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2014-08-15刘凤娟
刘凤娟
刘凤娟/渤海大学外语部副教授(辽宁锦州121000)。
随着中日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日语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许多高校把日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开设,供学生修习。但是以往的二外日语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语法学习为中心,学生虽然对语法理解清晰明白,应试能力也较强,但实际应用能力十分缺乏。为适应时代需求,应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二外日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交际法,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日语人才短缺要求加强二外日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日企对中国投资不断增加。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拉开了以渤海湾为中心的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序幕。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办事处所长柴生田敦夫介绍,日本的对华投资正在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投资地点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行业为纤维、电子、食品加工等;2000年以后,地区进一步扩大,环渤海也成为日资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且在投资内容上加入了软件、研发、汽车等新内容。从2001年至2007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9万个,实际到位金额607.8亿美元,主要涉及商业、服务业、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运输机械、银行、证券等广泛领域。
在此背景下,日企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高涨。不仅有来自大连以及东北其他一些对日交流历史比较久的地区,南方一些城市,如深圳、上海的一些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商社、旅行社等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较大;烟台、威海、青岛等北方沿海城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显著提高。据人民网消息,擅长“技术+日语”者非常紧俏。遗憾的是,目前人才市场上具有上述要求非专业的日语人才并不多。很多人即使学习过日语,也忽略了听力、口语练习,应聘时根本听不懂人家问什么,最终导致应聘失败。因此,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日语也是增强自己就业竞争能力的砝码。市场的需要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我们的二外日语教学也要应时而动。
二、二外日语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二外日语教学的对象是以日语为第二外语学习的非日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科生,其中大部分是外语专业如英语、法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课程内容相对完善,但学时较少,一般一周为4学时,规定的教学时间为3到4个学期。与公共外语相比,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二外日语只有短短1年或2年的时间,显然时间不足。由于二外日语教学内容多但课时少,一般传统的教学都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语法学习为中心的模式。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像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接收机,只会被动地死记硬背老师教给的知识,而缺乏创造性,尤其是在综合运用能力十分缺乏。其主要表现:应试能力较强,听说能力几乎没有,可以说就是“哑巴日语”。
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对二外日语教学投入很少并且也没有太多要求,尤其是学时十分有限,有的甚学时减少到只有短短的两年或一年时间,由于教学投入有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相对保守滞后。种种原因使得二外日语教学效果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市场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远没有达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二外日语重要性认识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二外日语教学
由上可知,二外日语教学在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与公共英语教学相比差距非常大,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门槛。所以,必须改革二外日语教学,突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尽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要。
(一)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外语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不可改变。怎样让学生把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达到一定的语言交际的目的,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按照《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二外日语教学应该积极倡导和运用“功能法”。所谓功能法是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而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它又叫意念法或交际法。功能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是外语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要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
功能法教学有着多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最常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方式。情景模拟教学的目的是为让学生能够更充分理解所学语法、句型,并且使用每课的新句型、新语法、新词汇,积极主动、创造性地用日语进行对话,以提高对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情景模拟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采用短剧、采访等游戏的方式进行。以对话的形式根据每课的主要语法句型,参考《日本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ゲーム80》(日语交际游戏80例)进行制作。以《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前5课为例,对话内容如下:
第一课:判断句练习。用日语进行自我介绍。
第二、三课:指示代词、连体词。猜同学物品。
第四课:存在句。一问一答式。
第五课:表示起点和终点。从报纸上剪下各种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让两位学生对话。
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以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他们能否愿意接受,接受程度如何,并且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笔者思考的首要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学期初对所教学生进行了“谈一谈你对二外日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一部分学生提出,能否增加对话或听力练习的建议,一部分学生提出希望老师增加一些有关日本风俗习惯的介绍,一部分学生提出希望了解关于日本动画片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想考研究生的学生提出希望课上多做点习题等等。从学生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二外的学习意愿不是被动的、单方面的,而是非常积极主动的,非常希望能够用日语表达。这增强了笔者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增加情景模拟教学这一环节的信心。
笔者首先在自己所教的二外日语学生中进行了此项尝试。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在单词、语法讲授结束后,让学生模仿例句使用刚刚讲过的单词、句型造句。在此基础上设置会话情景,作为参考,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范例,提示学生。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根据场景不同,可把学生分成二人或三人一组,分角色进行准备。在学生准备期间教师可在各组进行巡视,以及时进行指导,准备结束后,每组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表,如果有表达错误的句子当场纠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笔者询问了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活动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反映,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开口说日语了,很有成就感,并且哪里错了教师当场纠正印象比较深刻。也有同学反映说,感觉比较紧张,并且要想把对话做好,必须多记单词,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才行。有的同学反映,虽然现在可以把日语说出来,但是别人说什么听不太懂。或者有时想说的话很多,不能全部用日语表达出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消除了笔者最初的担心。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笔者没有采取让学生课下准备的方式。但课上准备加大了学生知识负荷能力,即以往学过的单词、语法必须充分复习,才能准备得较为充分,否则效果不太理想。但是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课下学习日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达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省的目的。
当然,在二外日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基础语法知识时,语法翻译法比较有效。在课文讲解阶段,可采用视听法,聆听、观看、模仿课文的配套VCD,这样既可让学生练习听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日本人说日语时的语感。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开辟第二课堂辅助课程教学
二外课程是外语系学生及研究生的必修课,每学期为70学时左右,共3或4个学期。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为选修课,学时因各学校具体情况而不同。由于学时的限制,二外日语课程设置非常单一。为弥补课程单一造成的知识面单一的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例如,定期举行日语朗读、书法比赛,学唱日语歌曲,介绍学生喜欢的日本动画、日剧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学习辅导材料、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日语知识等等,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日语。通过这些活动为日语学习氛围增添了强有力的平台。
(三)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传统二外日语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卷,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外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学生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列为为期末考评的一项,这样不仅可以立体、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日语水平,也可以调动学生参加情景模拟教学的积极性。
上述二外日语教学与管理的改革实践,从总体上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敢于开口讲话了,进入情境、适应对话也比较快,口语交流比较标准,日语交际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督导团听课和同行听课中,这种教学改革也得到了认可。这充分证明我们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CAG会編.日本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ゲーム80[M].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タイム,1998:5.
[2] 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