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域下传统伦理道德作用探究

2014-08-15

关键词:伦理道德道德精神

王 立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如何实现新旧伦理道德的更替?而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当今社会发展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新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是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纵观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最具影响力的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但其是否在当今社会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本文从和谐社会这一视角切入,探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争取实现传统伦理道德与当今社会问题完美的结合,进而指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并激励人们追求人格的完善,使人们自觉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有益的贡献。

一、“仁爱学说”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学说,其精华部分是以“忠恕”之道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现如今培养有道德使命感的社会成员、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孔孟先哲们整个思想的系统论述中,首先,仁爱学说是其重中之重,“仁”是一种道德意识,其主要指的是“爱亲”之心,其基础是“孝悌”,通过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至高的道德境界。在整个思想体系中,从孔子的“爱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至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均把“爱”与社会的实际要求相吻合,符合现如今社会的公共伦理道德要求。其次,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孔子与孟子的主张略有不同,他的出发点是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仁爱”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把它提高到治国殖民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孔子非常重视“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并形成了以仁为主体和中心的仁学思想体系,其对现如今社会的启示是:通过孔子“仁爱”学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的宝贵,并且更加关心人的生存权利和基本权利,教导人们以友爱亲善的态度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孔子“忠恕”原则的提出,是“仁爱”的基础,是行“仁”的具体体现。其具体释义是:忠者,尽其在我,尽己之心去为人;恕者,将心比心,也就是以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忠恕”是体现“爱人”的原则,是儒家“仁”的道德思想的具体而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其达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的仁爱和谐的社会境界,所以“忠恕”至今被人们所看重。当然,不论是“仁爱”学说,还是“忠恕”原则,其出发点均建立在承认别人也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人人具有道德属性、人人都有道德人格,它从根本上反映出先哲们博爱、宽厚、宽容的情怀和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看来,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的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所留下的精华除了对现如今社会弘扬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友爱精神有主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另外在主体意识上,其不仅有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而且也能够尊重他人的主体意识,能够使人们形成妥善合理地处理社会生活中有关他人与自己的辩证关系的积极的处世态度。

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说,它有助于培养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就当前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文明新时期,且不同的人们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来说,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个性、鼓励人们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鼓励人们坚持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强调个人对他们的贡献,而且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其充分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而这里所强调的义务,主要是一个道德的范畴,其具体释义为:个人能够意识到并自愿去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然而从哲学层面讲,现世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人也都千差万别,其所面临的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义务范围,道德境界至高的人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己任;但同时也有人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准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按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仁爱学说中的“忠恕”原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且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必须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做到在生活中既能够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又能够关心和保护他人利益,在满足自我发展的同时把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样就能够保证当个人利益、他人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能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缓解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妥善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价值,能够发自内心地与他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的关爱,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有序和稳定发展。

二、“内省与克己”思想有助于转变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内省与克己”是重视个人自我修养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精神,使人们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格,同时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先贤们追求的是“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境界,然而这需要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自觉性,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仁爱”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主导。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说,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格外重视人格修养和人的道德情操,以提高人道德的自觉性和培养人高尚品德为个人的自觉。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格修养的培养也有其具体的途径,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内省与克己”的理论主张是其最为便捷的实现途径,其主要是借助省身自律的修养心性的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内省,达到“律己”的客观效果。在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中,强调的“内省与克己”的道德修养,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必要的修身途径,而且是影响至今的一种传统美德。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甚至把评价人品德高下的标准设定为人是否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另外,曾子提出了人们应当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则在《孟子·离娄上》中教育学生,告诫学生: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以上这些论述有共同之处都是要约束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强求别人的帮助,其主要强调和突出的是道德修养中的自我反省,并将其作为个人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道德观念中,继承了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内省”、“克己”两种观念,并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要求,来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伦理道德非常重视人的自觉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的道德自律,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其存在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积极的意义。人们进行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内部条件,其外部条件是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一个人高尚的人格。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重视,并加以投入。仅仅依靠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强化的法制、进步的科学是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满意完善个人的道德修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在条件的指导作用仅仅是外因,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社会人们道德意识普遍滑坡的现象,归根结底,人们精神世界得到满足还需要从人们的教育中、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加以完善和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修身养性的道德自律观能够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情操和个人的修养。对于今天提倡内省与克己,应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鼓励人们通过自省和律己的修养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不伤害到个人利益同时,使人们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意识,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样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就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同时将个人道德的完善与纯洁社会风气的形成融为一体。

