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田松阴教育思想对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受容
2014-08-15郑航
郑 航
郑航/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福建福州350108)。
一、“重视道德教育”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受容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并且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从那以后的曾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对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发展。各代儒学家都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从古至今一直都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通过对《讲孟余话》中部分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吉田松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他将道德教育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此の章、中庸全部の意を括りて一章とす。亦大学と表裏す。併びに註己に是れを弁ず。而して善に明らかなると、見に誠なると、誠と、誠を思ふとの四項に帰す。善に明らかなる は多く知に於て発明す。書を読み道を思ふ、皆是れに属す。身に誠なるは多く行において発明す。仁を行ひ義に由る、皆是れに属す。然れども知は行の本たり。行は知の実たり。二つの者より相よりて離れず。誠は知行の自ずからもことなるなり。誠を思ふは知行の誠ならんことを思ふなり。此の義、学、庸を塾読せば自ら明かなり。今必ずしも贅せず。」③
『講孟余話 離婁上第十二章』 安政二年
《孟子·离娄上 第十二章》主要是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展开的,提出统治者没有诚信就没办法管理好百姓,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取得上级的信任。诚信,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吉田松阴通过对这一篇章的解读将孟子的诚信学说分化成四个方面:一是要分清是非善恶,二是要反躬自问,三是做人要诚信,四是要以诚信为本。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诚信”依然是作为一项传统美德被提倡。在强调道德教育方面,可以说吉田松阴与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孟子的诚信教育学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養の一字最も心を付けて看るべし。註に、養とは涵育薫陶して其の自ら化するを俟つを謂うなりと云う。涵はひたすなり、綿を水にてひたす意なり。育は小児を乳にてそだつる意なり。薫は香をふすべ込むなり。陶は土器をかまどにて焼き堅むるなり。人を養ふもこの四つの者の如くにて、不中不才の人を縄にて縛り杖にて策うち、一朝一夕に中ならしめんとには非ず。仁義道徳の中に沐浴させて、覚えず知らず善に移り悪に遠ざかり、旧染の汚自ずから化するを待つことなり。是れ人の父兄たるの道にして父兄のみにあらず、人の上となりて政を施すも、人の師となりて教へを施すも、一の養の字を深く味ふべし。」④
『講孟余話 離婁下 第七章』 安政二年
《孟子·离娄下第七章》中提出,“道德行为符合法律的人要去教育和熏陶不遵守法律的人,有才能的人要去教育和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希望自己有贤能的父亲或者兄弟”,主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引导和熏陶来维持世间的秩序。
吉田松阴在《讲孟余话》中从“养”字着眼,就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涵育熏陶论”,主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人们的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仁义道德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丑恶,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此基础之上,吉田松阴在松下村塾⑤任教期间制定了村塾规则,他并没有照搬当时的礼制法律,而是强调门生们的自觉性。门生们通过在松下村塾的集体生活,互相敞开心扉,真诚地与别人交流、亲近。强调建设一种通过互相影响熏陶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环境。在吉田松阴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子。
二、“尊重个性”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受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孔子曾经讲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主张作为教育者应该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并且根据学生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来灵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教学。
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对于行事畏缩不前的冉有给出的答案是“听到了就应该去做”鼓励他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而对容易冲动的仲由给出的答案是“父亲和兄长都还健在,怎么能够不先请教他们就去做了呢?”提醒他凡事要冷静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也是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吉田松阴也一直都主张要根据门生的个性、能力、境遇等特点,来采取适合各个门生的培养方法,从而使他们成为符合自己个性的人才。在松下村塾他接收学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长处和不足。
