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14-08-15

关键词:霍译杨译俗语

王 琼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杭州 310018)

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希望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对于译者来说,除了要把原作的意思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外,还必须把作品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也传递给译文读者,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红楼梦》饱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自问世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至今为止,《红楼梦》有两种英文全译本,一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二是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及约翰·闵福德翁婿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2]。这两个英译本堪称是世界文学翻译中的典范[3]。由于两位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涉及的同一文化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本文依据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划分,从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文化翻译

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所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大自然中的“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性的词语,古人把气看作一切物质产生的源头,比如俗语“接地气”是指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盲目行事。但是,西方文化里没有“气”以及相类似的概念。因此,两位译者在处理生态文化词语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例1: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4]

杨译:Is Baoyu the only one who'll carry you as an immortal on his head to Mount Wutai,that you ...[1]

霍译:When you go to heaven young Bao-yu won't be the only one who'll walk ahead of the hearse.[2]

“五台山”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此处的“上五台山”意指“归西或去世”。杨译采用直译法,紧贴原作,逐字进行了翻译,将“五台山”译为“Mount Wutai”,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对此译了然于心,但却无形中给西方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霍译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考虑,将“五台山”译为“go to heaven”,译出了“上五台山”的引申义,有助于西方读者确切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化词语所包含的委婉语意。

例2: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红楼梦》第十八回[4]

杨译: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soft east wind!They surely bring their mistress peace of mind![1]

霍译:Their mistress,standing in the soft summer breeze.Finds quite content in everything she sees.[2]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东风”在中、西文化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中国位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风”是春、夏季节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暖风,而英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面,“东风”是冬季从欧洲大陆吹来的寒风。在上述译例中,杨译仍采用直译法,忠于原文,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而霍译将“east wind”译意为“summer breeze”,当西方读者看到“summer breeze”必然联想到夏日温暖之风。可见,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译本将有什么样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文化背景是怎样的。

二、物质文化翻译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工具等,不同民族创造的物质产品无疑是不同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文化中用途不同,甚至有些物质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比如提起吃饭,中国人想到的是“碗”、“筷”,而西方人想到的是“刀”、“叉”。由此可见,译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取向往往决定了他的翻译策略。

例1: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4]

杨译: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Who's going to stay here for life?[1]

霍译:Even the long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Well,none of us is here forever,you know.[2]

筵席是中国政治、经济、饮食文化的综合产物,意为“酒席、酒宴”。中国人素来热情好客,常为宴请某人或纪念、庆祝某事而举办酒席,菜肴丰盛、宾客众多,成语“大摆筵席”、“大张筵席”等都表示为设宴而花费过多,有铺张浪费之意。杨译用“feast”来表示“筵席”,准确生动;而霍译将它转换成了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party”,与“feast”相比,西方的“party”显然随意、简单的多,人们为了快乐而聚在一起,从表面上看霍译似乎背离了原作的文化意境,但却更易被西方读者认可和接受。

例2: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4]

杨译:“Of course.”Then she recited,“The monkey,being light of limb,stands on the topmost branch.It's the name of a fruit.”Jia Zheng knew of course that the answer was lichee,but he deliberately gave wrong answers ...[1]

霍译:“Of course,”said Grandmother Jia.“the monkey's tail reaches from tree-top to ground.It's the name of fruit.”Jia knew that the answer to this hoary old chestnut was‘a longan’(long'un),but pretended not to ...[2]

该例中,杨译用“荔枝”直译“lichee”,并采用脚注的方式说明“lichee”与“stand on a branch”(立枝)是同音字。这样的解释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目了然,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却造成了文化缺省,他们很难将水果“lichee”与动词短语“stand on a branch”联系起来。霍译创造性地对谜面进行修改,将“猴子身轻站树梢”改为“猴子尾巴垂在地上”,同样打一果名,但霍译的谜底是“龙眼”(longan),他利用longan和long'un的谐音意指猴子尾巴长。霍译虽然违背了忠诚原则,却成功传达了原作的立意和初衷,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读懂了原作的趣味性。

三、社会文化翻译

社会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范畴,包括人们的价值观体系、风土民俗等等。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并反映在语言当中,例如,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希望、吉祥和喜庆,中国人的婚礼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但在英语文化中,红色有暴力、血腥和愤怒等联想意义,“to see red”被译做“勃然大怒”,若翻译不当显然会给读者理解造成困难。此外,《红楼梦》对于风土民俗的描写可谓包罗万象,既有生活礼仪,传统节日,又有婚祭喜丧,社会习俗等。

例1:…撒了压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4]

杨译:...there was a distribution of New-Year money,as well as pouches and gold and silver ingots.[1]

霍译:After that the New Year's Eve wish-penny was distributed to servants and children-gold or silver medallions in little embroidered purses.[2]

除夕夜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是中国流传至今的过年风俗,可谓家喻户晓。杨译用了“New-year money”、“pouch”和“gold and silver ingots”与原文中的“压岁钱”、“荷包”、“金银锞”一一对应,简洁明了。而霍译用“wish-penny”表示压岁钱是象征性礼物,蕴含长辈对晚辈寄予的祝福和希望,挖掘了更深层的意义。此外,霍译用“embroidered purses”来表达“荷包”,即“刺有绣花的钱包”,虽然繁复了些,但对于不熟悉“荷包”为何物的西方读者来说无疑更形象贴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例2: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4]

