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2014-08-15○张瑶李旸
○张 瑶 李 旸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文化资本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本载体,智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社科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切实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事关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全局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断深入,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日益呈现出复杂、综合、深刻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同时面临着激烈竞争而导致失败的“危”,也面临着合作不断加强而走向成功的“机”。能否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否正确妥善处理“危”与“机”,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解答这个课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系列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决策。这在客观上就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也就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西方发达国家与智库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建设水平和体制机制相当成熟,与社会各个层面契合度也非常高。在政治层面,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外交关系协会、兰德公司等智库机构,与国家政治已经深入融合,不仅其研究成果对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智库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也形成了高层次高水平的互动,以至于西方媒体舆论认为,智库实际上是继新闻、立法、政府后的“第四部门”。在经济方面,德国最有影响智库“德国系统工程与技术革新研究所(ISI)”,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该研究所的咨询课题始终以适应德国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需要为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德国工业发展。在战略方面,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每年9月举行一次年会,一次大型讲座,每月至少组织两次讨论会。该所的部分期刊被视为国际战略研究的权威著作。这充分反映了智库在国家和国际生活上的战略地位,高水平的智库也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因此,成熟先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然要在全局上为政府决策和战略分析提供智力支撑,从而对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的制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2.事关提高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全局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执政过程中一直坚持的路线,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意见,而素有党委政府“外脑”之称的智库,无疑是确保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力支撑。作为一个战略研究机构,智库着重进行长远和宏观的分析,从而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建议。智库不是政府的决策部门,但其重点应当在战略上弥补政府决策部门的不足,通过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跟踪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有关方面提供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框架性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为政府储备和提供人才也是智库的主要功能之一。智库的成员直接进入政府重要岗位,参与决策过程;离职的政府官员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各大智库,这有助于从宏观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适应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3.事关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的全局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智库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涉及关系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普通民众往往都有一种预先判断,智库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和真实表现以及未来影响、解决方案表达得科学、合理、富有逻辑,向决策者提出真实的决策建议,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促进党和政府的公共决策符合公众利益,切实起到平衡各方利益要求的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在民众和决策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成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智库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智库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由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迅速而复杂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产生了对决策咨询的巨大需求,改革开放的30年成为了中国智库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研究机构约2500家。这些智库在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就整体而言还有欠缺。
1.智库建设指导还不系统不具体
虽然我国智库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战略层面关于智库的发展规划不过是近年才提出。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提出。接着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中国首届和第二届智库论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从整体上看,虽然党中央在国家战略层面对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日趋重视,但仍缺少战略统筹、整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这使得我国智库在发展方向和目标上仍显精力分散、系统性不强。
2.智库独立性还不强
国内智库独立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库设置不够独立。我国的智库绝大部分是作为党政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设置的,行政依附性较强。虽然这种设置便于智库把握政策走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库自主研究的空间,使得智库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得不到完全释放。第二,课题选择不够丰富。我国智库研究课题主要来自政府,使得我国智库的主要研究精力集中在政府赋予的课题上,其研究成果也多体现为与政府职能相关或相近的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理论的论证、阐述和解释。这就淡化了国内智库的个体特征,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同质化。第三,经费来源渠道失衡。一方面,由于我国官方半官方智库的大部分研究经费来源于政府机关对课题研究给予的财政划拨,这就导致这些智库对政府机关的依赖性较强,不能完全掌握研究的自主权,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缺少政府财政支持的民间智库则常被财政问题困扰,他们只能为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承担一些“短、平、快”的课题或项目,很难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一些长期的前瞻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的研究。