吉田松阴为了了解门生荣太郎的为人就先让他读韩退之的诗和一部分《孟子》里的文章,结果荣太郎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并且还不太高兴。吉田松阴从此时就开始认识到了荣太郎的不羁和顽固。所以就给吉田荣太郎取名为“秀实”,又给他取字为“无逸”,希望他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学问。
在吉田松阴任教松下村塾期间,他根据各个门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都取了不同的名和字,希望他们能够借此提醒和鞭策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
另外,对于门下比较有名的门生之一高杉晋作⑥,吉田松阴给出了“不会甘于听从别人的使唤”这样比较高的评价,但是又指出他如果不改正自己的缺点就无法成大器,吉田松阴觉得与其自己直接指出他的缺点让他改正,不如让与其性格不同的久坂玄瑞⑦和他竞争来影响和激励他,于是就采取了一种让他们二人一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的教育方法。自尊心很强的高杉晋作为了不输给久坂玄瑞,一直刻苦钻研,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学问修养。通过这种特别的教育方法,高杉晋作和久坂玄瑞在竞争的同时也彼此惺惺相惜,互相学习进步,最终成为松下村塾的“双壁”。
吉田松阴通过逐个了解并尊重门生的个性,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松下村塾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教学内容也都有所区别。正是这种借鉴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才使松下村塾人才辈出,为当时的日本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被称作日本的“黄埔军校”。
三、“教育平等”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受容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涉及国家治理的教育或者培训仅仅局限在国家设置的各种机构,处于由统治者所垄断的状态。民间虽然也有一些人传播道家思想,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孔子以私人的名义编撰五经,传播六艺,设立了民间的培训学校,广收门徒,大传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官学的垄断,开创了私学,使普通百姓的子女也能够入学学习,使所有人都享有了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育平等也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信奉孟子“性善论”的吉田松阴也主张教育和人的身份性别无关,每个人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松下村塾任教期间,吉田松阴没有因为门生的贵贱贫富而区别对待,而是主张所有门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英才は萬能の意ではない。故に野山獄中の論に,人々賢愚の別はあっても一,二の才能のないものはない。だからこれらを教育し集合すれば大事業を成就し得るとも云って居る。」
「凡れ皇国の臣民たるものは,誰れでもその才に應じて,皇国のために尽すべきを主張し,一般陶冶は武士庶民同等たるべきを信じて居た。」⑧
广濑豊 『吉田松陰の研究』
吉田松阴一直认为人才的培养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基础,但是人才都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发掘和培养。而不管哪个阶级都可能存在能够改变国家命运或者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所以在人才的培养任用方面,要打破士工农商的阶级局限,广纳贤才。
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私塾里的学生构成十分复杂,既有封建领主的子女也有普通百姓的子女,年龄也不统一,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多岁的都有。培养来自各个阶层的学生也成为松下村塾的办学教育理念和特色之一,同时这也是吉田松阴推崇“教育平等”理念的具体实施表现。
日本的儒学来源于中国,并且和中国一样,都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国的儒学存在各种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吉田松阴的教育思想中对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的几个表现,希望我们能够更多的发现两国传统文化中的共通之处,进一步加深两国互相的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交往。
注释:
①吉田松阴(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日本的长州藩出身的武士,是日本江户幕府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兵法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在井伊直弼为镇压尊王攘夷派志士而制造的“安政大狱”事件中,吉田松阴于1859年8月被解至江户,11月21日被处死。著作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留魂录》等。
②幕末是指日本历史上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1853年日本对外开放,封建主义的幕府放弃孤立主义的锁国政策,并在1867年权力移交后来的明治政府。
③吉田松阴选集[M].松风会:463.
④吉田松阴选集[M].松风会:304.
⑤松下村塾:幕末设在长门萩城东郊松本村的私塾。原为吉田松阴叔父玉木文之进所开设。1855年(安政2年)松阴出狱后接办,成为一所著名的私塾。主要门生有久坂玄瑞、高杉晋作、桂小五郎、吉田稔麿、伊藤博文、品川弥二郎、山田显义等。
⑥高杉晋作(1839-186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长州藩士,通称晋作、东一、和助。名春风,字畅夫,号东行,化名谷梅之助、谷潜藏等。
⑦久坂玄瑞(1840-1864)日本江户末期激进的尊王攘夷派志士。生于藩医之家。名通武,通称义助,号玄瑞,别号江月斋。就学于吉田松荫门下,是吉田松阴的出类拔萃的高足,与高杉晋作同称“松下村塾的双璧”。
⑧吉田松阴的研究[M].广濑丰:259.
[1] 吉田松阴选集[M].松风会,1996.
[2] 奈良本辰也.吉田松阴[M].岩波文库,1981.
[3] 近藤啓吾.讲孟余话[M].日本讲谈社学术文库,1996.
[4] 郭连友.吉田松阴和近代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