三、“重义轻利”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重义轻利”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这对于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把握好义与利的关系,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均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主要处理的是理想道德与现实利益的关系和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其二,需要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公利与私利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非常重视“义”、“利”关系问题,认为义利是实现孟子所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其对义利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重要陈述的论点是,在义、利之间,人们应该以义为上,通过义来治理利,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传统伦理道德鲜明的特征。在中国传统先哲们的思想伦理中,人生修养的至高追求是极力推崇“义”的崇高道德境界,通过坚持人格的尊严来实现人们的精神价值。而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确指出了人生在世应在面对义和生选择其一两难的境遇下,应舍生而取义也,即使牺牲了自己,也在所不惜。

现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要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力,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然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存在较多的是正义的一面,难以适应现如今以利益驱动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目标的社会现实,当然,在现如今社会发展中,对个人及某些团体追求自己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应当给予一定的肯定,但也存在些许的问题,如过于忽视个人利益的做法,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经验证明,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强调义利观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对于今天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要想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物质发展也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一个国家国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能够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社会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道德风尚的重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义利二者择其一的两难境地,如何以实际中做出取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要想使每位社会成员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能够把握好“义”、“利”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继承与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利观中高尚的思想观念诸如“行天下之利,利济苍生”的思想就显得极为必要。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矛盾,而且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能够自觉地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国家、社会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怀。而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对人的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上,这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认识到,作为人要想有价值地活着,不仅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更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境界,使人们保持较高的人格尊严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义利观,是具有普遍真理的思想内容,不仅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刚健有为”的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刚健有为精神,恰好与当今时代所要求的人们所应具备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这是一种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对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刚健有为”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视角解释,可以具体理解为:一种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品格。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刚健有为一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传统一种优秀的思想观念。从老子提出的“贵柔”,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中所倡导的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均是以进取为主要引导目标,然而存在略微的不同:老子的处世哲学中的进取,是以退求进、以缩求伸、为无为而求无不为,其不是缺乏阳刚之气,而更具有辩证和智慧色彩;孔子对进取的解释为人应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仁爱”思想而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而曾经经历过被困于匡,也经历过绝粮于陈,曾频频遭到打击和危难,但是即使他们面临这样的困境,仍然能够坚持初衷而不后悔,从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后来孟子发出感慨“人生浩然之气,堂堂正正做人”,以至后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做人原则的提出,在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内成为社会普遍承认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眼中的浩然之气,主要是传统伦理道德之中的意识积累而成的一种精神能力,具体表现为人的“正气”和“气节”,是一种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自觉。真正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做到无所畏惧、至大至刚,才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易传》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所提出的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进一步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哲学境界加以阐释,其具体释义为:造化万物、运行不息、奋进向前等这些都是天的品德,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恰恰能够体现天地孕育而生便有了人,所以人应当顺应天而行事,并且要做到奋发有为,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1世纪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应当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应当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扩大为我们整个社会发展不竭的内在动力。新世纪的到来,不仅给予我们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样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要想在现如今跨入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刚健有为的思想观念是生活的历程赋予中华民族坚毅的意志品质和优良传统。刚健有为的精神鼓励着当代社会每个成员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使命感,能够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时代责任感。然而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样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境遇下,作为现代人应当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不畏艰难的创业思想,尤其是应当具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的事业和理想,在奋斗实践中开拓进取,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21世纪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刚健有为的精神能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吴光.论儒家道德伦理的内涵、特色及其现代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1998(1):101.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9]王泽应.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7.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郑家栋.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编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43.

[12]陈洪.诸子百家作品经典[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道德精神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拿出精神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