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教导者”与“被教导者”——蒙台梭利教师的角色定位及现实启示

2014-08-1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当代学前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蒙台梭教导生命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高 蕊

百年的时光为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及她的幼儿早期教育法体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百年的锤炼也见证了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蒙氏以生命为一切出发点的教育,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教师的角色,给当今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素养以极大的启示。

一、以生命为出发点的蒙台梭利教育

追溯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教育怎样发展,教育始终都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一个个有差别的生命体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始终如一,即生命,教育应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去尊重“人”。蒙台梭利的教育,恰恰源于生命,源于对儿童生命的观察(张红兵等,2007):

“教育就是协助孩子生命的活动。”

“以活动为中心,观察生命、刺激生命、展开生命才是教育的意义。”

“我的教学法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生命粮食的教育’。”

“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蒙台梭利的这种生命教育观来源于其早年的三段经历:宾奇公园散步奇遇,智障儿童机构工作经历,以及“儿童之家”创办过程。蒙台梭利从中观察并发现了生命的无限潜能、力量以及法则,也由此,观察生命、尊重生命、协助生命成了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2006)曾在谈及如何给儿童授课时指出“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在进行这样一种细致的工作时需要有高度的艺术,要把握时机和恰到好处,不致造成干扰和偏差。孩子们的心灵正在充分发展,他们的生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我们只能是帮助他们”。由此可见,蒙台梭利坚信儿童的生命活动是其成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教育应以孩子的生命活动为中心,协助而非主宰孩子的生命活动,教育要根据儿童的活动观察发现生命现象,再用适当的方法启迪和刺激生命的展开,让孩子在自由自主的生命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养成独立性品质。

现如今,教育就是协助生存下去的力量的观点已广为盛行,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更好地顺应其内在自然法则展开生命、充实生命,成为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二、“教导者”与“被教导者”的角色内涵

蒙台梭利把教师列为其教育方法的三大要素之一,凸显了教师在其教育方法中的地位。在教育不断变革与发展的潮流中,如何正确把握自身在儿童生命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是所有幼儿教师应当思考和明确的问题,而蒙台梭利看待教师角色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幼儿教师是善于“教导”的教育家

每每谈及蒙台梭利的教育观——“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主工作、自我教育以此促进自我内在生命的发展”时,总有人质疑:“那老师干什么呢?孩子都自由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蒙氏的教师是最轻松、什么都不用做的吧?”这是绝大多数没有真正了解蒙氏教育的人的共同想法,蒙氏教师真的是无所事事吗?

当然不是。蒙台梭利给教师这样一个称呼——“被动的观察者”,它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旧式教育里的“权威”,时刻压制、命令、训斥儿童,而是当儿童沉浸在自由自主的工作中时,教师不会任意打断和遏制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一旁无所事事,充当悠闲的“牧羊人”。教师应当耐心、细致地观察儿童,保证他们的自由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当他们遇到困难之时,给予他们引导以促进其再探索。这样的教师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仆人,而是一个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知道什么时候该教导,什么时候不该教导的教育家;这样的教师深谙自由与纪律的辩证法;这样的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随时做好解决儿童难题的准备,适时地引领儿童走向自我学习的道路,协助幼儿充实和展开生命。在蒙氏教室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自选工作时段,四岁的天天选择了四算矩阵的工作,但由于串珠的木棍两端都是活动的,他取下时,珠子散落一地。天天看着满地滚落的珠子,茫然不知所措。这时,一旁的芸芸看到了,放下自己手中正在进行的粉红塔的工作,过来捡起了珠子,专注认真,几乎将这视为自己的工作。天天见有人帮忙,转头就走开。这时教师叫住了他,问道:“天天,这份工作是谁取的?”“我。”天天小声答道。“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些珠子应当由你自己来收拾,芸芸是在帮助你。”天天回到“事发”现场,芸芸已经收好了一部分,离开回到自己的工作。天天开始动手安装,可是摆弄了一会儿仍毫无结果,急得开始哭泣,并嚷嚷着:“装不上!装不上……”但他并没有请求帮助。一旁的许多孩子都注意到了这一幕,有前去帮忙的冲动,但在教师以眼神示意之后都继续操作自己的工作。哭了一会儿,天天来到教师跟前,用委屈的眼神看着教师。教师问:“天天,你怎么不收拾工作了?”“我收不好……”“那你可以想想办法呀!”“我不知道!”教师转向一旁的乐乐问道:“乐乐,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自己做不到,可以请老师或者同伴帮忙呀!”乐乐继续自己的工作。老师转向天天:“那你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找人帮忙一起收。”“很好!”天天找到自己平日里的好朋友明明,请求道:“明明,我把珠子洒在地上了,请你帮忙一起收可以吗?”“当然!”两个男孩子乐呵呵地开始了收拾工作。

