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14-08-15张井波
张井波
张井波/公主岭市大岭中学二级教师(吉林公主岭136108)。
一、数学教育的德育内涵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道德品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广义的德育是指对客体所进行的关于思想、品行、德性、政治等层面的教育引导。本文研究的数学教育中进行的德育教育是指狭义的对于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行的教育、引导和塑造。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应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首先,塑造个人的政治品格,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其次,提升个人思想品格,教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观,培养群众路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再次,形成正确的思想品格,具备正确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社会道德观、养成良好素质和文明礼貌,具备法制观念;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坚强自立的意志,养成勤劳、善良、自尊、自爱、自信、勇敢、诚实的品质。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含义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克莱因曾经对数学有过评论,认为数学不只是单纯的数理知识,而是一种充满理性的精神表象,它是开拓人类思维想象力的一种工具,是尽力探求真相、控制自然的精神指向。克莱因之所以如此表述,是基于现代数学的本质特征及内涵,即:首先,现代数学是以集合论为基础,以代数、序、拓扑等结构为研究对象的数理学科;其次,现代数学发展趋势表现为其内在联系越来越深,发展空间越来越抽象,内在结构越来越细化;再次,现代数学引入信息化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由此使得数学体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并借此催生出了诸多数学相关的边缘科学,如人工智能数学,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最后,数学同实践应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同其他学科融合的越来越深入,如考古数学,生物数学等等。因此,数学不仅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集中体现出一种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进步、追求完善的人类发展精神,现代数学不仅仅具备理性价值,还兼具道德价值。而数学教育则兼具了客观性、严谨性、理智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同数学所蕴含的德育内蕴具有一致性。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目标及原则
(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目标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共同发展,这也为思想道德能力培养提出了教育目标。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也应遵从这一目标认定,正如现有相关理论研究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要求所述,应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确定其德育目标:首先,塑造个人的政治品格,培养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并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提升个人思想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工具,用以指导实践,推进实践发展;再次,形成正确的思想品格,树立普遍的社会道德观,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承担责任,勤劳勇敢,积极乐观,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等。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原则
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应秉持以下原则:首先,可接受原则,即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应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取舍地在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其次,科学性原则,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确保数学和德育之间的科学衔接,确保内容准确,避免空洞说教;再次,情感原则,即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同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互动,及时把握和掌控学生兴趣和情感取向,从内心里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相关的课程,并能同老师积极展开互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持久性原则,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目标的,改变一个人的心理认知和意识形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和相关管理者要放眼长远,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加以持之以恒地实施和关注。
三、数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本文之所以将数学教育中进行的德育称之为“渗透”,即是要充分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性,合二为一,将德育完全融入数学教学本身,在通过数学教学将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加以展开和传达,最终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具体应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实施:
(一)多方面展示数学文化精神内涵
数学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是一种源于生活、并能指导生活的智慧和文明,是可以使人摆脱愚昧和恐惧,走向文明和发展的精神推动力,数学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数学精神,是指人类在所有数学相关的活动中所具备和产生出的价值观及行为范式,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等等。教师在数学课上应该声情并茂地将这些数学精神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知、把握和践行数学精神,进而完成思想道德上的升华,达成德育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巧妙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精神内涵,也可以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感受到数学精神的真正含义。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时,则可以通过模拟几何空间的方式,在调动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创新、实践和探索的能力,进而增强其道德品质。
(二)引入辩证唯物主义内涵
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更要在实践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灵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得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辩证唯物主义内涵,需要基于以下内容展开:首先,数学来源于实践。比如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概念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实践过程。认识了数学的实践性,对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有帮助的。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可以通过实验得到的;其次,数学真理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是相对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定理的前提是三角形必须在一个平面内,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一定理并不必然成立;再次,数学中的转化与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如在函数学习中,函数现在的定义并不是一开始就给出的,而是先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类似一次函数等简单函数,从分析这些简单函数自变量的取值,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在集合的基础上给出现在函数的定义。然后再去研究更为复杂抽象的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性质,而这些函数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即规律性。
通过类似此种方法将德育教育内化到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显然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达成德育目标。
[1] 郭明河,王春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3).
[2] 周峰.面向新生代学生的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9).
[3] 王品玲.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J].才智.2011(15).
[4] 杨培燕.中学德育教育方法论[J].企业家天地.2010(6).
[5] 韩斌.高校数学专业课教学与德育培养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