杨译:There is a procedure for marriage and it should be announced in a decent way.[1]

本平台拟采用以JAVA语言结合SQL数据库进行开发,主要分为前台设计、后台模块管理及数据库设计等。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主要服务依托,通过cookies脚本程序与国内的豆瓣网、卓越亚马逊网、Google Books等网站链接,便于读者浏览相关的书评,以达到加强阅读推广效果的目的。

霍译:At least,you should have done it properly,with go-betweens and witnesses everything open and above-board.[2]

元·武汉臣《生金阁》记载:“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三媒六证”是指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杨译用“procedure for marriage”和“announced in a decent way”来阐述“三媒六证”的深层次含义,忠于原文的同时也表达出了旧时婚姻郑重其事的味道。霍译从西方思维出发,选用“go-betweens”和“witnesses”来表示人证之意以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因为西方人的思想中,凡事都要有“人证”。虽然杨译的忠诚度要高于霍译,但霍译更靠近西方文化,两种译文可谓各有千秋。

四、宗教文化翻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中国的主要宗教派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5],而在西方,基督教则是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红楼梦》作为一部东方文学巨作自然会涉及东方的宗教,其中关于佛教和道教的词语有上百个。

例1:“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厉害…”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4]

杨译:“You don't know,Old Ancestress,all the solemn warnings there are in the Buddhist sutras about...”[1]

霍译:“Bless you,my lucky lady!Bless you dearie!You don't know a half of the unseen harms and dangers the Scripture tells us of...”[2]

例2: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红楼梦》第六回[4]

杨译:“Buddha be praised!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sister.”[1]

在以上两个译例中,“Buddhist sutras”和“Buddha”是中国佛教中的“佛经”和“菩萨”,具有典型的东方宗教色彩,杨译尽量忠于原作并通过译文传播中国宗教文化。霍克斯为照顾西方读者的感受,其译文带有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色彩,他将“佛教”中的陌生成分转化成了“基督教”中的“Scripture(圣经)”和“bless you(上帝保佑)”等熟悉成分,虽然违背了忠诚的翻译原则,但他在考虑翻译标准“信”、“达”、“雅”的问题外还考虑到了“为谁而译”的问题,采用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将意向读者的期待视野置于主要地位[6],做到了译本更好地服务于译文读者。

五、语言文化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俗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汉语俗语是我国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经验的概况,一般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作品《红楼梦》中有大量文化信息浓厚的俗语,为刻画人物性格、完善情节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对这些俗语的翻译成功与否,就直接关系到了整个《红楼梦》译本对原作风格的把握程度以及译本本身的言语风貌等诸多方面不如忽视的问题[7]。

例1:…“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红楼梦》第六回[4]

杨译:“But‘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No matter how,‘A hair from your body is thicker than our waist.’”[1]

霍译:“‘A star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fat horse.’Say what you like,a hair plucked from your arm is thicker than a man's waist to folks like us!”[2]

该例中,霍译与杨译最大的不同是霍译有两处创造性的翻译:一是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译作“瘦死的骆驼比肥马大”;二是把原句中的“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译作“你老胳膊上的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7]。虽然只是增加一个“fat”和“waist”,我们却不难发现,horse与 fat horse,arm 与waist的对比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说服力也更强。细细品味,霍译更胜一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4]

杨译:Health is what accounts.As the saying goes,‘As long as the mountain's there we shan't lack fuel.’[1]

霍译:And good health is like the hill in the proverb:Keep the hill green,keep the hill green.And you'll never lack fuel for winter again ...[2]

霍克斯对句中俗语“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依然进行了创造性地加工和发挥,他巧妙地将诗体运用于俗语的翻译中。用诗体的形式翻译俗语是霍译俗语翻译的一大特色。这种表达方式不但内容上忠于原文且形式上短小精悍,此外,“green”,“again”进行押韵令人回味无穷。霍克斯作为优秀汉学家,其扎实的汉语功底和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仅通过俗语翻译便可见一斑。

六、结语

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往往决定了译文的效果。杨宪益夫妇出于想更多地传播中国文化而依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将原作风貌传递给读者。霍克斯依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通过意译或将中国文化因素翻译为西方文化中大致对等的因素,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语言的精辟。这也许正是杨译本并没有霍译本在西方那么畅销的主要原因。我们无论从亚马逊、App store等网站上的购买或下载量,还是研究者对译本的引用率等来看,杨译本与霍译本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对外译介文学作品能向全世界打开一扇引导他们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符合读者的审美,我们不能仅仅通过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来判断译文的优劣,因为只有当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才能实现原作在异国的文学价值。此外,译者的选择对中国文化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同时顾及原作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义。因此,我们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眼光,加强与国外优秀汉学家的交流和合作。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从而产生更深远、更有实质性的影响。

[1]YANG Xia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2]Hawk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7.

[3]赵建忠.《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27-30.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5]孟兆芬.从《红楼梦》的英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9-201.

[6]刘迎娇.《红楼梦》英全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J].外国语文,2012(1):111-115.

[7]冯庆华.《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68-369.

猜你喜欢

霍译杨译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客家俗语巧诵读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意识形态与翻译副文本的变迁:杨译鲁迅小说副文本研究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貌修辞*——以霍译《红楼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