阶段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为党的建设指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列宁的“为群众服务”等群众观和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近一个世纪历程的发展,特别是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经验为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从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1921-1949年),服务于“革命与战争”主题
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各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感召下,汇聚到革命的洪流中,探索和解决了在非无产阶级队伍中发展共产党员的问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和策源地”,创建共产党、组织民主运动,为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1. 重视思想建设,探索从思想上改造非无产阶级。在高校中建党,这已经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特点。1919年,由北京大学生率先发起的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从1920年到1923年,高校党支部就有7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2]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高校的主体是师生构成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阶级属性”不能整体归类于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这种非无产阶级成分与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之间的矛盾在建党初期没有很好的解决,八七会议上,中共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因与这个矛盾即党的组织成分。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在党建上搞“领导干部工人化”,排斥知识分子,使 1927年后的高校党建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和对不是以工人阶级占多数的中国现实的思考,中共找到了“思想建设”的武器。毛泽东针对党内和红军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强调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对过去过分强调党员出身的“唯成分论”提出了批评,并指出“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3]思想建设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高校知识分子、农民、工商业者等都可以加入中共,接受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锻炼,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党的发展扫除了所谓的“成分”障碍。
2. 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与高校具有良好的互动,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组织和发动师生参与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高校党员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宣传抗击日本侵略,动员抗战,而且很多亲自赶赴抗日前线直接对敌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推动了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1947年,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3. 培养中共干部和革命与建设人才。在民主革命时期,高校成为中共干部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单是中央委员一级的就有86人出自高校,占中央委员总数的36.44%,至于出身高校的一般党员干部更是不计其数。[4]特别是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创立了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战火中的大学,并由党的高级干部出任这些高校的校长或管理者。抗战初期,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各级干部学校达17所,学员数万人,这些高校在党的领导下,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用党的理论动员和武装学员,在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培养骨干人才的重要作用。[5]
(二)从新中国成立初至文化大革命结束(1949-1976年),服务于“革命与建设”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整顿改造原有高等教育,创立发展新大学,加强对高校的领导。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从而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高校逐步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帮助学生端正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在教育革命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6]高校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人才和骨干力量。
文化大革命中,左倾思潮泛滥,阶级斗争被人为扩大,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出现严重反复,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口号下,高校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领导更无从谈起,高等教育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6年至今),服务于“改革与发展”主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了高考,1978年 10月邓小平指导修订了“高教六十条”,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高校在党委领导下拨乱反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在高校涌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1985年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弱化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以至于资本主义文化思潮侵入校园并纷纷占领了思想阵地,高校师生信念动摇,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到了1989年4月,发生了严重的学潮和政治风波。邓小平在总结本次事件时指出了在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990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会后,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不仅如此,中央在此后的每一年都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相继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领导体制、党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7]
二、对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启示
(一)思想建设是首位,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从思想上建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服务成为党员的自觉行为,并积极主动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为了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要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的群众关系有显著的改善。”[8]通过“三会一课”和各种党组织教育活动,让每位党员理解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其涵义,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服务意识,激发每位党员愿意去服务,积极想办法主动去服务,高校党员在服务中体现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服务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打造一支能服务会服务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9],重点提高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广大师生党员是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主力军,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提高党组织服务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尤为重要,高校党组织服务知识分子科研、学习、生活,创造条件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导优秀的知识分子入党,激发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邓小平指出,“要研究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学位、职称评定等。把知识分子团结起来,要有制度”。
(三)严格规范的服务制度是保证。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重要法律、文件精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保证监督作用,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变,建设“以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及科学发展的党组织。”[10]其次,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高校党员干部根据工作岗位实际,自我申报与组织安排相结合,定向联系班级、联系宿舍、联系教研室等学校最基层组织单元,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在实处;另外,创新服务载体,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建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网络服务平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风气,研究学习宣传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高校党组织围绕各阶段的主题和高校中心工作,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文化传承和服务下级党组织、党员、师生有机结合,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提供经验。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3]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EB/OL].http://www.zgdsw.org.cn/n/2013/1217/c244520-23862655.html
[4] 周良书.中共高校党建史(1921-194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肖光华,徐根方.建党90年来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教书育人,2012.
[6] 刘川生.高校党建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7] 姚永明.建国以来高校党建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杨吉林.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刍议[J].青年文学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