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2014-08-15吴隆文
吴隆文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寻求的是政府内部的自我革新,从内而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出来,从而推进社会的有效治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时代发展和现实环境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进行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从而为有效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党建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把服务型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1]。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急需突破传统的束缚,依靠先进的治理观念并结合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需要协同各方力量依靠各类现代技术作为支撑,紧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转变政府工作理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寻找突破口,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有效治理,为社会治理创新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一、社会治理创新中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迫切性
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2](P144)。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阻碍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政府形态的转型迫在眉睫。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急需突破传统的桎梏,依靠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及先进治理观念和运行机制的支撑来作为协同各方力量的有效桥梁,从而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突破社会管理范式桎梏,转变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再一次把社会协同作为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传统社会管理范式突出的是一个“管”字,追求的是从上而下的绝对权威,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是相应地服从上级长官的命令。不可否认这具有其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运作的整个方式必将从“管理”走向“协同治理”,突出的是整个社会各方力量一道来促进整个社会更加有效地治理。重整社会治理模式是突破社会治理创新难点的关键所在,要充分构建社会力量协同作用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社会事务治理中各系统、各类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推动整个社会力量的互联、互补和互动。
(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
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当下的社会管理中的“不良产物”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要认识到效率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原则。截至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98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5361亿元[3]。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工具来促进各类与政府相关的程序的办理更加有效,而不是“一拖再拖”,延误整个经济活动有效实施。
(三)追随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化国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前进,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的政府其自身的转型迫在眉睫。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4],政府公信力是一个政府合法性以及制度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让群众满意的政府是公信力的支撑来源。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寻求的是政府的自我革新,从理念、行为以及治理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由内而外的转变,让一股“软硬兼修”的力量来约束整个行政政府主体,从而促使整个政府的运行模式更加适合时代发展要求,让整个政府组织得以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于群众面前,让群众满意,提升整个政府公信力。
二、当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困境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烙印是不可磨灭的,“封建主义”和“计划体制”沉淀成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政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那种“大政府的集权模式”日益被人们所诟病,迫切需要一系列的革新来寻求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政府形式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一)守旧理念厚重,人员自我觉悟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5]。“四风”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当下政府转型任重而道远。传统力量下的“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人员缺乏现代公务员意识,难以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上级公务员的个人“专断独裁”,下级公务员的“唯上级”命令是从,排斥公民的合法利益诉求,脱离群众,缺乏服务意识。让各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以及各类虚伪的民主与服务大行其道。
(二)多元协同缺失,社会监督力不足
多元力量参与整个社会存在协同治理,离不开各类非政府组以及各类社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第三方社会力量的迅速崛起,让整个社会以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体现出来。然而,这种政民、政社之间的界限还没有完全被打破,整个社会存在“金鱼缸效应”,信息透明化、公开化有待加强。数据显示,中国的草根公益NGO 还很年轻,其中82%的组织成立于2000年以后。此外,它们在总体上规模偏小。名录中有56%的组织人员数量在10 人以下,有相当数量——大概39%的组织并未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机构[6]。并且,社会力量的监督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后,以媒体力量为代表的监督才会一拥而上,而不是防患未然,主动、靠前地发挥自身作为社会第三方力量所拥有的那份权利。
(三)公民意识薄弱,社会推动力不强
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项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就是普遍而又健全的公民意识,这是作为一名现代社会成员的一种价值理性的自觉反映[7]。整个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众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有效地参与进来,以“主人翁”的形式自觉参与来推动政府转型。然而,现阶段的情况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既缺乏内部推动力也缺乏整个社会的推动力。人们不爱与政府打交道,社会动员力量明显不足。并且,在社会参与方面,普罗大众对于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行政组织的“天生不信任”,认为政府转型不过是“形式主义”的现代翻版。大众对于政府建设所持有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公民意识普遍缺失。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探究
“一头独大式”的领导范式导致的是政府服务意识的缺失,将整个行政系统“物化”,高居于人民之上。要认识到,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的政府模式在文化价值多元化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所能够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反之,强调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已然是我国政府转型的必然方向[8]。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充分地把握历史机遇,为行政系统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从而促进政府的现代性转型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一)改善政民关系,打造信任政府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公信力是一个政府合法性以及制度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7]。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从一开始就以严格的标准来规范政府行为,让一股“软硬兼修”的力量来约束整个行政行为,保证整个组织以全新的姿态展现于群众面前。新时期下的政府,特别是作为地方一线的基层政府,要努力建设政府和群众之间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一味地扩大摩擦增加矛盾创建敌对关系。一是要转变作风理念,重新认识“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下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转变工作方式,要坚持公开、透明;三是要加强行政问责,对于各类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处理,充分做到取信于民;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强调现代职业道德观并注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二)协同多元力量,构建有效政府
社会治理要发挥社会和公民参与的作用……要与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沟通、协商,是双向的互动模式……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9]。社会治理的创新急需突破传统的束缚,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协同各方力量,保证社会力量沟通渠道的畅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同发展。一是要制度有效,保证社会各类力量在社会上能够得到“身份认可”;二是要人员有效,保证人员依法守法按规章制度办事;三是要行政有效,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整个协同治理的不良行为;四是要理念有效,要认识到整个社会是“团队协作”的关系,而不是政府的“单枪匹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促进社会的有效治理。
(三)依托现代技术,建设现代政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政府作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主导部分,需要励精图治勇于创新,依托一切新兴技术与工具推动政府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提升公众的社会体验以及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促进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一是要工具的现代型,依托各类新兴的社会治理工具,促进整个社会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人员的现代型,公务人员要切实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人员的媒介素养;三是要观念的现代型,要敢于发言,勇于发言,树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务人员所应该具有的那份自信。在与群众的交流过程中,要同群众共呼吸,懂得“换位思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走入基层接地气,自觉接受人民的批评与监督。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服务型基层党建[EB/OL].(2012-12-07)[2014-07-2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2/1207/c117092-19822244.html.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EB/OL].(2014-07-16)[2014-09-1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7/t20140716_581947.html.
[4]中国社会科学网.政府执行力“渐进执行模式”探究[EB/OL].(2014-08-12)[2014-09-11].http://www.cssn.cn/glx/glxtt/201408/t20140812_1288364.shtml.
[5]新浪新闻中心.扫除“四风”才能夯实党的执政之基[EB/OL].(2013-06-20)[2014-09-11].http://news.sina.com.cn/o/2013-06-20/140027452002.shtml.
[6]中国发展简报.中国NGO 概览特别报告[EB/OL].(2013-03-26)[2014-09-11].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qikanotherindex.php.
[7]吴隆文.浅析微博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J].山西师大学报,2013(40).
[8]吴隆文.新时期下的行政文化现代性转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
[9]理论网.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EB/OL].(2014-05-13)[2014-07-18].http://www.cntheory.com/1803BWDJ/2013/123/13123133147A7HA3B761IC8F70I5JH.html.
[1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14-02-18)[2014-07-25].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18/c64094-2438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