3.智库构成不协调
目前,我国的智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专门设立的研究机构,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和省级社科院下属的专业研究所等,属于“官方智库”;二是挂靠在大学但独立运行的研究机构,例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等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机构;三是民间注册的研究机构,如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属于“民间智库”。这些智库中,官方半官方智库占据绝大部分,民间智库大约只占总量的不到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官方与民间的智库几乎平分秋色。官方半官方性质的智库比例过高,民间智库比例过低,形成了智库官方垄断的客观现实。并且,在目前中国约2500家智库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研究机构大约有2000家左右,这使得经费投入、课题设置整体失衡,研究资源配置僵化失当,一方面部分研究课题重叠严重研究成果过剩,另一方面部分课题却因投入不足而迟迟不能打开局面。
4.其他方面的欠缺
一是定位职能不清。我国智库,特别是官方智库除了课题研究外,还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这就导致了智库的研究精力分散、咨询功能弱化。二是智库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我国智库虽然与政府机关联系密切,但是缺乏完善的与政府、社会互动的机制,在信息披露、共享机制上不平衡,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智库创新成果的社会评估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研究理念僵化应用研究偏弱。我国智库机构基本是按学科设置的,这就导致国内一些智库研究偏重学术探索与知识积累,应用对策研究相对薄弱。四是人才交流机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官方智库和半官方智库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的情况很多,但政府部门人才返回智库的相对较少,“旋转门”只打开了半边。
三、探索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战略路径
新形势下,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我们既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更需要系统性地构建相关的体制与机制,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及环境。
1.明确定位,理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一,是价值定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发挥作用,它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拓展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理论为价值追求,以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现实问题、政策问题为重点,以服务公众利益为使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荣誉,以为国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二,是职能定位。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通常都是作为中立方存在的,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以第三人的视角对国家某个领域进行客观的分析,为委托方提供客观材料及专业建议。其核心是“客观”和“建议”,尽量不参与决策和执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功能上也应秉持这个原则,无论与政府机关以何种方式形式联系,智库的根本任务在于提供客观的分析和建议,不参与政策的最终决策和具体执行。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定位。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与政府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性关系,彼此的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规定。以德国为例,德国多数智库的经费都是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也有通过政府委托研究方式提供研究经费。服务于政府的这些智库,它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政府的决策,但这丝毫不影响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其研究结论不只是对政府决策进行阐释与宣传,而是做适当的补充与完善。这给我国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我国智库即便是官方智库,也应与政府建立平等关系,妥善处理保持智库研究独立性与符合政府决策需要的关系。第四,是专业导向定位。西方大多数智库都有其各自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应找准各自的领域定位,根据定位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置及投入。
2.科学规划,实现智库规范化管理
一是从体制上对官方和半官方性质的智库组织进行进一步松绑,弱化其对行政部门的依赖性,增加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实现研究项目、成果与研究经费挂钩,研究人员的待遇同研究成果挂钩,研究项目要面向市场、面向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导向性的决策咨询建议和应对策略。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如智库与政府、社会的互动机制,信息披露、共享机制,资金筹措机制等等。三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对智库发展的定位、性质、管理等给予法律性、制度性的规定,使智库的建设发展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转变观念,大力发展民间智库
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和半官方智库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间智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其它两类智库所不完全具备的灵活性、基层性特点,因此要努力为民间智库发展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民间智库参与行政决策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法人地位,界定职责功能,规范经费来源,形成评价机制,对民间智库的运作进行具体规定,鼓励民间智库发展壮大;二是加大对民间智库的扶持力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智库参与公共政策的分析、研究、咨询与决策,为其发展营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并积极为其公平参与项目招投标创造条件。三是加大向民间智库进行人才输送力度,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到民间智库任职工作。
4.培养人才,优化强化智库队伍建设
一流的智库需要一流的学者,高素质的人才对智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智库在这方面与国外一流智库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在提高智库人才素质方面多下功夫。一是依托国内较大的智库机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可通过逐步完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等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培训,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智库学”专业,建立与国外著名智库的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途径,尽快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智库人才队伍。二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智库人才旋转门机制。我们要借鉴欧美的“旋转门”机制,并使之中国化。应建立智库与政府的长效流动机制,使智库的研究人员能够经常进入政府部门积累实践经验,政府官员也可以经常进入智库加强理论学习,改变智库与政府之间的“脱钩”现象,使智库与政府决策实现有效的结合,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针对我国目前“旋转门”只开半扇的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的研究人员进入政府机构的机会,鼓励官员离职、退休后进入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成为研究人员,以增强体制外智库的活力,强化智库决策研究和咨询服务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