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作为“教导者”的作用,在悉心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教师或同伴帮助”。在幼儿的无心之过面前,教师并没有苛责呵斥,或是当众批评来让幼儿“长记性”,而是通过一步步的追问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补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生命之花”的绽放添加了“肥料”。

教师的“教导”还表现在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指出,有准备的环境应具备以下条件(蒙台梭利,2006):

1.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2.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4.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活动室的布置、区域的划分以及最重要的——教具的投放。蒙台梭利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经典的蒙台梭利教具,教师“有必要根据蒙台梭利女士的设计原理——而不是单纯地根据流行趋势与习惯——在自己的世界观基础上设计出更多的教具(市丸成人,松本静子,1993)”。人文环境,即精神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除了维持环境的舒适、清洁和有序外,教师还应为儿童营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宽松的环境,即创设一个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霍力岩等,2008)。这个环境涵盖了教师、保育员、家长、同伴等重要构成要素,其中教师起着纽带作用:

1.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的榜样示范;

2.信赖、关爱与尊重儿童;

3.各教师之间教育行为达成一致;

4.保持与园长、同事的沟通,自我反思;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配合。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在爱、自由、阳光、快乐、便利的滋养下,幼儿充分发掘和展示着生命的潜力。

最后,幼儿教师的“教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导师”(张红兵等,2007)。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应该让儿童自己发现生命的需求并最终走上自我教育的道路,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体系中,她将“教师”的称谓改为“指导员”,也就是说,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她认为,观察、了解儿童虽然重要,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刺激儿童的生命,使其自由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除了观察,还应进行指导、引导和示范(吴振东,2001)。教师的导师角色具体表现在:

1.解释和示范。主要指教具的操作方式、言行举止的规范等。

2.支持和帮助。把握干预时机和方式,切忌包办代替。

3.禁止和纠正。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由与纪律的辩证法。

(二)幼儿教师是谦虚“被教导”的学习者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真谛,教的同时也被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在教育中受益。学会在教育中接受教导是蒙台梭利对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的首要要求。蒙台梭利尤其重视教师应有一种从学生生命成长中收获启示的良好心态,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以谦虚的姿态尊重生命的主体,在教育中同时接受生命的“教导”。教师是谦虚“被教导”的学习者的身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生命的特征,随时准备接受教导。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他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蒙台梭利,2006)生命的展开遵循着一种自然的法则、内在的秩序,显现出一种自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可能。蒙台梭利揭示了婴幼儿时期儿童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灵”,能够从丰富的环境中获得丰富、充实的生命内容。教师应了解这样一种生命观,从而对生命存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避免出现盲目干扰或打断幼儿自我发展、自由工作的现象。

2.尊重儿童,相信儿童。

“我们总是说孩子没有耐心,其实是我们成人毫无耐心地对待他们;我们说儿童粗暴,实际上是我们在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蒙台梭利,2006)儿童进行建构生命的活动——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慢,它不追求外界的奖惩,不追求“利益至上”;它总是依循内在的法则,按照特定的节奏进行,最终收获生命的果实。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地工作,调整自己的步调来适应幼儿,尊重并欣赏他们在“慢”的艺术中享受工作的状态。

3.科学地研究儿童。

蒙台梭利要求教师在细心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实质上,观察记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手段,一种对所见所闻事物的再反思。“当教师感到自己受强烈的兴趣驱使而‘看到’儿童的精神现象,并体验到一种宁静的快乐和不可遏止的观察欲望时,那么,他就会明白他正步入正堂。”(蒙台梭利,1993)教师应当有科学家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的工作表现以及该外在表现背后的心理因素,以此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探索童年的秘密,进而引导儿童依循生命的步调不断前进。

三、启示

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蒙台梭利教育,全面地将教师定位为对生命进行“教导”的教育家、谦虚“被生命教导”的学习者,站在生命的高度诠释了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内涵。在当今重视生命教育,呼吁幼儿主体性回归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下,蒙台梭利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观察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

这是一个易说难做、循序渐进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曾在幼儿园经历过这样一些场景:

场景一:

晨间自选活动期间,教室里闹成一片,幼儿在活动区之间来回穿梭,总不能对某一项活动专心投入,教师在一旁和保育员忘我地聊天。

场景二:

