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信心
2014-08-15湖北省广水市95971部队幼儿园
■湖北省广水市95971部队幼儿园 李 科
自信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基石。尤其是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自信更是综合性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要从幼儿开始,利用各种机会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使其敢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观察到以下现象:在体育游戏中,不敢做走平衡木之类的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不敢担任主要角色;在语言类游戏中,不敢主动发言……如果教师指定某位幼儿去做这类活动,他们也并非不能完成任务。由此可见他们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自信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具体分析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先天素质。
遗传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每个人的气质特征都不相同。根据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抑郁质的儿童的神经活动相对比较弱,不善与人交往,易受挫折,经常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表现自我的勇气。也有一些幼儿因为动作发育迟缓,他们经常因为有过多的失败经历而产生退缩行为,常有“我不行”、“我不如别人”等消极的想法。
2.幼儿所处的环境。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家长的知识能力、性格特征、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差异,幼儿的性格也会受到不同影响。比如祖辈教养的幼儿的自信心就明显偏低。从幼儿园方面来看,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会对其自信心有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的师幼关系幼儿的自信心较高,专制型的师幼关系幼儿的自信心较低。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育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释放自己爱玩的天性、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优势,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提供不同的指导。因此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积极评价,用赏识促使幼儿迈出自信的第一步。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句鼓励性的话可以给幼儿增添几分勇气,一句赞美的话可以让幼儿成功后的自豪感倍增。在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在使用积极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奖励语言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谈,还可以提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比如当一位胆怯的幼儿首次担任角色游戏的主角时,可以这样表扬:“XX这次很勇敢地担任了羊妈妈,在表演的时候声音模仿得很好。下一次如果你能在模仿羊妈妈的动作方面再下一点功夫,效果就更好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评价的能力,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评价是建立在权威人物的评价之上的。教师对幼儿的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关爱的轻抚,都可以增添幼儿的自信心。
2.提供活动机会,用成功经验引导幼儿走向自信。
每个幼儿在进行游戏时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来分配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努力进取、获取成功。成功是自信心的基础,幼儿只有不断积累点滴的成功经验,才敢于说出:“我相信,我能行!”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开始增强,教师应该多观察幼儿,发现其长处,然后让幼儿在同伴面前展现自己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
3.进行归因分析,使失败中的幼儿不丧失信心。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都是成功的,许多成功都是建立在对失败原因的分析之上的。一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不同,所产生的后续行为也会有明显差异。如何使幼儿能够愈挫愈勇、提高其耐挫折能力,这一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在幼儿园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失败。如与同伴竞争中落后、完不成预定的活动任务等。当幼儿遇到失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并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其勇敢地面对失败。教师在幼儿失败的时候要多从内部可控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如“这是第一次,你还没有经验,多试几次肯定是可以的”“你注意一下老师的示范,走平衡木时把手臂伸开就不容易掉下来了”。
4.利用期望效应,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期望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经到一所学校,假装测试一下后就随机从学生名单中圈出几个人的名字,并告诉教师这些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几年过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个学校,发现这些学生的发展显著超出其他学生。后来分析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会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不自觉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暗示之后,自信心大为提高,身心也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所以教师期望效应对于幼儿可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破除对幼儿固有的成见,相信幼儿通过游戏,积累成功经验,自信心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的。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展现出自信的风采。
彭聃龄.(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2004).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