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困境
2014-08-15顾冠男
顾冠男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作为一种微观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各个学期之间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甚至可以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毫无疑问,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理念与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贴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组成,既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长,旨在于培养适应现代职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是最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之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的理论讲解和课堂阐述与具体的工作场景和实际案例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辅相成,学习指导工作,工作促进学习。显然,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在高职教育中凸显,因而各类高职院校纷纷依据自身的特点、实际的教学现状、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成效明显。但是,在改革和摸索中问题不可避免客观存在。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为例,由于自身的课程特点,该课程在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主导的改革中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困境。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公共英语课程是各类高职院校面向全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当前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堂效率相对较低,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教师讲解语法和词汇的传统英语授课模式,学生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师生互动缺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无法突出实用化教学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听、说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对困难。这一尴尬教学局面的形成存在几方面的不利客观原因。
首先,教育产业化形势下的高校持续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缺乏,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这就必然干扰了公共英语课程正常的课堂教学实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精心准备的情境项目因为学生的不配合无法开展。
其次,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激增,公共英语课程不得不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这就必然制约了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公共基础学科的地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得不到最优化配置。各类高职院校普遍相对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公共英语课程在课程建设上相对滞后。
三、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模式下改革的矛盾
为了扭转尴尬的教学局面,实现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使公共英语课程真正成为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工学结合势在必行。但改革必然存在阻力。
(一)教材的矛盾弱化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的实施
近年来,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材开发不断深入,已经完全跨越了借用本科教材的阶段,摆脱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英语能力脱节的局面,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已经拥有了趋于完善的教材体系。事实上,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具有自主选择教材的自由,可供选择的各类教材也比较丰富,不少院校也根据自身专业教学的实际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发了校本教材,但是全国“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表明,“高职高专学生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对于高职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定位偏差导致当前使用中的不少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无法激起学生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学生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因为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早龄趋势,中学英语师资的优化,国际交流的增多,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增多,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就全国而言,各层次高校的入学新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高职阶段学生整体的英语运用能力也明显提高,但是多数实用英语教材从编写到进入教学实践,再到修订成熟,需要经过几年的周期,从而带来当前使用的教材内容编排的难度远远低于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难度,或者只是高中内容的重复整合。另一方面,等级考试的指挥棒一定程度上僵化了教材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每一套高职公共英语教材都强调以实用为特色,但显然绝大多数教材的实用太过于单一化,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脱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岗位语言技能的练习结合不够紧密,书本的英语语言练习无法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学习内容无法体现工作情境,学习与工作自然无法结合了。
(二)课时的矛盾阻碍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的实施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办学思路,各类高职院校纷纷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压缩理论课时,削减公共基础课,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在校实训以及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能够做到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公共英语课程首当其冲,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部分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程压缩为一至两学期。大量压缩的课时给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带来一定的困扰,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各专业间差距较大,艺术类、工科类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偏文科专业的学生基础稍强,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不仅完成夯实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也能兼顾行业英语的了解与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用英语进行表达,也能带领他们走进职场较为流畅的交流?
(三)师资的矛盾制约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的实施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公共英语师资水平尚无法完全满足实施工学结合,各院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多、年轻教师比重较大、初中级职称比例过高、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师资问题,这一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公共英语课程的课改困难重重,工学结合的探讨实践难上加难。事实上,高职多数公共英语教师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并无过多的行业实践经验,在引导学生将英语与各专业相结合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评价体系的单一影响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的考核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成绩评定取决于期末考试、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三方面。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评定必须能够体现他们的工作能力,具体到公共英语课程而言,即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是与行业相关的产品说明书、操作指示的翻译,也可以是国际会展活动的志愿者服务。由于语言课程的特殊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语言课程的评价也相对复杂,因而如何去衡量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们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就相对复杂。此外,实际工作过程中项目化的实施与开展都是通过团队来完成,在同一团队内完成共同任务的小组成员间的考核也是难题之一。
(五)教学资源的矛盾无法满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工学结合的要求
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中地位有待提高,学院在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必然不够重视。教学实施中,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英语实训场所的建立、学生对口实习基地的联系都相对滞后。而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非是情景化教学,而是将学生引向具体的职业岗位,现场体验。公共英语课程面向全院学生,教学资源的不足必然无法进行工学结合。
四、高职公共英语工学结合模式下改革的对策
针对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惑,比较切实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融入各专业的专业建设中,让公共英语不仅仅是相对孤立的基础课程,而真正实现其为专业学习服务的课程定位。
具体实施过程中,公共英语课程计划中可以引入行业英语,加强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联系。这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各专业的专业实训室也可以成为语言实训室,让学生模拟工作情境下的英语交流环境;各专业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公共英语课程的实训场所,专业实训考核中可以增加英语表达交际能力考评,摆脱传统英语考试侧重阅读、语法与写作能力考核的弊端。同时,英语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形成结对,英语教师了解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表达,有效解决师资矛盾。
五、结语
尽管实际教学改革中矛盾突出,但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明显。只有因势利导,克服困难,认真探索,努力寻求解决之路才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之路。
[1] 刘黛林.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学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3] 刘黛林.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4] 张程.高职公共英语现状及教与学新法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