午餐活动时段,3岁的小楠主动请求帮保育教师发放餐具,结果被一口回绝:“小楠乖,回位置上去坐好,盘子太重了,等你长大了再帮忙吧!”(事后了解是因为保育员觉得孩子慢手慢脚,耽误时间,怕孩子把盘子摔坏。)

场景三:

晨间自选工作时,成成玩起了十块体积依次递增的立方体,不厌其烦地尝试着将其垒高,但都因为没有把握住由大到小的要领而致使“大楼”一次次倒塌。正当成成认真思索原因并好似灵感顿悟露出欣喜表情准备再一次试验的时候,教师过来开始了教导:“这样是不对的,要从大到小依次往上叠加,而且每个立方体的边要平行对齐。小的要放到大的正中间,这样才能稳固……”成成茫然不知所措地看着教师。

教师要真正完全做到仔细观察儿童、放手相信儿童、真诚尊重儿童,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教师没有把眼神放在孩子身上,导致教室乱成一团的现象随处可见;因为不相信孩子,总是瞻前顾后自以为谨慎避免失误的教师也比比皆是;因为不忍心看着孩子一次次尝试失败,自以为怀抱同情心、爱心而迫不及待伸出援手的情景也不难发现。放手吧,教师们,把你们的引导建立在详尽观察的基础上,以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权利为基准,对他们生命的展开怀抱耐心与信心,真正做一个敬畏生命,从孩子自然发展的生命过程中有所获益的“被教导者”。

(二)创设环境,引导儿童,研究儿童

马克斯·范梅南(马克斯·范梅南,2001)指出:“在教育世界中一个最根本的冲突就在于自由和控制之间的矛盾。”对幼儿的良好引导依赖于对儿童活动干预时机的恰当把握。Edwards在1993年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刘焱,2004)笔者认为,教师最好的介入时机是当幼儿在工作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阻碍并主动向你求助之时,最佳的介入方式是活动之前的环境创设——遵循“问题性”,引发幼儿的探索。在幼儿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时,教师应当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反思,发现幼儿的兴趣,揭示生命进程中的秘密,从而对“症”下药。

场景一:

幼儿园的主题墙一年没有更换,完全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加入;各活动区角材料一直也保持原样,没有生成新东西。

场景二:

在科学区探索的萌萌对蚯蚓有了兴趣,欢喜地跑到教师跟前报告自己的发现,并表明想知道更多关于蚯蚓生活方式以及它与植物的关系。教师冷漠地说道:“不知道,别去玩土,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去美工区画画吧。”

场景三:

教师A对教师B谈论到:“现在的孩子都是‘金宝宝’,一点状况都不能出,不然咱们和幼儿园就脱不了干系。同时面对三十多个孩子,哪有时间去研究他们,看好不出事儿就不错了。”

班额过大、家长对家里唯一的孩子保护过度,确实成为制约教师有效开展研究的瓶颈。现实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迫于上级的压力,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检查和迎合家长的口味,整日疲于更换环境创设或者紧紧盯着孩子的举动,生怕出安全事故;没有闲暇静下来好好思考怎样的环境才适合幼儿,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并生发活动,能够让他们在其中亲历亲为有所发展;也害怕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做个别指导的时候一不小心其他孩子就出状况了,更没有时间去反思和研究孩子的行为。这不是单靠教师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背后还涉及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评价观等,但无论如何,教师应当尽力对幼儿负责,以儿童的发展为先,促进自己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做好生命的“教导者”。

以生命的尺度将教师定位为“教导者”与“被教导者”,更好地阐释了教师在幼儿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内涵。观察、相信、尊重儿童,在此基础上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支持、研究儿童,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立场,以此为孩子的幸福童年筑起“生命的长城”。

霍力岩,胡文娟,刘霞.(2008).论蒙台梭利教师在儿童主动学习中的角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4.

刘焱.(2004).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克斯·范梅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玛利亚·蒙台梭利.(1993).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玛利亚·蒙台梭利.(2006).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玛利亚·蒙台梭利.(2006).童年的秘密(金晶、孔伟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市丸成人,松本静子.(1993).蒙台梭利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践:上卷(赵悌行 译).台北:新民幼教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吴振东.(2001).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师角色论述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4.

张红兵等.(编).(2007).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概述.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蒙台梭教导生命
我想要的教导
诲人不倦
蒙台梭利教育是完美的吗
蒙台梭利在日本
走“偏”了的蒙台梭利
冰与火之歌——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谁能在蒙台梭利的“铁王座”之上——蒙台梭利教育市场的“火”与“殇”
撒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